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说说精选5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生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说说精选50条

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这3种苦一定要让孩子吃

分离的苦

人生的分离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孩子的成长路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小到与朋友家人分别, 大到宠物死亡,亲朋好友离世。这些都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面对分离,叫孩子不要害怕,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珍惜,从而更好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场重大分离。每逢开学季,幼儿园门口都是异常热闹的,孩子哭喊着不愿意去上学,拽着父母的衣服不撒手,父母想离开,就跟父母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

可是很多孩子就是舍不得孩子,不忍心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凄凉,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把孩子送进去,就更加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你要知道父母的情绪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你要让孩子承受这种苦,才能让孩子正确对待分离。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你可以跟他有个正式的告别仪式,跟孩子说“我放学后就会过来接你,妈妈不在的时候,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就告诉老师,如果你还是想妈妈,没关系,妈妈的围巾给你,想妈妈的时候就看着围巾,就像妈妈在你身边一样,我相信你会做的很棒!”,且说到做到的话,相信这样孩子就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拖沓,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有质的飞跃。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正确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孩子“吃点苦”没坏处!可是如何吃苦?

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时代日新月异,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有争论有质疑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面对自己的孩子,教他们吃苦是势在必行,但怎么教孩子吃苦,这值得思考。

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要让孩子懂得吃苦的'重要性,自己就要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去做,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怎样正确的给孩子吃苦?

1
从小事做起

吃苦教育首先从小事做起,自然会磨砺孩子的意志。比如给孩子分配每周一次的洗碗任务,一周一次而不是一周五次,任务并不重,孩子会愿意接纳这样的安排,然后再要求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必须坚持。这样,吃苦教育就渗透到小事当中。又比如,每天跳绳200下。比如,每周必须帮爷爷奶奶打扫一次房间,只是一次并不多并不难,但必须负责与坚持。

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家长不能心急,这些事看起来很“小”,但一件又一件细小的事情汇聚在一起,坚持与承担自然就在孩子心中扎根。

2
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

教育孩子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家长的严格与坚持自然就能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在这点中,家长在执行前,灌输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观念很重要,其次要有适当的惩罚措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需要奖励,没做好一定要惩罚。

我们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教育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巧听话的宠物,而是帮助孩子在自主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收获自尊自信,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人生!

3
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我们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教育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巧听话的宠物,而是帮助孩子在自主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收获自尊自信,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人生!

从今天起,把“爱”藏起来一半,让孩子也学会爱与给予,懂得责任与担当!

国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要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吃苦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个教育将会对孩子的意志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父母们不妨参考下国外父母的做法——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第16句】: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分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让孩子经历得太少了?

疼孩子没错,但你也得让孩子吃点苦

世界上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恨不得帮孩子搞定一切。疼孩子没错,但也得让孩子吃点苦。

童年少吃的那些苦,以后会千百倍地还回来

大学时,认识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名叫小C。

小C酷爱撒娇,军训第二天便嗲着声音对室友说:“麻烦你帮我打一瓶开水吧,我拎不动诶。”

室友本着助人为乐的精神替她连打三天开水,第四天终于忍不住翻脸。小C委屈得不得了:“哎呀我在家从没干过这种活,帮我一下怎么了?”

此后的四年里,帮小C套被子装蚊帐变成了室友们的责任和义务。平日里,这漂亮姑娘的脏衣服扔了满床,要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她才会不情不愿地送到洗衣房。


毕业后,找工作,更是精彩。这个做不来,那个不想做,去到公司时时处处求吧帮忙,最后,啥工作都做不来。

事实上,小C并非出自豪门的娇贵千金。只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精心养育。离家上大学前,袜子内裤都是妈妈给洗的。

结果出了家门两眼一摸黑,整天一副普天之下皆我妈的姿态,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具备与人相处共事的社交力。

原本指望富养出一个高贵的淑女,不料却得到一枚让人操碎心的巨婴。

人类的成长之所以有别于动物,那就是生理发育之外还有心理健全。而这个过程,离不开酸甜苦辣的相互调和。因为五味杂陈,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狠心一点吧,让孩子吃点苦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狠心一点,孩子会有更好的未来。

【第1句】:从日常小事做起

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第2句】:可以适当增加难度

父母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过于担心和保护孩子,不要怕孩子遇到困难。大家不妨给他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孩子做不到或者失败以后,父母要给予一定的的鼓励与认可。当孩子实在有困难时,大家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找出问题根源,从而完成任务。

【第3句】:一定要持之以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们自己解决。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担负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

【第4句】: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

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身为父母,你可以替他去吃苦,但无法代他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