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荒科普|看着鱼缸里的鱼,你流口水了吗?
上一篇文章中,蛙哥给大家介绍了国内常见的原生淡水观赏鱼,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流着口水看完的,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在国内更加流行的国外淡水观赏鱼。由于这些鱼大多产自热带地区,因而统称“热带鱼”,这其中也有不少是蛙哥亲口尝过的哦(¯﹃¯)
我国饲养热带鱼的热潮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初就是些常规的种类,什么红绿灯、孔雀鱼、神仙鱼之类的,后来随着市场的壮大,玩家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高档”的鱼种开始流入中国市场。蛙哥从5岁开始养鱼,掐指一算也有30年了,可以说国内市场上大部分热带鱼都养过。
蛙哥家里的鱼缸
好了,过去的事情不提了,我们还是照例把国外的淡水鱼分成几个大类来讲,不过是按照水族圈的惯例来分,并不是科学上的分类。
鳉(jiāng)鱼
这里所说的鳉鱼是真正鳉形目()的鱼类,本目鱼类特征比较鲜明,整体呈梭形,口位朝上,尾鳍通常较大并有一些衍生物(尤其是雄鱼)。鳉鱼体型都不大,通常不足10cm,喜欢在上层水域活动,比较好养,很多玩家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各种鳉鱼。
孔雀鱼( )是很多人“入坑“时的首选鱼种(图中全为雄鱼)。
假鳃鳉( sp.)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鳉鱼种类,颜色极为艳丽,故有“漂亮宝贝鳉”的别名,不过相对而言比较难伺候。
其他热门的鳉鱼品种
饲养鳉鱼还有一个乐趣是看它们繁殖。虽然很多养鱼高手能把鱼养出很好的状态,但养活和繁殖是两码事,很多热带鱼离开了原产地基本上没有繁殖成功案例。但鳉鱼是例外,即便是新手也能成功繁殖。原因就在于很多鳉鱼是卵胎生的,鱼卵在雌鱼肚子里孵化成小鱼再生出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也正是如此,食蚊鱼( )才会在世界各地成为入侵物种。
这条雌性花鳉正在生娃,可见携带着卵黄的幼鱼。
鳉鱼好养好繁殖的特点也使其可以实现资源再生产,养得好的话,三天两头可以捞一点当下酒菜。鳉鱼肯定是可以食用的,只不过实在太小,估计也就只能油炸了,非常时期,将就一下吧。
小型鲤形目和脂鲤目鱼类
本节介绍的主要是两个类群:第一类是在亚洲占优势的鲤形目(),上一篇中说过,在国内随便从淡水里捞出一条鱼,十有八九是鲤形目的,其实在整个亚洲都是这样的情况;第二类是主要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的脂鲤目(),脂鲤目在美洲地区的地位就相当于鲤形目在亚洲的地位,算是一种地理替代现象。这两个都是种类繁多的目,体型差异极大,本节讲的是小型物种,它们身体上通常有一部分霓虹灯般的亮色,因而习惯上叫作“灯鱼”。
大部分人认识的第一种灯鱼是“红绿灯”( ),正式中文名为霓虹脂鲤。
灯鱼是水族市场上种类最多的一类鱼,体型通常只有2~5cm长,部分种类可以达到10cm左右,这使它们可以在小缸中饲养。很多人养灯鱼倒也不是说它们有多漂亮,主要是因为灯鱼不介意和其他鱼类混群,一个鱼缸里可以养很多不同的品种,而且特别有组织有纪律,一条带头,其他小伙伴就跟着一起游,景观效果非常好。
灯鱼的群游效果显著,与水草缸是绝配。
比较热门的一些脂鲤目灯鱼
比较热门的一些鲤形目灯鱼
既然灯鱼大多为体长仅有几厘米的小鱼,当然也没什么食用价值,非要吃的话,还是只能油炸。不过下一类大家要注意了,好吃的种类可真不少。
大型鲤形目和脂鲤目鱼类
鲤形目鱼类在上一篇介绍国产淡水鱼时已经讲过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原产自东南亚的大型鲤形目鱼类无非就是颜值更高一些,大致的类群和食用价值跟国产的物种差不多,在当地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国内水族市场上大型鲤形目物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泰国鲫( )。
