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做事有分寸的句子五篇
说话要有分寸美文摘抄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分寸,说话更是如此。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其强调的就是“分寸”二字。那怎,怎样说话才不失“分寸”呢?大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1句】:说话时要认清身份
任何人都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总要与身边的人交往,完成一系列的活动。这里的身份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明确对方的身份,二是弄清自己的身份,只有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沟通。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在教室,我们是别人的.同学……场合不同,人的身份也会有所变化,而说话也要注意分寸。对待长辈,要用尊敬的语气,学会用谦词、敬词;与同学交流,一般不用太拘谨,因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话题。交流时,语气不能过硬,也不能刨根问底,如果对方不便回答,应该及时作罢。
比如:第一节是语文课,而老师迟迟没有来,大家都很着急。你是语文科代表,到办公室找老师,而老师刚刚上楼。于是,你便问:“老师,你怎么才来呀?大家都等你上课呢。”老师点点头,急忙去取教案,而你紧跟其后,又问:“老师,你家里发生什么事了?需要帮忙不?”老师摇了摇头,可你又问:“一定是孩子住院了吧,现在小孩生病的可多了。”你是出于好心,向老师询问情况,而老师未必会感激,因为你的话太多了,嘴边怎么没有把门的呢?如果对方不回答,而你又穷追不舍,这就是不礼貌的表现,是有失“分寸”的。
【第2句】:说话要带有善意
“善意”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与人为善,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还要化作一言一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诗充分说明了“良言”与“恶语”在交际中的区别。生活中,很多人说话不注意,甚至出口就伤人。比如:有的女生长的比较胖,有男生便说:“喂,大企鹅,你能不能走快点呀,别在前面挡路。”这个比喻显然是不妥的,甚至带有讽刺和鄙夷的意味,女生听了怎么能接受呢?小则一场口水战,大则招来别的学生大打出手。一句话惹来麻烦,怎么收场?以后同学之间还怎么相处?说话不注意分寸,伤人又伤己。在学校,有的老师说话也不注意,看到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便用“狐狸精”来形容;而个别学生背后也会抱怨老师像“母*叉”。这样的词语带有一定的诋毁性,虽然没有当面说出口,却也不失身份。
新学期伊始,某班转来一名学生,相貌平平,衣着朴质,看样子家庭条件很一般。而作为她的同桌,第一句话就是:“你家住哪儿?你是怎么上学的?”这样的话带有一丝关心,问一下不必大惊小怪,可是第二句就变味了。“你还住在老小区呢?你家没有车啊?这么远骑自行车上学,真够呛!”这样说话有失分寸,不仅达不到拉近关系的目的,反而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很势利的人。“上学是为了读书,也不是来比富的,骑自行车怎么了?我还锻炼身体呢。”
【第3句】:说话时要尽量客观
客观指的是真实性,就是说话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信口开河。有些人不注意客观事实,说了一大堆话没有几句可信的,那还不如不说。而这样的话也会降低你的可信度,使人觉得你很虚,不可深交。这样的印象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以后的交往中也很难取信于人。
刘佳(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家里并不富裕,可被他说得很有钱。“上周,老爸又出国了,给我带来很多好东西,有时间让你们见识一下。”“我大姑是旅游局的,说话可管用了,去动物园、植物园都免票!”“我妈说,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进前五名,她就给我换新手机。其实,我的手机也没买多久,我说不用换,可她非得……”这样的话很有“杀伤力”,让人高看刘佳,可他说出的话,很多都没有兑现,给人言不如实之感。时间久了,大家也都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一听而过。很显然,他说话没有分寸,加入了大量水分,没有可信度。因此,说话要尊重事实,事实怎样就怎么说,既不夸大也不夸小。当然了,客观地反映实际,还要结合场合、针对对象,注意表达方式,在矬子面前不说短话。
【第4句】:说话不要触碰隐私
每个人都有隐私,而隐私权也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说话时千万不能触碰别人的隐私,否则就会引起沟通不顺,形成交际障碍。李丝娅(化名)正在读初三,学习很紧张,可她最近烦心事不少。她经常接到外地一个朋友的电话,而朋友开口便问:“你在哪儿?”她若回答“在街上”,对方便追问“在哪条街上”;她若回答“在家里”,对方也会问“一个人吗”“家里还有谁”“在家做什么呢”……如此这般才切入正题。李丝娅说,这个朋友并无恶意,但每次通完话,都让她很不舒服。在哪儿?做什么?和谁在一起?这些都是个人隐私,有时不便对外公开。
孔子说:“非礼勿言,非礼勿为。”这句话告诫人们,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情不能做。当然了,这“礼”的含义不必太拘泥,也可以理解为“礼数”——不讲无分寸之话。询问别人隐私,就是没有礼数的表现,会使别人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难道你希望别人问自己的隐私吗?
