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试讲稿范文(通用3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范文(通用3篇)

试讲,又称“模拟上课”、“无学生的上课”。试讲是讲课老师模拟上课的情景,把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试讲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第2篇: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第3篇: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

  课文:

  一、正音解词

  (一)读准字音

  1.师范读;生跟读(半句跟读)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理解难词

  1.拏一小舟

  (1)指生带读

  (2)“拏”的意思?(生:“拏”通“桡”,撑船的意思)

  (3)齐读

  2.毳衣炉火

  (1)指生带读

  (2)仔细看“毳”,你估计它跟什么有关?(生:跟毛皮大衣有关,毳衣就是毛皮大衣)

  (3)齐读

  3.雾凇沆砀

  (1)指生带读

  (2)谁知道“雾凇”?(生:水汽凝成的冰霜)

  谁知道“沆砀”又是什么意思?(生:白雾弥漫的意思)

  (3)看雾凇图理解,边看边齐读“雾凇沆砀”

  (三)再读词文

  1.再读词文,要求:把刚才难读的字词读准

  2.齐读词语: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3.以上三词都和词中写的一件事有关,什么事?(板书:看雪湖心亭)

  二、品读上阙

  (一)品读人鸟声俱“绝”

  1.在西湖看雪的地方多得去了,比如(示图片)——孤山、苏堤、断桥。他为什么要去湖心亭看雪呢?

  2.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看(示诗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指3生读;齐读,读出这是一场——大——雪。

  3.反复品读

  如果平日去西湖可能会听到什么声?(生:人声、水声、乐声等)

  这时候还能听到人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水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鸟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在这时候你感觉如何?(孤独)

  中间有个字把这感觉写出来了,是哪个字?(生:绝。圈出)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那首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品读“独”往湖心亭看雪

  示“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指生读,问: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岱出行带人了吗?哪个字告诉你?(圈出“独”)

  板书:独游

  2.有没有问题要问?(生:为何一人去?)

  明明有带舟子(船夫),为何说是一人?(生:舟子在他眼里不算是同伴,他内心是孤独的)

  (三)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船就这么向前走了,谁来读?(指3生读)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圈“与”)

  2.对比“天云山水”和“天与云与山与水”的不同(生:后者写出了雪的大,天地连为一片)

  3.还有谁也仿佛和它们合在了一起?(生:张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生:天人合一)

  板书:(独游)天人境

  4.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次

  (四)品读"量词"

  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品味量词

  四周的景物在张岱眼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竟然神奇地看到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来长堤是“一条”,湖心亭是“一座”,舟是“一艘”,人是“两三个”。这些景物在张岱的眼里变得——渺小了。看上去是数量词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张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心境)

  2.师生合作读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上阙小结

  1.师引读,生齐读上阙

  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不去苏堤看雪,我不去断桥看雪,我偏偏要去湖心亭看雪。读——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我也没有带家人,也没有带朋友,甚至随行的舟子在我心中也算不了什么,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看——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于是,我就这样沉浸在这样的境界,我忘记了时间,我忘记了自己。——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孤独、超凡脱俗、喜爱大自然等)

  3.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把你们所讲的意思统统囊括其中,把它圈出来。(圈“痴”;板书:都云作者痴)

  三、品读下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读“强”饮三大白而别

  1.这样一位痴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作何感想呢?请一个学生来读读。(读下阙)

  2.他独自出来看雪,你估计到了湖心亭会做什么?(生:静静地发呆)

  3.但是,他到了湖心亭干了什么?发呆了吗?(生读下阙)

  4.谁干扰了张岱的心境?喝酒喝得开心吗?(“强饮”表示不开心)

  (二)品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此时的湖心亭不再是张岱想要的湖心亭,因此他喝了酒就走了。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此时的张岱有话要说,请你在书上空白处写下,以“舟子啊,舟子啊”为开头。(生反馈张岱不认同这二人为痴)

  2.张岱会对舟子说这些话吗?(不会,舟子不是他的知己)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西湖听——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景色听——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境界听——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板书:谁解其中意

  四、总结全词

  (一)总结板书

  这首词的内容尽在黑板上,师生合作读: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二)朗读全词

  生齐读;师配乐读。

  板书:

  看雪湖心亭

  独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