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特点汇总70句
人的主观能动性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恩格斯赞予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为什么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不是别的东西,其原因在于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
【第1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
人们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向个方面:
【第1句】: 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曾经饶有风趣的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高明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最高明的建筑师之所以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就在于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步骤,这就是说,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的`。
【第2句】: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不断创造的过程。人们不仅能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状况,而且能以此为基础去追溯过去,将来以及未知的东西。
【第3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举例:喜、怒、哀、乐、愁。“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的是汉朝有个叫应郴的人,请他的朋友杜宣喝酒。席间,杜宣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个东西好像是条蛇。回家后越想越害怕。疑心自己喝了掉进过蛇的酒。从此坐立不安、忧心忡忡,不久就病倒在床。应郴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纳闷,他不相信杜宣的酒杯中会掉进蛇去,于是便在原来喝酒的地方摆上一杯酒,发现怀中的蛇形原来是屋上拉着的弓的影子,他急忙把杜宣请来,杜宣见此解了心疑,病慢慢的好起来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意识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
【第4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还能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现在的天空,“神州一号”,“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坡绿装、沙漠变良田。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巨轮驶入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通行着车辆。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拿贴近我们周围的一个例子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启动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一个具体例子。
杭州湾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1) 宁波——嘉兴
(2) 南起慈溪、北到嘉兴海盐、桥长36公里。
(3) 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
(4) 使用寿命100年以上,总投资约107亿元。
(5) 5年时间竣工(2003—2008)
(6) 慈溪方圆【第55句】:3公里,投资【第52句】:1亿元开发。
(7) 乍浦方圆【第79句】:1公里,投资【第17句】:8亿元开发。
(8) 宁波——上海,由原来300公里,缩为120公里,减少了180公里。
资料:“笔尖上的发现”
1781年人们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个行星——天王星,但人们通过观察而记录的运动轨道同根据万有引力计算出的轨道有比较大的偏离。当时有人推测,在天王星轨道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未发现的行星,它对天王星的作用引起了上述偏离。
随后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列都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各自独立地计算出这个未知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晚上,德国的加勒在勒维列指出的位置附近观察到了这个新行星——海王星。
用同样方法,在1930年3月14日人们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个行星——冥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本来就存在的,不能说是人们计算出来的。但最初,人们头脑中的海王星、冥王星并不是对真实的海王星、冥王星的直接反映,而是以它的真实存在为基础,根据客观规律进行,计划得出的一个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有创造性。
太阳——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小结:略......
(板书设计) 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1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第2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1句】: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2句】: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第3句】: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第4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的主观能动性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恩格斯赞予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为什么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不是别的东西,其原因在于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
【第1句】:(板书)
人们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向个方面:
【第1句】: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曾经饶有风趣的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高明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最高明的建筑师之所以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就在于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步骤,这就是说,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的。
【第2句】: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不断创造的过程。人们不仅能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状况,而且能以此为基础去追溯过去,将来以及未知的东西。
【第3句】:还表现在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举例:喜、怒、哀、乐、愁。“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的是汉朝有个叫应郴的人,请他的朋友杜宣喝酒。席间,杜宣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个东西好像是条蛇。回家后越想越害怕。疑心自己喝了掉进过蛇的酒。从此坐立不安、忧心忡忡,不久就病倒在床。应郴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纳闷,他不相信杜宣的`酒杯中会掉进蛇去,于是便在原来喝酒的地方摆上一杯酒,发现怀中的蛇形原来是屋上拉着的弓的影子,他急忙把杜宣请来,杜宣见此解了心疑,病慢慢的好起来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意识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
【第4句】: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还能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现在的天空,“神州一号”,“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坡绿装、沙漠变良田。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巨轮驶入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通行着车辆。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拿贴近我们周围的一个例子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启动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一个具体例子。
杭州湾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1)宁波——嘉兴
(2)南起慈溪、北到嘉兴海盐、桥长36公里。
(3)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
(4)使用寿命100年以上,总投资约107亿元。
(5)5年时间竣工(2003—2008)
(6)慈溪方圆【第55句】:3公里,投资【第52句】:1亿元开发。
(7)乍浦方圆【第79句】:1公里,投资【第17句】:8亿元开发。
(8)宁波——上海,由原来300公里,缩为120公里,减少了180公里。
女娲造人的课件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女娲造人的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女娲造人的课件一
教材分析
课本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变的。作者以大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是的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起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本节课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和培训学生的想象力,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素材,所以,在理解课文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如何把握本课的写作特点及亮点还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