跟鲤形目一样,脂鲤目鱼类体型差异也很大,既有不到2厘米的小个子,也有体长超过1米的庞然大物,这一节我们重点聊一下大型脂鲤目鱼类,这类鱼在水族圈里有个统称——加拉辛(包含小型种),来源于脂鲤目学名的音译。
巨狗脂鲤( )是世界上最大的脂鲤之一,原产于非洲,水族圈一般称之为“猛鱼”。
看过以亚马逊雨林为题材的纪录片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亚马逊河中有一些体型硕大的“鲳鱼”,它们其实跟海洋中的鲳鱼(多属于鲈形目)并没有亲缘关系,但是习惯上确实叫做“淡水鲳鱼”。其中有些物种已经引入我国成为养殖鱼类,比如被称作“淡水白鲳”的短盖肥脂鲤( )。
就是这个,价格便宜量又足。
这些“淡水鲳鱼”也是水族市场里的常客,尽管颜色不算鲜艳,但继承了脂鲤家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如果有个大缸,看这些巨大的脂鲤群游也挺有意思。哦对,这其中还有个举世闻名的类群——“食人鱼”,有不少玩家(包括我)出于猎奇心理饲养过食人鱼,不算难养,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危险。不过,有些人养腻了以后就把食人鱼投放到野外,这就真的危险了,还是像我这样投放到肚子里比较妥当。
红腹食人鱼( )
来,笑一个~
小编:笑不出来
大型脂鲤目中还有个狠角色,下颌上长有两颗又细又长的牙齿,一看就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在国内也有不少玩家饲养,人封雅号“大暴牙”。
水狼脂鲤属( sp.)鱼类俗称“大暴牙”。
上面这几种大型脂鲤的牙齿有没有吓到你呢?别慌,大部分脂鲤目鱼类还是比较温和的,以体型较小的水生动物为食,还有很多是吃素的,比如在纪录片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种专门吃树上掉下来的果实、种子的脂鲤——希氏石脂鲤( ),它们甚至能跃出水面直接叼下果实。
野生的希氏石脂鲤
希氏石脂鲤跃出水面觅食
在亚马逊河流域,包括食人鱼在内的大型脂鲤都是当地人的重要食物来源,也确实味道鲜美。相比于鲤形目来说,脂鲤目还有个优势——没有讨厌的肌间刺,至于是清真、红烧、干煎还是做汤,看你口味咯。
水族市场上几种常见的大型脂鲤目鱼类。
友情提醒:
脂鲤目鱼类肉多味美,但不少大型脂鲤都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即便是素食性鱼类,咬合力也是非常惊人的,无论是玩赏还是料理,都要小心它们的嘴哦。
迷鳃鱼类
迷鳃鱼的鳃部有富含毛细血管的迷路状辅助呼吸器官,使这类鱼具备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并能在陆地上生活一段时间。上一篇介绍的斗鱼、攀鲈及鳢科鱼类都是具备这种特殊呼吸器官的鱼类,在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我国仅仅是迷鳃鱼类的分布边缘,这个类群最主要的分布区是东南亚热带地区。
攀鲈的鳃上器官攀鲈的鳃上器官
丝足鲈科()是最受玩家欢迎的迷鳃鱼类,包含各种斗鱼和丝足鲈。顾名思义,斗鱼是一类好斗的鱼,雄性会为了雌鱼和领地而大打出手,并会吐泡泡筑巢,是非常美丽而有趣的鱼类。斗鱼虽然天性好斗,但其实是非常安静和害羞的鱼类,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并不适合和其他鱼类混养。
最流行的斗鱼——泰国斗鱼( )
近年来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东南亚原生斗鱼
丝足鲈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这是一类腹鳍细长呈丝状的淡水鱼类,腹鳍不断摆动,类似昆虫的触角一样探测周围的环境。国内市场早就有丝足鲈类流通,大多冠以“丽丽”、“曼龙”、“马甲”这样的商品名。
拉利毛足鲈( ),商品名叫“丽丽鱼”。
蓝丝足鲈( ),商品名叫“蓝曼龙”。
李氏丝足鲈(T. ),商品名叫“珍珠马甲”。
大部分迷鳃鱼类体型较小,没什么食用价值,但一些大型物种,如俗称“战船”的长丝鲈( sp.)在原产地也是很普遍的食用鱼,鲈形目的鱼类味道都不错,相信蛙哥没错的(^-^)V
因市场名为“招财鱼”,长丝鲈也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鱼。
香煎“招财鱼”。
