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艾叶饼好吃的句子集锦100条
最是难忘家乡的棉艾饼散文
尝过不少风味独特的饼,甜的咸的香的脆的,可是,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家乡棉艾饼的味道。
那是一种在清明时祭祀祖宗的米饼。
那是在田野里采来的棉艾草一起揉做的饼。
那是在母亲手中一个一个搓出来的一笼一笼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饼。
那是我们儿时最美味的吃食儿!
棉艾草,其实它的学名叫鼠曲草,一种为菊科植物的全草。沿着父辈们流传下来的俗名,我们一直都这样喊。
只要立春一过,田野里便到处可见星星点点的棉艾草冒出来,不过这时没谁的目光会留意它的存在,它还小着呢,那么不起眼!待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洒过后,仿佛一夜之间,棉艾草悄没声息的突然就长高了,长粗了。那叶,嫩嫩的,青青的,细细长长的像一柄柄倒挂的钥匙。再近看,叶子两面都长满了密密的白色绵毛,就好像昨夜刚刚降了一层淡淡的霜。用手一扯,叶子里头尽是一丝一丝的线,千丝万缕相萦系。再看那长开的枝,它们很少从茎杆上长,大都是从根基上萌出,七岔八桠的。远看去,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葡伏在地上。当然,它只是一棵毫不起眼的棉艾草。
随着清明节一天天的临近,棉艾草长得越发茂盛了,有的还开花了,花是金黄色的花,一簇簇的,排成伞房状紧紧挤在一起。奇怪的是,它们没有花瓣和花心,那花苞儿,一个个有点像小吊钟似的。不过,我们是不会等到这时候去采棉艾草的,开了花,它就老了,老了的棉艾草做的饼会泛黄色,味道也要大打折扣。
一般惊蛰过后,才有人开始采棉艾草,但还是不多。最多的时候是在春分过后,几乎天天田野里都是挎着竹篮或是背着背篓采棉艾草的人群。这时候,田野里可热闹起来了,采棉艾草的都是女人和孩子,只见女人们齐唰唰的都蹲着,一边眼尖手快的掐着棉艾草,一边叽叽喳喳的说着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而我们这些采棉艾草的孩子们,就乱得不像样了,认真做事的少,在田野里跳来蹦去的多。我们的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嚷着,追着,闹着,东掐一下,西掐一下,只可惜了脚下这大片大片的棉艾草,被我们毫不留情的踩得七死八活。
可闹归闹,闹完了棉艾草还是要揣一些回家,不然,无法交差——但我们总是有办法完成任务的。一旦疯够了玩够了,天色也暗了,这时我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捋起袖子伸出双手大把大把的往背篓里扯,连根拔起,拔的速度那可是掐的五倍不止。当然,回家还是少不了被母亲骂几句,但天已晚,饼是要做的,于是只好晚上全家人都坐在灯下来掐棉艾草了。掐棉艾草是做米饼头一天的功课,是为第一道工序。
棉艾草也有了,那第二道工序,磨粉。
——母亲早已把糯米粳米磨好了。
这时,母亲把洗净的棉艾草全部倒进石臼里,再倒进一小撮糯米粉,然后就是我和姐姐躬着腰轮流在石臼里使劲的舂啊舂,这活可最累人了,一直要舂得石臼里的棉艾草烂如泥巴,这第三道工序才算完成。
接下来母亲忙开了,做馅。馅是有讲究的,必须有肉有笋有蒜有辣椒,笋是还没出土面的春笋,肉是年前腌制的腊肉,蒜是只要蒜白,辣椒只许干辣椒粉。炒馅也是大有讲究的,千万不能放油。母亲说,放了油这馅包起来时,米团子就会渗出油水来,看相和吃味都差了。所以下锅时,最先要放进那些肥肉,慢慢的炒,但不可炒太久,快出油时赶紧放进精肉,笋,辣椒粉,最后是蒜。起锅。
做好了这些,母亲就在木橙上摆上一口大木盆,再把如泥的棉艾草和糯米粉粳米粉搅在一起,然后挽起袖子系上围裙,弯着腰在那儿不停的搅和。那雪白雪白的米粉,在母亲手中慢慢的变绿,绿得仿佛加了色素一样绿。但母亲这时还是不肯住手的,还在用力的揉啊揉啊。母亲说,做米饼就要舍得揉,揉得越久,饼才越有粘性,好吃。
