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买酱油说说聚集100句
第一次买酱油作文
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我经常想:爸爸妈妈总是忙忙碌碌的,既要工作,又要忙着做家务,如果我能帮他们做点事,减轻他们身上的一些负担,那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总是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务活不用你操心。”我认为小学生除了要好好学习之外,还应该学会干些家务活,不能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懒虫!
今天中午,妈妈烧菜时,发现酱油没了,正准备亲自出马时,我连忙对妈妈说:“妈妈,我去买酱油吧!”妈妈有点奇怪地问:“你会买酱油?”我拍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我会买,你可别小看你的宝贝女儿!”我从妈妈手里接过钱,就欢蹦乱跳地出发了。
在路上,我的心“扑通普通”跳得厉害,手心到处都是汗,好象要上刑场似的,刚才的自信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为我从来没买过酱油。“营业员凶不凶呢?我会不会出差错呢?假如小狗来追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酱油洒了,妈妈会不会骂我呢……”一路上,我情不自禁地胡思乱想着。
到了小店,我壮着胆子轻声对营业员说:“叔叔,给我买一包酱油。”叔叔笑眯眯地给了我一包酱油,并把零钱找还给我说:“拿好!”我如释重负地拿着酱油回到了家。
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是,我觉得第一次买酱油一点儿也不难!以后,我还得帮爸爸妈妈干些别的家务活。
买酱油要小费高三作文
买酱油要小费,“特快”较之于“普通快递”又要加价。这种“雇佣式”教育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
世界的巨轮高速旋转,孩子们仿佛早早地笼罩在“唯金钱论”的天空下,大大小小的事均与钱捆绑在一起。家长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将此幸福寄托于金钱之中,这难道不是一种理性无知吗?这种无知合乎着让孩子“幸福”的理性,家长因此越来越倾向于“以钱为代价”的无知。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利益,即使是至亲之间做家务也要讲价钱,他们的天真烂漫在金钱的熏陶下被消磨殆尽。
社会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当这个链条足够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上每一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他们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许多家长会说这是让孩子更早地树立用劳动获取报酬的价值观,通过建立起“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以此逐渐适应这个社会。诚然,这不仅是家长的无辜,更是社会的悲哀。这种雇佣式教育在中国十分普遍,图中的漫画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社会环境如此,拾金不昧、不计报酬帮忙的.故事只能够在教室里听说或凭空想象,一面是虚幻的好人好事,一面是实实在在的“雇佣式”教育,孩子的天平倒向哪边,其结果不言而喻。
本来帮父亲买瓶酱油是再简单不过的家务事,可父亲竟提出了“两元小费”,自然而然的,孩子也要为自己的特快服务加价,这分明是一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竟在一个孩童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发人深省嘛?利欲熏心的后果就是让人们丧失了真善美的天性。到时候,所有人的眼里脑海里口中心中充斥着“钱”,凡事以金钱来衡量,在金钱提供虚妄的满足感中,每个人像个金钱机器般地为自己索取更大利益,整个社会被钱玩弄于股掌之间。
“雇佣式”教育不可取,“唯金钱论”的价值观更应该摒弃。家长应该反思,社会更应该反思,若是整个社会沦落为金钱的奴隶、套钱的机器时,这个社会还会好吗?
关于买酱油的500字作文
我上五年级了,买酱油对我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可我始终忘不了第一次买酱油的情景,那还是我上二年级的一个星期天的中午……
“欣欣,去买酱油回来!”从厨房里传来了妈妈温柔的声音。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连忙应声跑到厨房,接过钱就想往外面跑。但妈妈拉了我回头,千叮咛万嘱咐,我就一个劲儿点头,一个劲儿地说:“知道啦!知道啦!”老实说,其实妈妈说的那些话我根本没装进脑子,左耳进,右耳出。终于,我得到了“释放”,冲出了家门,一蹦一跳地上了马路。走着走着,我“迷惑”了:酱油应该在哪儿买呢?一摸后脑勺,忽然眼前一亮,想起妈妈平日买油都是去粮店,对!肯定是在粮店。于是我直奔粮店。
到了粮店,我把钱王柜台上一放,说:“买酱油。”“什么?”阿姨听后,两眼发呆,旁边的.人也开始议论纷纷。顿时,我感到脸上有一阵红扑扑的样子,心也紧张起来,像揣了只兔子,“怦怦”地跳着,两眼傻愣愣地望着阿姨。阿姨回过神来,亲切地说:“这里不卖酱油!”我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傻了眼,慢慢地走出了粮店,心想:真倒霉!酱油到底在哪儿买?走路时,我不时踢脚下的石子。忽然,我发现前面有一位大姐姐手里拿着酱油瓶。我眼珠一转,灵机一动,便像警察跟踪小偷一样跟着她,心想:运气不错!碰到“救星”!
跟着大姐姐,我来到商店门口。我停下来疑惑地想:商店会卖酱油吗?大姐姐出来了,手里的空瓶变成了满满的酱油。我不再怀疑,走进商店,含含糊糊地说:“有酱油买吗?”“有!”她给了我一瓶,我拿着就要走,却被叫住了,“钱呢?”我一听,脖子一缩,舌头一伸,像只小狗,不好意思地付了钱。阿姨笑着摇了摇头。我不好意思地冲出商店。
想起以前这件往事,我深深懂得人要在实际中锻炼自己,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
买酱油的哲理故事
有一个买酱油的故事。
乙是大批发商,甲搞的是小批发,甲自乙处购一批酱油,分三次到货。
第一次到乙处拉货,乙早已算准了时候,先往桶里倒了半桶水,又注入酱油,甲也粗心,没有检查。
第二次到乙处拉货,甲便多了一个心眼,拿了探子去。而乙也偏偏早已料到了这一招,在头天晚上往桶里倒上水,摆在院中,由于时值寒冬,一夜之间桶里的水全都结成了冰,又注入酱油。甲拿探子一试,提上来的果然是酱油,以为这次无事,便拉回去,待把酱油倒出来之后方知再次上当。
第三次到乙处拉货,甲不免又多了一个心眼儿,在用探子探时,还要拉出来对照一下桶的深度,而乙又早已料到,在头一天晚上将桶倒水后放倒,使水在一侧冻住,又注入酱油,甲一试果然上当。
故事到此便结束了,并没有那种善恶终有报的`下场。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位教书的朋友听,事隔不久他就辞职下了海,不久便发了大财,买了别墅,有了汽车,好不令人羡慕。
再后来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位经商的朋友听,不久他就上了岸,做了教师,教出了一批善良正直的学生。
其实故事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照见彼此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