慈鲷类
慈鲷在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慈鲷科(),该科有个非常特殊的识别特征,侧线分成上下两段(详见下图)。至于慈鲷这个名字,来源于它们对后代的照料,包括护卵、口孵、哺育幼鱼等多种行为,“慈”正是慈祥的意思。
慈鲷的侧线分成上下两段(红色为上侧线,蓝色为下侧线)
许多慈鲷把鱼卵放在嘴里孵化,幼鱼遇到危险时也会躲进成鱼的嘴里。
慈鲷堪称热带淡水鱼中的颜值巅峰,许多种类具有不输珊瑚礁鱼类的艳丽色彩,特别是原产于非洲马拉维湖、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的“三湖鲷”,通常养在白沙礁石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海水鱼。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三湖鲷”
不过,慈鲷在热带鱼中算是相对比较难养的,它们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很多种类还比较胆小,不太愿意和其他鱼混居,比如神仙鱼(.)和七彩神仙( sp.)都是出了名的难养。不过如果你不那么贪心,在鱼缸里只养一种鱼的话还是有可能养好的。
神仙鱼是很多人最早接触的热带鱼,但是真的不太适合新手饲养。
七彩神仙体表会分泌粘液喂养幼鱼。
除了上述比较热门的慈鲷外,近些年逐渐在国内刮起了一阵饲养短鲷的热潮,这类慈鲷体型很小,色彩艳丽,喜欢在鱼缸的底部活动,有较强的领域性,平时喜欢躲在石缝、水草丛中,有其他鱼类靠近其领域便会出来驱赶。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短鲷
上面介绍的几类慈鲷都是中看不中吃,当然真要吃的话也没啥问题,还是那句话,鲈形目的鱼类一般不会让人失望。接下来要讲的大型慈鲷可以说是热带观赏鱼中最美味的了。
大型慈鲷中其实本身就包含一类世界性食用鱼——尼罗河口孵非洲鲫鱼( sp.),简称“罗非鱼”,在上海的菜市场里就能买到,价格十分低廉,肉质虽算不上绝佳,但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鱼类之一。罗非鱼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养殖,后来逃逸成为入侵物种,我第一次看到罗非鱼就是在海南的一个公园里,当时觉得这鱼挺好看,还想捞回家养。
罗非鱼的颜值其实真的不低
云南名菜——香茅烤罗非鱼
有了罗非鱼为代表,其他大型慈鲷的口感就可想而知了吧。我吃过不少慈鲷,每一种味道都不输鲈鱼、鳜鱼甚至石斑鱼等鲈形目食用鱼,而其中我个人认为味道最好的是两种在水族市场上很常见而且价格也不算贵的鱼——图丽鱼( sp.)和眼点丽鱼( sp.)。
图丽鱼因身上的花纹似地图而得名,市场上一般叫地图鱼、猪仔鱼。
眼点丽鱼又名孔雀鲈,市场上一般称皇冠三间,是亚马逊河上著名的垂钓鱼类。
水族市场上还有很多种大型慈鲷,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人们似乎不满足于自然界的原生种,还频繁对慈鲷进行杂交,培育出很多人工品种,比如著名的“发财鱼”(又称“血鹦鹉”)就是一种杂交鱼类,自生没有繁殖能力。
经过杂交产生的“发财鱼”是个连嘴都合不拢的憨憨。
花身副丽鱼( )有“淡水石斑鱼”之称,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目前也有一些逃逸个体,希望不会成为下一个罗非鱼。
友情提醒:
作为鲈形目鱼类的慈鲷味道都相当不错,希望能引进更多国外的慈鲷进行养殖,以满足国人挑剔的味蕾。不过就跟鳜鱼一样,很多慈鲷的鱼鳍具有发达且带有毒性的鳍棘,尽量不要直接用手去触摸慈鲷。
底栖鱼类
底栖鱼类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水底的鱼类,主要包含两大类:鲤形目的各种鳅类以及鲶形目的大部分鱼类。鳅类观赏鱼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了很多,东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也没有比国产的物种颜值高很多,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热带观赏鳅类