第五道工序完成。做完这些,母亲的额角渐渐有细密的汗珠子,擦擦,母亲继续揉。
终于,母亲可以坐下来了,开始第六道工序,搓饼了。
母亲的手竟是那般灵巧敏捷,盆里抓一下,碗里勺一下,掌心里转几下,三下两下,一个圆溜溜的`饼团子就摆在蒸茏里了,看得我和姐姐手痒痒的。可是,母亲才不会让我俩搓呢,因为我们一搓就露馅,浪费啊!为了照顾我们的情绪,通常母亲会让我们做几笼不要馅的棉艾饼。
最后一道工序是蒸饼。这可是我觉得最漫长的时刻,也感到最兴奋的时刻啊!还记得,就那么痴痴的蹲在火苗扑闪的灶台前,眼巴巴的瞅着那白气氤氲的蒸笼……嗯,总算看见蒸笼里不停的往下滴汽水了……噢,开始闻到厨房里飘出棉艾草香味了……哦,熟了熟了……哇,终于可以放开肚皮撑了!
香香的棉艾饼,就是这样的让我无比怀念!
因为,那是一种在清明时祭祀祖宗的米饼。
因为,那是在田野里采来的棉艾草一起揉做的饼。
因为,那是在母亲手中一个一个搓出来的一笼一笼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饼。
因为,那是我们儿时最美味的吃食儿!
写下这长长的文字,也许是为了纪念,也许是为了祭奠。曾经,那逝去的岁月,恍如昨日!那棉艾草,那石臼,蒸笼,米饼,母亲,一切的一切,都已离我远去……
如今,只剩下这温暖的片段,和棉艾饼的清香,在记忆里漫延……
难忘家乡的说书散文
听说书,还是在很小的时候。
那年月,农村里平时没什么文化活动。每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打锣鼓闹红火只能给人短暂的欢乐;其次便是公社组织的电影放映,看电影是要买票的,一年也放不了几回,由于人们经济太困难,大多看不了全剧,只是守在场外凑热闹罢了,一群买不起电影票的和不愿花钱买票的人闹哄哄地聚集在一起,听着电影里那精彩的打斗声或激烈的枪声,心里急切地想看却也无奈。再就是看戏,只有公社所在地才唱戏,看戏也是一样,每年仅秋后一台戏,多则五天九场戏,少则四天七场戏,看戏也买票,只有值勤人员和帮剧团打杂的人可免票,人们只舍得掏钱看一两场,大多的时间是在场外转悠。再就是偶尔有耍戏班耍猴的光顾,完了还要挨门挨户讨些粮食和吃食。唯一不用花钱欣赏的就算听说书了。
说书由生产队集体给玉米之类的,算是报酬。说书的其人员多则五人,少则不过三两人,演员基本是又聋又瞎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在生产队不能出工。村里来说书也不是常有,只是那个生产队里的牲口产下骡驹马驹,驴驹牛崽的时候才请上一回的。
那时对于生产队来说,饲养的牲口都是宝贝,全队几百口人的耕地全靠牲畜耕作。有怀了崽的牲口便百般呵护,从队长到饲养员无不精心照看,耕地拉车上也照顾,吃草料也偏待。为的是给生产队省钱。倘产下新崽,为了祈求平安,便于管护,队里再困难也要拿出几十斤粮食请人说段书。于是请说书人说书便成了那时的习惯。这也算是一种农村文化活动,人们也乐的享受一番。
印象中,小时候听说书的次数很少,每次都在夜晚时分,由父亲或母亲牵着手带上去听。往往是没开场前人们就三三俩俩陆续赶到生产队的饲养院,围在早已摆好的两张桌子周围,各自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妇女儿童大多坐在靠前的位置,青壮年们围在四周站立,那不算太大的饲养处场院黑压压的全是人,那些劳累了一天的男女劳力们得到了暂时的松懈,男子们吸着旱烟,烟袋锅的红光一闪一闪,满场的呛味,老太太们埋怨地发着牢骚,小孩们禁不住地咳嗽两声,青年们打着忽哨,不时地传来姑娘媳妇的嘻笑声。直到队长带着说书的人进场,坐定,人们才有了些许的安静。
队长宣布开始,紧接着说书人的三弦弹起,刷板响动,先说几句开场白,无非是〞我们今天来到X村,给大家说段评书〞或〝父老乡亲静一静,我们说书大家听〞之类的。然后再来一个小段子,说书便正式开场。