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先有所侧重。首先在讲解课文前先概述几个神话传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疏通字词,复述故事,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解决。重难点要放在如何正确理解和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级领会神话的魅力上。因为学生在阅读赏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1句】: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绵延、莽莽榛榛”等词语。
【第2句】: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第3句】: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体会神话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第1句】: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2句】: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故事性强,在学生讨论交流工程中,教师在阴暗处给予知道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句】: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心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珍爱生命。
【第2句】: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1句】: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体会神话的魅力。
【第2句】: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女娲造人的课件二
教学设计
这是我于2xx年12月在与泗水县教改交流会上上的一堂课。
【第1句】:教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第2句】: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课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因此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形象神性与人性的统一,领会本文想像神奇合理的特点。想像的训练贯串整节课堂。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第3句】:教学程序:据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说说区别、探究女娲、放飞想像。
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神话导入、以袁柯与你相约的方式把本文的教学主问题贯穿起来。
一是把课文与《风俗通》短文相比,看可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初步领会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二是探究女娲形象,领会课文想像奇特又合理的特点。
三是放飞想像,拓展学生思维。
其实想像的训练是贯串整个过程的。知识点:神话的特点也渗透在想像的训练之中。
【第4句】: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视频,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我还录制了一老者的声音,以“袁柯与你相约”的方式贯串整个课堂,增强课文与学生的亲切感。 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本穷人的课件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的课件,欢迎来参考!
(一)教材分析
1.课题《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小说,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2.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3.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
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颂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
4.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第1句】:学会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第2句】: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第3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人的美德。
【第4句】: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第1句】: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2句】:自读自感,勾画重点词、句。
【第3句】: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
【第4句】:续编《穷人》,升华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第1句】:本班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是理解桑娜的心理和从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及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美好心灵有一定的难度。
【第2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3句】: 学习本课,仍然要先读进去,再想开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开去,感受人世间相互关爱的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4句】:本班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让学生用多种朗读方式充分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力求做到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想象、揣摩人物心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本课运用引导、点拨法,学生的自学自悟、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中心,感悟真情,升华感情。
(五)学习情境设计
应用多媒体,以配乐课文朗读为切入点,渲染氛围,激发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学习的环境。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ppt课件,多媒体教室,音频索材,教材。
(七)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课时
【第1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情景导入,播放媒体“课文录音”,渲染氛围)
【第1句】:你看到《穷人》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什么?(“穷人”是谁?他们的生活怎么穷?为什么会这样?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第2句】:听录音读课文。
【第3句】: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那些?
【第2句】: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期达六十多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我们曾学过的课文《跳水》就是他的作品。
【第2句】: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1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第2句】:学生自学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第3句】:师生共同探讨,回报初读成果。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掌握生字)
要注意“怨、揪、虑”的读音,注意“怨、祭、魁”的写法。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掌握词语)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第4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逐段读课文,想一想说的是什么。
(2)把意思有联系的分为一段与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第1句】: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回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可怜的孩子。
第三部分(12---17自然段)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3)分段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
【第5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句】: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何收获?说一说吧!
【课时作业】
【第1句】:看拼音,写词语。
gē bǎn bào yuān xiān qǐkuí wǔ dǎo méi
( ) ( ) ( ) ( ) ( )
【第2句】:比一比,在组词。
傲( ) 怨( ) 魂( )撕( )
熬( ) 怒( ) 魁( )掀( )
【第3句】:选词填空。
平静宁静
(1)孩子的呼吸均匀而( ),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2)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1句】: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第2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有刚请地朗读课文。
【第3句】:续写《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