底栖鱼在鱼缸里通常没什么存在感,很多人养底栖鱼是因为它们喜欢吃垃圾(这其实是个误解),作为工具鱼使用,还给了它们“清道夫”的绰号。
最著名的“清道夫”——下口鲶(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淡水鱼缸,都要配一条。
但大约十年前开始,国内突然掀起了一场饲养“清道夫”的热潮,下口鲶所在的甲鲶科()中一些高颜值的物种被逐渐引入国内,水族玩家还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叫“异型”。甲鲶因身披形如盔甲的骨板而得名,口部特化为强力吸盘以吸附在岩石上。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甲鲶
大部分甲鲶物种都可以长到几十厘米长,许多亚马逊雨林的原著民都会捕捞甲鲶作为食物,不过我还没有亲口尝过,不知道这类硬邦邦的鲶鱼和其他鲶鱼比起来有什么区别。
甲鲶是亚马逊原住民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
另一类深受水族爱好者欢迎的底栖鱼是“鼠鱼”,在分类学上主要属于美鲶科(),这是一类小型鲶鱼,没有吸盘,长相十分可爱,几乎能与任何体型相当的鱼类和谐共处。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鼠鱼”
还有一些跟“鼠鱼”类似的长得稀奇古怪的小型鲶鱼,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这些小家伙基本上没什么食用价值,模样怪可爱的,就放它们一马吧。
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型鲶形目鱼类
不过别忘了,鲶形目中可是有很多能长到几米长的怪物级物种,这些鲶鱼的食用价值就非同小可了,世界各国人民都无法抗拒鲶鱼的美味。近年来国内流行的“巴沙鱼”其实就是一类主要分布于湄公河流域的大型鲶鱼,分类学上属于(máng)科()。这类鲶鱼在水族市场也不少见,通常被称作“蓝鲨”、“淡水鲨鱼”等(当然跟鲨鱼没有任何关系)。
“蓝鲨”( sp.)是一类游动性很强的“另类”鲶鱼。
科鱼类是湄公河里的优势鱼种,现已大量养殖。
“巴沙鱼”肉质嫩滑,无小刺,老少咸宜。
除了已经大量养殖的“巴沙鱼”,还有很多有潜力开发成食用鱼的大型鲶鱼,比如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的各种“鸭嘴”,包括国内水族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条纹鸭嘴鲶( )、红尾鲶( )等。另外还有国内市场比较少见的巴西星项鲶( )、福氏头鲶( )等大型鲶鱼,希望它们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水族箱和餐桌上的常客。
条纹鸭嘴鲶
红尾鲶,市场上俗称“红尾猫”
巴西星项鲶,市场上俗称“大嘴鲸”
福氏头鲶,市场上俗称“长须阔嘴鲸”
友情提醒:
鲶形目鱼类的背鳍和胸鳍上通常各有一根有毒的鳍棘,即便是“鼠鱼”这样的小型鲶鱼,也要尽量避免徒手触摸。
古代鱼类
水族圈里所说的古代鱼类是指一些在当今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它们中有很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怎么改变过模样,可以认为是“活化石”。大部分古代鱼类体型都比较大,以肉食为主,能直接呼吸空气,比较好伺候,毕竟能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不得有两把刷子。
古代鱼深受观赏鱼爱好者喜爱,其中最有名的一类是骨舌鱼科(),也就是通常说的“龙鱼”。骨舌鱼科因有发达坚固的齿舌而得名,靠一张大嘴吃遍天下。水族市场上的龙鱼大体上分为两类:金龙和银龙,前者分布于东南亚和澳洲地区,后者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不仅颜色不同,形态上也有明显差异,还是很好分辨的。
市场上各种所谓的“过背金龙”、“红龙”、“黑龙”主要由美丽硬骨舌鱼( )选育而来。
相较于金龙,双须骨舌鱼,即银龙( )的体型更修长,背鳍和臀鳍也更长一些。
