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得到别人的施舍,下一句【100句文案】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与其得到别人的施舍,下一句【100句文案】

一、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高洁的人,不容半点玷污,尊严至上。“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引领。现在回头想想,黔敖何辜。本意救人,无意伤人,诚意致歉,最后却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反面人物。

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3、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4、有饭吃才能活,没饭吃就会死。可是呼喝着给别人,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叫别人吃,即使是乞丐也不屑。见到丰厚的俸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收下,即使再多的钱对我又有什么益处?难道是为了住所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住所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宁死也不愿受施舍,如今却为让所认识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难道不可以停止这种行为吗?这就是所谓丧失人的本心。

5、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6、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

7、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8、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9、(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13、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4、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jiē)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翻译: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回家后拿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喂,来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行为呢!”乐羊子十分惭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便到远方寻师求学。

15、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16、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

17、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18、“中考”“名著”“班主任”

1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我当时忍不住大笑,不知道他语文考试默写是不是满分,真是对得起语文老师了。此文出自九年级语文课本《鱼我所欲也》,这段话的意思是:

二、与其得到别人的施舍,下一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3、思想链接:孟子的主要思想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7、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8、本段主要采用、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2分)

9、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10、简单来说就是劝世人守住本心,不要为了住豪宅、多娶几个女人、成为受人感恩戴德的人就盲目迷失于金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即不离本心。

11、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12、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13、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整理)

1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15、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白话释义:

16、(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

17、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18、(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19、网上翻翻《史记淮阴侯列传》吧。韩信早年东游西荡,靠别人的施舍过生活。你可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自己做些修改。

20、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施舍用古文怎么说

1、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4、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

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

6、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7、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8、(初中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所有资料至今天全部完成。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小纰漏,敬请见谅。需要完整版资料,请关注相关图书。)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恶(厌恶),甚(胜于),患(祸患),辟:(通‘避’,躲避)”(2)“乡(通‘向’,原先,从前),穷乏者(穷人),得(通‘德’,感激)”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0、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1、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2、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醉翁亭记》

13、大概在我弟初三那年,最叛逆的时候,某日他被我妈批了一顿就闹绝食。我妈骂人一时爽,看见他不吃饭又心疼,临上班前给他煮了一大碗面,还亲自端到他电脑桌。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面原封不动在那里,碗底塞了张纸条,上面用很丑的字迹写了一段话:

14、最后以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15、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6、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17、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8、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

19、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四、施舍用文言文怎么说

1、⑤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认为)

2、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3、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5、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6、齐国有一年闹饥荒,齐国贵族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食物,让来往饥饿的人吃。有一个饥民,用衣袖蒙着面拖着沉重的脚步,饿得两眼发昏走过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汤水,说:“喂!快来吃!”这个饥民一听就瞪眼看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至如此地步!”黔敖追上去道歉,但这个人坚决不吃东西,最后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不必如此!黔敖无礼呼唤可以离开,他既然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7、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

8、B.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9、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10、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

1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2、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13、《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文章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14、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5、③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

16、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

17、①则凡可以得和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18、(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19、①用脚踢②通“辨”,分辨。③特别喜欢(很爱好)。④他,指公孙仪

20、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五、别人的施舍的东西,再好也不要

1、我不知道我弟学《鱼我所欲也》的时候学到了什么,我想他大概是把自己当成了乞丐而不自知。他真是又傻又可爱。那张纸条被我丢了,我觉得我妈看不懂,又怕我妈看得懂。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4、其实自尊心人人皆有。我们要看准自己的位置,要做到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在众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众人之下,把自己当人。

5、“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7、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8、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9、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10、点亮底部“在看”,坚持每日一读

11、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1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13、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4、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5、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孟子》,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1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7、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1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

19、✦甚:胜于。✦于:比。✦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0、✦而:但是。✦是故: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