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聚集6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说说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聚集60条

试谈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角度,结合美学,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六方面去论述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审美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20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美育与其他认知教育不同,其他教育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制学习。美育则是让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智力是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认知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1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美育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感知能力即人的感受力,人的认知能力与的高低与他的感受力的高低有密切联系。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因此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更需要借助于艺术。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唤起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感受这些审美意象,从而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在文学史中,东汉时期班固的《三都赋》引起了“洛阳纸贵”的美喻。宋代,柳永创造了大量的市井内容的慢词,史书上记载,凡是有水井的地方,便能听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词。由此可见,文学的感受力是多强。在中国画中,“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时也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五四时期,胡适创导的文学改良运动并写了一首诗《黄蝴蝶》,现在读起来感到可笑,但这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在当时是一个壮举。《红与黑》这部小说揭示了新兴事物“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的挑战。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新兴阶级的资本积累的肮脏史。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让我们在这个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中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种真实不只是文学上的,感受也不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第2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感知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内在的知识同外部的知觉表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具有很大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不同,除了先天的赋予外,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一个老工人,能分辩毫米之间的区别:艺术家对美的东西特别的敏锐。这都是后天的训练的结果。美育是一种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但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而且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西方,古时人类的悲剧被认为是神的戏弄,中世纪认为是命运产生的悲剧。叔本华把悲剧引到“床第间”的悲剧。让人们把观察目光注意到日常生活,产生了尤利库斯《秃头歌女》,波得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被恩格斯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罗丹的雕塑《老妓》,杜尚根据他的“存在就是艺术”把一个小便器送入艺术展览,称之为《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索。车尼尔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的命题就是让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3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在这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在现出来的能力。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要靠记忆力把它们储存起来,在创作时再把它取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弗洛依德的“灵感来于无意识”其实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无意识中被意识到。没有记忆,感知就不会有任何的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以发展。记忆可分为词语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学、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利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进认知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4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远古时期,我国大量的神话传说就是想象力的产物。如:女蜗补天,大禹治水,共工刑天以舞等,都是人们想象中的产物。宋代的文人绘画,如苏轼的赤竹,是作者赋予它人的品格,使它具有新的意义,是想象力的杰作。在闽西流传的民谣中有一首:“出门见到树缠藤,入山见藤缠树;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把爱情坚贞的描写却是如此的深刻。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对地狱的描写,郭沫若诗集《凤凰般涅》:在小说中,西方的《浮世德》,中国的《西游记》等,不胜枚举。

艺术品给读者提供的只上一个想象的框架,读者读解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去理解它,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是人类头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自己的知觉表象与所感知的知觉表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觉表象的过程。想象力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

【第5句】:发展和提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包含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审美教育往往是具象思维,但它离不开思维的抽象化。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

在我国的诗词中,许多把具体形象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落花”、“人”、“微雨”、“双燕”这些具体形象描绘了一个春愁的心境,而且通过人的“独”和“燕”的“双”使人倍感孤独,使愁更为强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淡淡的不可言语的憨思。我国《诗经》的“比、兴”手法就是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之间的联想。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也是用“比翼鸟”“连里技”比喻杨贵妃与李玄宗的爱情。

在现代波普艺术里,《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时使我们通过这作品的本身形象,想到玛丽莲·梦露这一电影明星,她的生活,她对在当时的社会的影响等,这都要要通过我们的思维读解它。

在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去思索,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6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连力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西方解释学这样表述:“伽达默尔以哲学和科学有许多新发现证明,一切对作品本来意义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作品的意义被再造,也不再是原来的意义。就像那些按照原来的条件重恢的古建筑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一样。既然如些,解释学追求的东西就不应该是恢复作者的原意,而是作者原初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和对后形成的新东两。”

审美教育培莽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足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增强感受力、培养学生蕊察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商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审美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材。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分。然而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审美教育,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受到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的教育功能、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声乐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表演的艺术,歌唱者在表演时的肢体形象、发声时的气息及嗓音有否杂质都直接影响着观看者对艺术的欣赏。大家都学过语文课,都知道一些诗歌写的美,也知道课文中一些文章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有时听老师读诗或朗读课文有一种享受的美,同样一首好听的歌也会给我们在听觉上美的享受,声乐艺术的美,无论是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品味。所以审美教育纳入声乐教学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第1句】: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

自从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声乐教学推行审美教育课程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注重对高校声乐班的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对唱音的节奏,发音的准确,呼吸换气的方法等唱功的训练,教授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唱法的特点,识别各种乐器,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自我保健知识。同时也不忘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和关爱家人的优良思想品质。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循新的课程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都能认真领会新的方针政策,对声乐教学改革也有新认识,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认为声乐教学课程添加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案不光可教出好的声乐学生,更可培养思想美、行为美和声音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

【第2句】: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现有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教师配有专门的教室和授课用的钢琴等乐器,一般都是教师教一句发声学生学一句发声,再就是用音响播放民族音乐、通俗歌曲叫学生反复的听,学习别人的唱法,一些教师仍存在老思想还用老经验教学生,觉得还是手把手的、一字一句的教放心,学生只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可学好声乐。使得部分学生感觉上声乐课就像机械人一样太无聊了,学习声乐课的乐趣与激情慢慢磨掉了。有的声乐教师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和音乐素质,没有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教点有难度的唱法学生无法接受,硬着头皮唱,扯着嗓子吼,感觉不到声乐的美,反而觉得学习声乐真的有点累有、有点难。

(二)素质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步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走进校园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高中、高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走进高校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也就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面对这些新生,自己的教学想法也不一样,有的认为只要教出的学生能掌握好唱腔、唱法、音准、换气正确、吐词清晰,学会声乐的各种表演技能,学会唱好歌就可以,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忽略审美教育,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情操和素质教育,认为声乐就是声乐,艺术就是艺术,特别像民族唱法这样传统的艺术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衬托[1]。

【第3句】:将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一名已进校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水平高的就增加学习难度,水平一般的就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再结合实际从浅到深的教;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去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声乐,怎样才能学好声乐,知道什么是声音,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怎样学好高音,怎样学好低音,什么样的声音最美、最动听。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知道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做到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最后,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应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方案,转变以往进校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的方式,换成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互相挑选的模式,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综合培养

要将审美教育渗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提高,自己应该在教授声乐课时不光发声、发音正确标准,而且肢体形象应和谐,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课时,从老师的授课中感觉到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在教歌曲时也应讲解每首歌词的含义,作曲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歌曲作者的情感,认真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去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用以调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致,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课程,声乐教学中加进审美教育部分,不光要教授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万花丛中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园的好,从心灵深处去领会审美,改善思维、更新思想,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学教材至关重要,不论教什么唱法,都应选择国内外古今优秀的作品来教学,还可配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水平[2]。

【第4句】:总结

本文根据目前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浅略讲述了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改变教学中旧的方法和模式,综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个人素质,把审美教育融合到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刻苦学习、刻苦练习,提升个人艺术知识,增加艺术修养,积极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掌握美声、民族和通俗的基本唱法,让自己享受在声乐课学习中,感悟到声乐的美,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本领把音乐这么美的艺术广泛的进行传播,让美的声音和旋律响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