在贵为世界上最值钱的观赏鱼之前,龙鱼其实是当地原住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后来发现这货能卖钱,也就渐渐不吃了(其实亚马逊原住民还是经常捕食银龙鱼的,可能因为银龙鱼比较便宜?)。那么龙鱼的味道究竟怎么样呢?蛙哥个人觉得,一般,没有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背上的肌间刺还挺多,不是很推荐。当然,我只吃过银龙,毕竟金龙那么贵,我也养不起┮﹏┭
这是哪个土豪,金龙鱼直接上餐盘
(不过看起来已经不太新鲜了)。
骨舌鱼科的另一个成员是巨骨舌鱼( ),极端体长接近6米,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很明显不适合家养,然而我也曾在水族市场见过幼体的巨骨舌鱼(水族圈一般叫“海象”)。这种鱼在亚马逊雨林中是优势物种,也是当地人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一条够整个部落吃几天了(大侠好臂力)
刀鱼( sp.)也曾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鱼,不过近几年在市场上似乎逐渐少见了。刀鱼在分类学上属于弓背鱼科(),与骨舌鱼科一样属于骨舌鱼目(),长得极具特色,臀鳍从肛门开始一直延伸到尾部与尾鳍连为一体。刀鱼在饲养上也没啥难度,不过味道也没啥特色,本以为其厚实的背部应该非常美味,结果却有点失望,肌间刺较多,不是非常推荐。
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七星刀鱼(C. )。
骨舌鱼目的另外两个科——长颌鱼科()和裸臀鱼科()在国内算是小众观赏鱼,不过也时不时出现在花鸟市场。长颌鱼科分布于热带非洲,代表是象鼻鱼( ),此鱼成年体型其实并不小,但可能因为比较难养,似乎没几个人见过它成年的样子。在原产地,长颌鱼科鱼类经常被捕捞食用,想必味道还不错。
长颌鱼科多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身体能释放微弱的电流探测周围环境,图为水族市场上最常见的象鼻鱼。
裸臀鱼科就更冷门了,这类鱼全部分布在非洲,长得有点像鳗鱼,但是没有腹鳍、臀鳍和尾鳍,几乎完全依靠背鳍的波浪运动来控制方向。裸臀鱼在水族圈里一般被叫做“魔鬼刀”,但其实“魔鬼刀”还包含另一个类群——电鳗目()鱼类,它们和裸臀鱼刚好相反,大部分物种没有背鳍和腹鳍,但有很长的臀鳍,而且全部分布于美洲。
裸臀鱼科的“魔鬼刀”——尼罗河裸臀鱼( )
电鳗目的“魔鬼刀”——线翎电鳗( )
无论是裸臀鱼目还是电鳗目,在当地都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但是在国内水族市场上都还比较少见,更别说在餐桌上了,希望能有机会尝试。
电鳗目的“老大”电鳗( )是世界上最会发电的动物。
水族市场上还经常可以看到一类体型像火箭的鱼,商品名一般就叫“火箭”,正式的中文名是雀鳝,为雀鳝目()鱼类,种类不多,均为凶猛的大型食肉鱼,有一张长满利齿的长嘴,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食人鱼。在我国南方有些被人弃养的雀鳝已经出现在自然水体中,可能会对本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雀鳝的卵有剧毒,肉据说也有一定毒性,应尽量避免食用。
热带雀鳝( )
鳄雀鳝( )是世界上最大的雀鳝,成体接近3米长。
多鳍鱼( sp.)是一类很早就流入中国市场,但一直不温不火的热带鱼,主要是颜值一般,饲养多鳍鱼的玩家大多是图个新鲜。多鳍鱼目()因背鳍分离而得名,是现存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全部分布在非洲。
多鳍鱼类在国内水族圈一般被叫做“恐龙”。
偶尔在水族市场能见到一种与多鳍鱼长得有几分类似的鱼类——肺鱼,属于更为古老的肉鳍鱼纲(),就是在4亿多年前成功登陆进化成陆生脊椎动物的我们共同的祖先。肉鳍鱼类曾经盛极一时,但现存种类很少。
泥盆纪时代的肉鳍鱼类
现存的肺鱼分成三个科:非洲肺鱼科()、美洲肺鱼科()和澳洲肺鱼科(),其中国内市场最常见的是非洲肺鱼。肺鱼不仅可以直接呼吸空气,而且在原产地干旱季节会钻进泥里休眠,可以说是最好养的鱼类。非洲肺鱼在原产地数量较多,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用鱼之一,肉质类似鳗鱼。
非洲肺鱼( sp.)的胸鳍和腹鳍均为丝状,就像四条很细的腿。
