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范文汇总三篇
制度自信来自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来自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应对。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必须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增强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增强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1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
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增强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2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从文化的维度,在基础、广泛、深厚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加强文化支撑的力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中,文化是重要支柱,支柱越有力,大厦越稳固。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国际社会的赞同。但是,也有极少数势力逆势而动,抵制、干扰甚至唱衰、抛弃社会主义的明火暗流不仅从未停息,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而加剧。他们惯用的伎俩是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消解人们的精神防线,图谋让我们的伟大事业失去文化的支撑。这深刻警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必须着力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源,培为政之本,激发正能量、新能量,提高抗干扰、排障碍、除诱惑、拒腐蚀的自信心、自觉性。
拓展文化感召的广度。中华文化贯通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渗入于生产、生活和人际关系,覆盖着广大地域、人口,具有广泛性。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富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愈加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使拥护、认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公约数”,愈加增大,在干部、群众和各个社会阶层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但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形势下,国内极少数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模式奉为“普世价值”大肆宣扬,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进步和强大,图谋借助文化渗透对我进行分化、西化。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凝心聚力,是我们必须自觉承担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使命。
开掘文化影响的深度。我们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理论底蕴、实践底蕴、民心底蕴。它经历了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磨砺,经历了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的培育和洗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在近现代接续奋斗中繁荣发展,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文化较量无处不在,讲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党史和中国文化故事,深入开掘“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资源,增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共同理想的应有之义。
增强文化自信国旗下讲话3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