名为说书,实际他们也说不了什么整本的评书,弹三弦和绑在小腿上的刷板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说上小段书,另外他们还带有二胡,板胡,快板等乐器。伴着乐器,几个人轮流表演,说的内容大多是搞笑的顺口溜,自编的小段子,也唱段蒲剧,道情,眉户的小段子,不知不觉一两个钟头过去了。说书人说书的时候摇头晃脑,嘻笑怒哀,表情夸张,既幽默滑稽又搞笑,到高潮时,场内不时发出哄堂大笑,整个场院里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书人说到高兴时神采飞扬,说到悲苦时声泪俱下,弦音高扬低沉起落不定,整个场内的人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高兴,时而悲切,常常听的人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散场后也久久不愿离去。
说书人都是在几十里以外的村镇请来的,队长提前派人去谈好报酬等事项,订好时间日期,然后生产队的骡马大车去接,说一场书也就能给几十斤玉米,说书的都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既不能参加本队的生产劳动,也不挣工分,只能分到少量的口粮,他们或瞎或聋或跛腿,都是当时的穷苦人,搞说书的行当,还须在文艺方面有些天赋或特长,乐器是自制的,段子是自编的,说唱的`内容也是自已加工的,他们不像正规的剧团,也不像正规的评书演员,有正规的剧目或长篇连说,而是搜集些搞笑的逗人开心的唱词唱段,供人取乐而已,以此来养家糊口过日子。说书的队伍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几乎也没有负责人。这支队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但参加者都有一技之长,说也罢唱也罢乐器也罢,没有点专长是不行的,其表演形式不拘,词语也粗俗,甚至还有些不堪入耳的语句,人们都不去在乎,也不去深究,反正热热闹闹寻开心罢了。
每逢有说书的进村,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盼着父母收工回家,提前拿着小板凳在大门口等,其实那时的我们什么也不懂,也不知说书的说些什么,也不知唱些什么,只是觉得好奇新鲜罢了,有时还没散场便呼呼入睡,还要父母背着回家。其实小孩们都同我一样,那里明白许多,后来略大些才听起来觉得有趣,那些说书人背后的难言之隐岂是儿童能够知晓的。随着农村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更重要的是生产队的撤销,说书的这一民间自发的农村绚丽文化逐渐消声匿迹了。但它盛行时代带给农村的欢乐却也是难以忘却的。
最是离别忆君时的伤感散文
一声再见过后,我们即将相隔千山万水。你尚未离开我的视线,我已经开始思念了。最是离别忆君时,唯有思念伴我行。当你走出我的视线,走出我的生命之后,我和你之间只剩下回忆了。
也许这次离别是你蓄谋已久的,但是对我来说这是突如其来的意外。淡漠的一句分手,就是你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平静的一声再见,就是我们之间最后的一句话。看着你的背影,我忽然意识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离开的身影。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你目送我离开,有时候我回头看你是否还在,都会看到你微笑着跟我挥手,似乎你会一直在我身后不离不弃。每一次背对你离开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你的目光,心里都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突然希望这条路能再长一些,不要有转角,不要有路人或是其他物品遮住你,我想要体会以往你目送我时的`心情。当你的身影还能清晰可见的时候,我还能比较平静地站在原地。可是当你走入人群,身影在人海中时隐时现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几步,想要叫住你,但是开口的那一瞬却是无声的呐喊。当你走到转角,消失在我的视线当中,我不禁泪流满面。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我们在一起的画面,耳边响起你为我所写的优美散文,手心似乎还残留着你的温度……
