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己大的忘年交说说精选8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比自己大的忘年交说说精选80句

梁实秋:君子之交,淡而不腻,始得长久

引导语:梁实秋先生说君子之交,要淡而不腻,才始得长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

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s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又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人物生平: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便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统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情感散文

和她认识三年了。

那个时候,刚接触文字不久,便遇见了她。之后的交往一直很清淡。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疏淡的联系,彼此才能一直走到今天。

席慕容曾说,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使人越依恋,也能越持久。庆幸,我们之间,能够真正地做到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三年下来,我们说过的话也不超过五十句,更不用说会有什么珍贵的回忆了。只是,我们一直都默默地关注着对方的生活。我们只是想告诉对方,你的生活我从未参与,却也不曾缺席,我只想在你看不见的.一隅,护你安好。仅此而已。而这,是我们唯一的默契。

都说,每一样事物的相遇都有因缘际遇。彼时相遇,要到此时才能够入心。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亦是如此。一眼入心的毕竟是少数,也未必能够长久。相对于那些一见如故的,我更喜欢那些安静地陪伴着你走过一程又一程风雨,却始终不离不弃的人。我更相信,这样的感情才经得起平淡。

而我们,恰恰是属于后者。这段友谊,经过了三年的沉淀,才真正开始。我相信,这一程,我们姐妹俩会走得足够远。

过了爱哭爱闹爱低调的年纪,就会越发地懂得每一份缘的来之不易,就会更加地用心去守护每一份认定的情。

越长,心性越淡。要的感情再也不是那种能够应对惊涛拍岸的雄壮,想要的,不过是能够安于细水长流的温情罢了。亲情如此,爱情如此,友情亦然。更也不会轻易对谁许下诺言,不是怕自己做不到,也不是怕岁月催人老时光不肯轻饶,而是我不想有一天我们相互亏欠,藕断丝连。

余生那么长,有你,就好。愿我们的友情像当初一样,清淡如水。夜渐深,路还很长,我们一起走下去……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情感散文

和她认识三年了。

那个时候,刚接触文字不久,便遇见了她。之后的交往一直很清淡。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疏淡的联系,彼此才能一直走到今天。

席慕容曾说,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使人越依恋,也能越持久。庆幸,我们之间,能够真正地做到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三年下来,我们说过的话也不超过五十句,更不用说会有什么珍贵的回忆了。只是,我们一直都默默地关注着对方的生活。我们只是想告诉对方,你的生活我从未参与,却也不曾缺席,我只想在你看不见的一隅,护你安好。仅此而已。而这,是我们唯一的默契。

都说,每一样事物的相遇都有因缘际遇。彼时相遇,要到此时才能够入心。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亦是如此。一眼入心的毕竟是少数,也未必能够长久。相对于那些一见如故的,我更喜欢那些安静地陪伴着你走过一程又一程风雨,却始终不离不弃的人。我更相信,这样的'感情才经得起平淡。

而我们,恰恰是属于后者。这段友谊,经过了三年的沉淀,才真正开始。我相信,这一程,我们姐妹俩会走得足够远。

过了爱哭爱闹爱低调的年纪,就会越发地懂得每一份缘的来之不易,就会更加地用心去守护每一份认定的情。

越长,心性越淡。要的感情再也不是那种能够应对惊涛拍岸的雄壮,想要的,不过是能够安于细水长流的温情罢了。亲情如此,爱情如此,友情亦然。更也不会轻易对谁许下诺言,不是怕自己做不到,也不是怕岁月催人老时光不肯轻饶,而是我不想有一天我们相互亏欠,藕断丝连。

余生那么长,有你,就好。愿我们的友情像当初一样,清淡如水。夜渐深,路还很长,我们一起走下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 阅读答案

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中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①俞伯牙善弹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子期说:“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弹“流水”曲,钟子期说:“好啊,如浩荡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③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与牵挂。为了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论,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去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不求回报的支持,两地一心的牵挂,还有什么比彼此间的扶持和关心来得更长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鲁迅和瞿秋白腥风血雨中的同舟共济。面对国民政府的悬赏追捕,同样处于危难中的鲁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难;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侮蔑和诋毁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时,是瞿秋白站出来给予鲁迅杂文以极高的评价。仅仅凭借当初翻译进步文学作品时的书信往来,便让之前未曾谋面的两人在反对国民政府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肝胆相照,引为同志。还有什么比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友情来得更深厚?

⑤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品质,共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②,【甲】,【乙】,【丙】,这样的君子之交,不正应该是你我所追求的吗?

【注】①上大夫:古代官职名。②勖(xù):勉励。

【第1句】: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第2句】: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不计安危 ②不论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第3句】: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3分)

参考答案:

【第1句】:揭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2句】:【甲】② 【乙】③ 【丙】①

【第3句】:答案示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形式似“淡”,实则志同道合,友情深厚。鲁迅和瞿秋白以前从未谋面,只凭书信往来,就相互信任;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示例二:鲁迅和瞿秋白以前未曾谋面,平日相交只是书信往来,两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表现出君子间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