总之,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若不注意分寸将很难达成共识。
爱要有分寸初中作文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父爱、母爱、兄弟爱、姐妹爱、师生爱……正因为有了这些爱才使世界变更加美好,但爱也要有分寸。
上个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在路上我看到有一位高而瘦的老爷爷在卖小鸡。瞧!小鸡们浑身披着光滑而细腻的绒毛它们可爱的脑袋上嵌着一双玲珑剔透的小眼睛;再衬上尖尖的小嘴和灵巧的小脚。显得特别可爱,让人不自觉地就想摸一,摸。于是我便让妈妈给我买一只,可妈妈却说:“你现在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你一个人照顾不了它”。我用哀求的眼光恳求妈妈。妈妈终于同意了。我选了一只,羽毛滑滑的、软软的,看上去像金黄色的毛毯,看上去很有精神,特健康的`小鸡。它长着尖尖的小嘴,小嘴上还有两个小鼻孔,两个柔柔的小翅膀。叫声特别响亮。我小心翼翼的把它装进笼子带回了家。我把我的零花钱拿来给小鸡买食。回到家,我把它安置在一个纸盒子里,每天放学回家我都和它一起玩,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怕上学没人照顾它,于是就弄了好多食给它。有一天,当我放学回来看它的时候,我看到毛绒绒的小鸡不再活蹦乱跳了,躺在纸盒里一动有不动了。我把它放到我的手掌心,它仍然丝毫不动。我的眼泪立即流了下来。我赶忙跑去问妈妈,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傻孩子,这是因为你给小鸡喂的食太多,把小鸡给撑死了。你虽然很爱它,但爱也要有度。我一直以为养小鸡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细心照顾它,给它充足的食物就行。谁知道……我把小鸡埋到了一块长满青草的地方,希望它在美丽的天堂能结交的一位好朋友。
它的死很让我心痛,让我知道爱要有分寸,爱也要有原则,爱更量力而行。
方寸见分寸美文
人生很难,难就难在掌握分寸。苍茫时分山雨欲来,方寸之心岂可摇撼?分寸之间,肝胆孤悬,炎凉世态,逼你左右逢源。有一面没照顾好,就可能全面失陷。
东风夜放花千树,没料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曾想山雨欲来风满楼;近水楼台先得月,更那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小楼昨夜又东风,偏偏东风不与周郎便;沉舟侧畔千帆过,可过尽千帆皆不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装成来是空言去绝踪,今宵酒醒何处?烟柳断肠处;问君能有几多愁?缘愁似个长。
古典诗词的每一方境界,都有它一贯的张力,越往前直给,越反向延伸,这就是古人善于应变、巧对人生的能力。苏东坡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险境中,憧憬的是江山如画,赞美的'是小乔初嫁;秦少游于秋千外,绿水桥平的美景中渐入佳境,却霍然惊叹——十年梦,屈指堪惊。什么叫古人?古人就是比你先明白事儿的人,也是你试图想超越的人。
大局观、应变力、分寸感,是为人生“三样菜”,这可不是往肚子里咽的,而是要往脑子里印的。大局观指人生统筹的能力,能够把每个局部捏合成一个整体,甚至能让相反的事物融入核心,围绕着灵魂的中轴或意识的枢纽,展开全方位进取,予取予求得心应手。应变力是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当境遇突变,要勇于应对,抗击打的意志要坚硬,同时快速寻求补救措施,将厄运带来的破坏降至最低。
分寸感充满着生存技巧,考验人的平衡能力和对事物的切换取舍,不论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都一样能摆平,只有举重若轻才能驾轻就熟。分寸感华丽而圆熟,有种恰到好处的销魂。销魂,不仅当此际,也当刺激。精湛的分寸就是一种美感,具有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的美学意义。它也许有些圆滑,但面对生存的机锋,需要一种游刃让人生得到回旋余地。说白了,分寸感的把握,就是让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在轻重缓急中顺利沟通,泰山放轻一点,鸿毛加重一些,既不泰山也不鸿毛,二者相互附体,达成中和之力。
让人生开启华丽分寸,把自身送入包容空间,这也许是多元时代的尺度。尺度要靠分寸来体现,分寸越细致,尺度越精致。方寸之心,要将分寸体会到位。
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美文
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而且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给交不起学费交不起药费的人资助一笔钱,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者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