鲸头鹳(guàn)( rex)也爱非洲肺鱼
再往前追溯,比硬骨鱼类更原始的软骨鱼类中也有淡水物种,那就是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的淡水魟(hóng)鱼( sp.)。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逐渐开启了饲养淡水魟鱼的热潮,这也是一类主要在水底活动的鱼,靠两侧宽大的胸鳍波浪状摆动游泳。在国内好像很少有人吃鳐鱼,据本人亲测,鳐鱼其实肉质还不错,但总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后来查了下资料,说软骨鱼类主要靠皮肤排出尿素,这就不难理解它们肉里的奇怪味道了…
和海洋里的亲戚一样,淡水魟鱼的尾巴上也有毒刺,要特别当心。
其他热带鱼
最后介绍几类在国内水族市场常见,但又难以归类的热带观赏鱼,这其中有不少鱼类都生活在河口、红树林这类咸淡水交替的水域,习惯上称为“汽水鱼”。市场上常见的汽水鱼包括金钱鱼( sp.)、射水鱼( sp.)、双边鱼()、河豚类()等,大部分已能完全适应淡水环境,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如纯淡水鱼好养。
金钱鱼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也是水族市场的常客。
射水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澳洲的红树林中,因其喷水捕食技巧而闻名。
双边鱼的身体几乎完全透明,商品名“玻璃拉拉”。
河豚类在水族圈里一般被叫做“狗头”。
金钱鱼和射水鱼我都亲自尝过,作为鲈形目鱼类,果然不负所望。双边鱼体型太小,没啥食用价值,而河豚嘛,你们懂的,可能是你这辈子吃的最后一条鱼。其实并不是所有河豚都有毒,而且人工饲养的河豚理论上是无毒的,当然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河豚刺身在日本被视为极品
虹银汉鱼科()的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澳洲的淡水和咸淡水环境中,在市场上多冠以“美人”之名,也有众多的爱好者。此类鱼也喜欢群游,但对水质要求较高,喜欢弱碱性水,因此不宜与喜欢弱酸性水质的其他热带鱼混养。
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美人”
再有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鲈形目淡水观赏鱼了,大部分是像蝦虎鱼科()、变色鲈科()这样的小型鱼类,没什么食用价值,但有一类不得不提,那就是一度供不应求的“虎鱼”( sp.)。这其实是一类和鳜鱼长得很像的热带鲈形目鱼类,但不知为何价格奇贵,估计没有人舍得吃,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类很美味的鱼。
曾经非常火爆的“泰国虎”( )
友情提醒:
大型鱼类(不限于观赏鱼)通常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因而具有攻击性,有些身上暗藏“凶器”,有些具有毒性等,都可能会对人构成伤害。无论是赏玩还是料理鱼类时都要特别小心,如果被鱼咬伤、刺伤或者在食用后感到不适,都应尽快就医。
好了,本期基本上把我国水族市场上常见的热带观赏鱼都介绍了一遍,当然还是难免有所遗漏,大家如果吃过其他好看的观赏鱼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下一期就是海水观赏鱼了,期待您继续关注!
作者简介
周寅(蛙哥)
城市荒野工作室全职讲师,复旦大学植物学博士,近年来陆续策划了“蛙哥趣讲动物园”、“植物小达人”、“小小生物学家”、“老不正经的恐龙课”等课程及天目山、广西、海南等地的冬/夏令营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教育经验,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然兴趣和科学素养。蛙哥的讲解以风趣幽默、各类知识无缝衔接而著称,深受大小朋友们的欢迎。
- END -
文 |蛙 哥
图|均来自网络
编辑 | 城荒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