中考语文作文怎么写 引以为戒!上海中考一0
前段时间,在很多家长群里,一篇中考作文疑似被判0分的话题,引起了热烈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家长发表的帖子——
7 月18日中考成绩下发后,上海考生绮文(化名)和她父母惊讶地发现,她的语文只考了81 分(满分150),而在一模、二模中,她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30、134分。
抱着对语文分数是否漏算了作文分的怀疑,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得到了“维持原分数”的答复。按常理推测,绮文的作文可能被判了 0分。
而被判0分的原因很可能是作文涉嫌抄袭。据悉,在中考复习时,绮文在老师的建议下购买了《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和《 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
后来,绮文发现在这两本书中,2018 年作文《真的不容易》和2019年作文《这事,真带劲》,除了作者和标题不同以外,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连文中错字都一模一样。
因为老师也说过,作文可以仿写,这可能给孩子造成了误解:考试作文是可以模仿写作的。因此,在今年中考写作时,她改写了其中一篇例文。针对此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给出这样的回复:绮文的作文与《2019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中《这事,真带劲》雷同,根据中考语文作文明确“不得抄袭”的要求,评卷结果无误。
回复还提到,“关于您反映的《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 2019 年与2018年两篇例文雷同的问题,您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是您将此作为‘自己抄袭作文合理’的依据是不成立的。”
针对此事,上海一位作家说,“模仿”“仿写”是很多老师或者课外机构在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时用的“套路”,严重偏离了写作的目的,受害的是孩子。
去年年初,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教师陈晓菡就曾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同学,为什么你涉嫌抄袭还不自知?》的文章,指出初高中被认为写作优秀的学生,上大学后更可能被判定作业抄袭。
陈晓菡老师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给大一学生主讲《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这是一门公共必修通识课。上课伊始,学生就被明确告知,他们提交的作业将经由权威查重系统检测,一旦查重率高于课程规定的30%,作业将被判定为抄袭;一旦该生两次被判定为抄袭,教务处的档案上将会留下抄袭记录,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业。
令这些大学老师难以相信的是,有那么多大学生栽了大跟头——不少学生因为涉嫌抄袭,而在学业档案上留下了不良记录。而且“踩过线”的,通常是高中写作训练模式下的好孩子!
问题是,很多“写作能力”貌似不错、自我感觉也很好的大一新生被判抄袭后,却并不认为自己在抄袭!
分析一学期中几百例被判定为抄袭的学生答案,陈晓菡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听到了十分委屈的声音:“明明是记在脑袋里滚瓜烂熟的东西,现在把它写下来,又有什么错呢?我在高考作文里也是这么写的啊!”
在开学第二周,课程留给学生的一份材料,和时下流行的人文综艺节目有关,希望他们谈一谈自己喜欢的一首诗,结合案例讨论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否还需要读经典。
L同学写道: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经过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之后,最后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滋味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我觉得苏东坡在感谢:他不断放下,每一次的放下就使他更好一点,这就是‘淡’的可贵。
这部分回答被查重系统标示为和网络资源100%重合。
在课堂讨论为何这两年乡村题材的短视频会如此流行时,学生的写作中再次出现了引用曾经的摘抄的情况。
Y同学写道:
以前有所谓的安贫乐道,其实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白天种田地,晚上参悟人生道理,粗茶淡饭,活得自在明白,死得也自在明白。现在的人,这两样都没了。在城市里生活,六根应接不暇,满脑子都是欲望利益,满脑子都是小聪明,还以为这就是人生……
再一次,查重系统数据显示该生上文的语段,100%和网络资源重合。
可以说,这些学生或许都是初高中语文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高考作文分数或许都不低。但是,背着别人的文字,并将这一写作习惯带到大学的作业中来,在查重软件下无所遁形。
在被查重系统判定为查重率过高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申诉还包括:我明明在回答里写了“专家说”“莎士比亚说”“有新闻报道过”,这不是已经标注出引用了吗?我从来没想过抄,为什么还判定我抄袭?
比如在对“娱乐会不会至死”的讨论中,学生 J的作业旁征博引,连续引用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名言、《周易》中的名句,以及引用鲁迅的“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一句,其间还引用新闻报道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用来对比娱乐圈明星的待遇和关注度。
这样的作答如果放在作文里可能会得高分,但按照大学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该回答被查重系统检出了60%以上的查重率。
所以,同学们如果不想在大学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在中学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文章可以引用,但是必须要注意引用比例。讲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就会反问一句,那么到底引用多少是合适的呢?
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先从著名作家、散文家梁衡先生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的五诀》说起。
梁衡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曾经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教科书,多部作品畅销于世,其写过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更是中国原创科普领域的经典之作,出版几十年,仍然畅销不衰。
梁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要写好一篇文章,抛开内容不说,写作手法必须有变化。而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无外乎:描写、叙事、抒情、议论和说理。而简单地说,叙事不拖沓,描写不单调,抒情不做作,说理不枯燥,文章就算是做好了。
而一篇好的作文,绝不是一种方法用得好,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情理兼备,议论与叙事结合。要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议,议中有情,等等。所以好的方法正如古人所说“文无定法”,关键是杂糅之术的运用如何了。
对于梁先生的话,让人深以为然。而至于作文中摘抄的美句多少算好,比例多少,其实是无法以数量衡量的。如果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自己的原创内容再多,也成不了一篇好文章;如果形式呆板,缺少变化,旁征博引再多的美句,也是绣花枕头,草包肚子,没有人愿意看。
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数字的话,著名编辑,“读库”创始人张立宪在他的文章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说: 在文章写作上,还是少引用比较好,如果一定要引,万不可超过三处。
这个数字是一个经验之谈,也算得上一个教训。我们写作文时,最好也不要多于这个数字。
优秀作文要看,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结构和思想;优美语句要背,是为了给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但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将别人的化为自己的,你觉得呢?做个投票吧。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湘语文。以上图文,均来自公开渠道,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