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性教育,究竟有多缺失?
早熟的青少年和缺失的性知识
女孩和男孩一般出现青春期首发征象的年龄分别为 10.5 岁和 11.5 岁。
从生理的层面来说,14 岁的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一般已经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具有生殖能力。
根据腾讯新闻发布的“2019 中国年轻人性现状报告”,47.5% 有性经验的 95 后第一次发生在高中及之前。
但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乃至大学生,对两性知识、性观念等仍缺乏认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 1/10 的分娩发生在 15 到 19 岁的女童身上。
年轻人占据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的 1/2,只有 34% 的年轻人对艾滋病预防和传播有着正确的认识。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
“国家卫计委的一名研究人员估计,全国一年约有 1300 万例人工流产,甚至更多。”
我们的性教育不仅缺失,可能还是错误的
“性”在中文的话语环境中犹如洪水猛兽,父母、老师等都避而不谈。
有网友在丁香医生微博底下评论“性教育”: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长大后你就知道了”。
还有一些家长,甚至会在孩子问及两性知识时,用谎言或者呵斥来回复:
“不要说那种东西,害不害躁。”
“你是爸爸妈妈在垃圾桶里捡来的。”
“只有坏孩子才问这种问题。”
……
实际上,这种禁欲式的性教育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甚至有潜在的风险。
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
禁欲式性教育不仅传递了不正确的医学知识,还会导致负面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少数群体的边缘化等。
而且性教育的缺失,会让很多孩子和年轻人,只能通过参差不齐的渠道获取两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最常见的:体外射精不会怀孕;宫颈糜烂是私生活混乱导致......
这些错误的知识和观念,不仅让人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甚至会带来羞辱和挫败感。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课”
近些年,层出不穷的性侵事件,让“性教育”这个词反复出现在公共领域。但很多人对于性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避孕、预防性病或者男女的生理差异。
这是远远不够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面性教育”,涵盖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关系,价值观、权利和文化,社会性别,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建议:
从 5 岁开始,儿童就需要获得适合其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专门的性教育。
对涉及 多名年轻人的 64 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以学校为基础的全面性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们的避孕意识、减少高风险性行为的意识,也降低了低龄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率。
从生理到文化,从观念到社会规范,都是“性”的一部分。只有让孩子掌握正确、全面的性知识、性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能推动实现性别平等。这对于预防性犯罪和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生理知识”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就是这最基础的一部分,国内很多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至今都不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更无从谈起。
从学校到家长,都忽视了“性教育”的重要
中国其实有性教育相关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三条写到:
“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然而现状是:大多数人的性教育,都是偷偷“自学”,甚至从没学过。
大部分学校里,没有专门负责性教育的老师,很多是由各科老师兼任,而即使是在性教育的课堂上,“避而不谈”也是常态。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没有课时”是中国性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
“2008 年发布的健康指导纲要中同时提到,学校可灵活安排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如遇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学校可以安排健康教育课,这种灵活性使得性教育的实施难以监管,无形中给了学校不必硬性推行性教育课程的自由,从 2008 年起,两周一课时的性教育课程逐渐淡出中小学课堂。”
更讽刺的是:性教育受到的阻力,可能来自父母。
“女童保护”对全国 31 个省份的 9151 位家长调查问卷显示,68.63% 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
但比起“没有”性教育,更可怕的是“阻止”性教育。
2017 年,国内出版的性教育教材《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遭到了父母的质疑。该教材中,直接使用了“睾丸”“阴道”等名词,以及部分生理知识的插图。
一位妈妈在网上说:这些成人都觉得劲爆的内容,给小孩子看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