思念成殇,最是离别忆君时。这一刻,我们隔着人海别离,不知要到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才能在人海中重逢。或许不再见也是一件好事,就让你活在我的回忆中吧。
寂静最是美好散文
不知何时起,已渐渐远离了喧嚣,将自己那斑驳流离的灵魂,静静的安放,虽是深知内心已日趋苍茫和薄凉,而此时,只想依着一缕静谧的光阴,携一缕暖阳,伴着清风云淡,看一朵素洁小花的明媚淡雅,赏一叶绿草的枝头崭绿,做一个柴门煮茶的女子,沉静淡然,安宁度日。
这是一个怎样善变的春天啊?暖了,又凉,凉了,又暖。正如我的心境,一半沐浴着阳光,一般隐蔽在阴凉。窗外风儿不知疲倦的在奔走,在阳光下流浪,于月光里呢喃,偶或遇到南飞的燕子,唠唠嗑,叙叙旧,道一声来日方长,依然自顾自的继续游走,而我的心也会随着风的起伏而变换着色彩,湛蓝,苍黄,抑或灰白,浅粉。
对于这样的生活,对于上苍的安排,我不想去抱怨,只愿种下感恩的种子,收获心灵的归属。深知自己没有梅花的孤洁,做不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韧。亦没有莲花的纯净,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谦逊。亦没有百合的典雅,做不到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的清纯。那我就做一株迎风而立的迎春吧,简单而明媚,朴素而向阳,静立于百花丛中,低眉颔首,微笑不语,安然的守着自己的.岁月,自己的年华。
漫步在红尘,浮世烟云梦一场。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能有几人是真正的归人,能为你做出短暂的驻留?又有几人是真正放下凡夫俗事,只为奔赴一场单纯的懂得?大多的时间里,面对太多的身不由己和言不由衷,我只想报之以浅浅一笑,将自己安放在寂静的时光里,内心自说自话,或是和时间悄悄说话。此时,我只想将嘴巴束之高阁,让耳朵暂时的休憩,任由那些闲言碎语,孰是孰非,在眼前化作一缕青烟,任由自己的心灵在温情的文字里神游八荒,一粒粒文字,或素雅,或恬淡,或忧伤,如雨露般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每日在钢筋水泥间穿行,心情愈加的疏离,会愈加的向往深山竹林,和风儿对话,和明月呢喃,跟憩在枝头的鸟儿打招呼,给路过的每一朵鲜花取个名字,照顾一下那些柔软的足以让我心痛的虫虫草草,这样,就已足够!我深信雨后的空气会更加清新,风淌过的地方,也会留下阵阵芬芳。
但愿存在着静寂、饱满、充实,所有的偶然和相似,假如它们在邻里的他笑中缄默不语,那是为更好地确信你。假如来自我感官的喧嚣还没有用困惑挫败我对你的守夜——那么在丰盈的思绪里,我肯定已想见到你,甚至眺看到你最悠远的边界。我将你握紧又松开,就如同对生灵我只有感恩的权利。
深夜里,灯光交织着月光,我坐在阳台上,静静的读里尔克的《但愿存在着静寂》。忧郁的心田,渐渐的弥漫出一寸寸醍醐灌顶的空灵和欣喜来。原来,在繁复芜杂的世界里,洪荒一样的岁月里,我仿佛一个沉郁已久的病人,而正是这些文字,似一剂剂良药,让我能够耳清目明,沉默不语,微笑着面对,一丝丝风,一朵朵云,一次次遇见,一场场别离。
而此刻,静立于窗前,阳光依旧灿烂耀眼,这美好的清晨,多像一节节忧郁的青春。而我亦愿意沉醉在这份青春里,给自己留一份单纯,用文字和万物的美好,带着自己的色彩,不管上苍馈赠给我什么,我都愿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微笑而从容的面对,沉静在自己一砖一瓦构筑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