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四子格言80条
教育子女的名言
【第1句】:我不仅仅是你的妈妈,更是你的朋友。
【第2句】:错误犯过一次,尽可能的不要再犯第二次。
【第3句】:每天多做一点,并坚持下去。
【第4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第5句】:做事情尽量要主动,主动就是没人告诉你,而你在做着恰当的事情。
【第6句】: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
【第7句】:敢于质疑自己认为不相信的事情,并追究其中的道理。
【第8句】: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惟一不会凋谢的花朵。
【第9句】:不管怎样,你都是要学会培养自己有一项业余爱好或特长。
【第10句】: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是总是要苦一阵子。
【第11句】:想哭的时候就哭出来。
【第12句】: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
【第13句】:美丽的心情永远比美丽的外表重要一千倍。
【第14句】: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那么你就不能够持久的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第15句】: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第16句】:如你赢不了,至少你可以给予你的对手一个微笑。
【第17句】: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方法比困难多一点”。
【第18句】:你的成就将永远不会比你的自信的高度高出一厘米。
【第19句】:坚信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第20句】:生命假如给予你的是一颗柠檬,不要抱怨,下工夫把它榨成一杯柠檬汁吧。
【第21句】:小毛病往往可以导致麻烦。
【第22句】: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深刻后的美丽,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够激起美丽的浪花。
【第23句】:永远不要试图嘲笑那些有缺陷的人。
【第24句】:有的时候一句古诗要比一个外语单词有用的多。
【第25句】:不要忘记:“一份耕耘乃至九份耕耘,你得到的收获依然是零,惟有十分的耕耘,你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教育子女的古诗
我们知道:诗词可以抒情,诗词可以言志。其实,诗词还可以教育子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名人是如何用诗词来教育子女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诗词。因为教子诗词诉之于情感,抓住了教育契机,所以能够深刻地感化子女。
西汉时的东方朔,是朝廷中的一个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却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请看他的《诫子诗》: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耕田。他希望他的儿子长大后要善于思考,做一个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般的圣贤人物。他写有一组《命子》诗,第二首是这样的: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晚年,他发觉自己的五个孩子,智力都十分低劣,便写《责子》诗一首: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平时酗酒,从遗传学角度看,对后代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不懂此理,只责怪儿子,而不批评自己,并且还要“且进杯中物”,实属荒唐而可悲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中写道: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薰花果,兰汤洗玉肌。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终生无子,却能超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其德行岂能与那些信奉“男大读诗书,女大逐鸡狗”的庸俗之辈同日而语!
唐代的'诗圣杜甫,希望他的儿子宗武“饱经街”、“爱文章”,向圣贤看齐,请看他的《示宗武》诗: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诗中的“紫罗囊”指东晋谢玄少年时喜欢佩带紫罗囊,他的叔叔谢安看了,觉得是很不好的习气,就将紫罗囊烧了。
唐代诗人孟郊,终生贫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三个儿子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他悲痛至极。诗人兼散文家韩愈当即写了一首题为《孟东野夫子》的赋子诗寄赠孟郊,诗云:
……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无子固无叹。……
劝说孟郊不要因丧子而忧伤,同时娓娓道出了这样一番道理:有子无子不是祸福之源,关键在于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则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无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叹。据说,孟收到这一首启迪性的赋子诗后,顿时消除了忧愁,振作了精神。但毕竟爱子心切,过了些时候,他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一位慈母给远行的孩子密密缝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真挚感情,家喻户晓,老少咸诵,成为古今必读的教子名篇。
唐代的李商隐是著名诗人,但才高难为用,一生沉沦下僚。他不希望儿子学自己的样子,而要去读兵书,学万人敌,将来作“帝王师”。他的《骄儿诗》很长,摘其中的几句: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岁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少年时,他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久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诚儿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北宋的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南宋诗人陆游特别注意用诗陶冶孩子性格。他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总结自己学诗的体会,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陆游在临死之前写的《示儿》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情绪是悲壮的,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坚信最后能获得胜利的乐观精神,显示出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因其生命的结束而告,它永远有力地激励和感召着后人。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诗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阅读学习,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名言
【第1句】: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第2句】: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第3句】: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第4句】: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第5句】: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人向科学教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第6句】:造就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种神圣职责。
【第7句】: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会使这些才能窒息。
【第8句】: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第9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第10句】: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第11句】: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第12句】: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第13句】: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第14句】: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第15句】:要是做父母的生活放荡,儿女就会变成酒徒和罪犯。
【第16句】: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第17句】: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第18句】: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第20句】: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第21句】:怎能从甜东西的种子长出来?在每个年龄上,性格都得转变,父母的劝告不宜多,且须谨慎从事,以身作则才是唯一有效的劝告。
【第22句】: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第23句】: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第24句】: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第25句】: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第26句】: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第27句】:对小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第28句】: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第29句】: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关于教育子女的古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教育子女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西汉时的东方朔,是朝廷中的一个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却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请看他的《诫子诗》: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耕田。他希望他的儿子长大后要善于思考,做一个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般的圣贤人物。他写有一组《命子》诗,第二首是这样的: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晚年,他发觉自己的'五个孩子,智力都十分低劣,便写《责子》诗一首: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平时酗酒,从遗传学角度看,对后代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不懂此理,只责怪儿子,而不批评自己,并且还要“且进杯中物”,实属荒唐而可悲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中写道: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薰花果,兰汤洗玉肌。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终生无子,却能超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其德行岂能与那些信奉“男大读诗书,女大逐鸡狗”的庸俗之辈同日而语!
唐代的诗圣杜甫,希望他的儿子宗武“饱经街”、“爱文章”,向圣贤看齐,请看他的《示宗武》诗: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诗中的“紫罗囊”指东晋谢玄少年时喜欢佩带紫罗囊,他的叔叔谢安看了,觉得是很不好的习气,就将紫罗囊烧了。
唐代诗人孟郊,终生贫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三个儿子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他悲痛至极。诗人兼散文家韩愈当即写了一首题为《孟东野夫子》的赋子诗寄赠孟郊,诗云:
……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无子固无叹。……
劝说孟郊不要因丧子而忧伤,同时娓娓道出了这样一番道理:有子无子不是祸福之源,关键在于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则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无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叹。据说,孟收到这一首启迪性的赋子诗后,顿时消除了忧愁,振作了精神。但毕竟爱子心切,过了些时候,他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一位慈母给远行的孩子密密缝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真挚感情,家喻户晓,老少咸诵,成为古今必读的教子名篇。
唐代的李商隐是著名诗人,但才高难为用,一生沉沦下僚。他不希望儿子学自己的样子,而要去读兵书,学万人敌,将来作“帝王师”。他的《骄儿诗》很长,摘其中的几句: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岁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少年时,他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 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久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诚儿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北宋的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南宋诗人陆游特别注意用诗陶冶孩子性格。他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总结自己学诗的体会,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陆游在临死之前写的《示儿》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情绪是悲壮的,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坚信最后能获得胜利的乐观精神,显示出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因其生命的结束而告,它永远有力地激励和感召着后人。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阅读学习,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