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描写主人淡雅的句子50条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梳理了陋室铭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1句】:文学常识
【第1句】: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第2句】: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3句】: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第2句】:字词积累
【第1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第2句】: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出名) 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南阳诸葛庐(草庐)
【第3句】: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 动词是动用法)
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 名词用作动词)
【第4句】:“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第3句】:整体把握。
【第1句】: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2句】:《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第3句】:《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第4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第5句】: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第4句】:典型题例。
【第1句】: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2句】: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3句】: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兴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幽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 鸿儒 ,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贫乐道)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8)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9)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0)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铭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对偶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4句】: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
2024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1句】: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第1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第2句】:斯是陋室:斯:这 。
【第3句】: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第4句】: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第5句】: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第6句】:何陋之有?:何:什么。
【第2句】:译句
【第1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第2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离骚》知识点梳理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下面的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1句】:重点词语
【第1句】: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第2句】: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第3句】: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第4句】: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第5句】: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第6句】: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第7句】: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第8句】: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第9句】: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第10句】: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第11句】: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第12句】: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第13句】: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第14句】: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第15句】: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第16句】: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第17句】: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第18句】: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第19句】:游目:忽反顾?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抠?放眼观看)
【第20句】: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第21句】: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第2句】:通假字
【第1句】: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第2句】: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第3句】: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第4句】: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第5句】: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第6句】: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第3句】:一词多义
【第1句】: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第2句】: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第3句】: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第4句】: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第5句】: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第4句】:词类活用
【第1句】: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第2句】: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第3句】: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第4句】: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第5句】: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第6句】: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第7句】: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第8句】: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第5句】:古今异义的词
【第1句】: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第2句】: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第3句】: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第4句】: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第5句】: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6句】:句式
【第1句】: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第2句】: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第3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第4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第5句】: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第7句】:难句翻译
【第1句】: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第2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第3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第4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第5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第6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第7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第8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第9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拓展阅读:《离骚》探究学案
【学习重难点】
【第1句】: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第2句】: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第3句】: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第4句】: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1句】:朗读文本,掌握知识。
【第1句】:多义词辨析
【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
【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反】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
【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
【焉】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修】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句】:特殊句式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3)、不吾知其亦已矣。
【第2句】:整体把握课文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第3句】:探究问题
【第1句】: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2句】: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第3句】: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第4句】: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体现出屈原那些品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