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肖像描写的句子90句
《台阶》 的练习题
【第1句】: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槛( ) 烦zào( ) 嵌着( ) 小凹dànɡ( )
尴尬( ) xián( )水 黏性( ) 胯骨( )
2.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粗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庭广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语段训练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下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4.选文第1段中写母亲回忆“我”小时候跳台阶的事,其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2段中有几句话关于父亲两只脚板的特写,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出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父亲为了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做了哪些准备?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扩展阅读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技术员,住在机关,星期六才回家来看我们,每次回家,他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我盼着爸爸能给我带些好东西回家。可是,我的愿望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因为爸爸的书包里除了书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晚上,我们在看电视,爸爸却一个人躲在里屋,不是画什么设计图纸,就是收听日语广播。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很早就把我叫醒,对我说:“快起来,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真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问:“到哪儿?北海,还是颐和园?”
爸爸微微一笑,说:“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我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就催爸爸快走。爸爸说必须吃好饭才去。我几口就把一个馒头咽了下去,顾不得擦嘴,就催爸爸带我出发。
车停在北海站,爸爸带我下了车。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嚷着:“爸爸,咱们去北海呀?”
爸爸没有回答我,拉着我的手没有进北海门,却向西一直走去。我急了,大声说:“爸爸,咱们这是上哪去呀?”
爸爸笑着说:“去图书馆呀!”
我的脸立刻绷了起来,不高兴地说:“图书馆有啥意思。”
爸爸笑着说:“你没去过,那儿可好了。”
就这样,爸爸把我领进了图书馆。爸爸借了一本很厚的英文资料,又给我借了几本画报,就坐在那儿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
我呢,看了一会儿就合上了书,心早就飞到北海公园啦!眼前仿佛看到了转椅,滑梯,翘翘板……立刻我的屁股像长了钉似的坐不住了,头像拨浪鼓,来回摇晃。
这间屋真大,屋里有几张椅子和桌子。看书的人虽然很多,屋里却鸦雀无声。静极了。我也不敢出声,觉得闷得要命,真后悔不该跟爸爸来。
再看看爸爸,还在津津有味读书,好像完全把我忘了。他一会儿皱眉头,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一会儿眉头又展开了,眼睛放出了光芒。看着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只好重新翻开大画报,一边看,一边叹气,想让爸爸听见,可爸爸偏偏听不见。
好容易熬到中午十二点,我悄声对爸爸说:“我饿了,咱们走吧!”爸爸这才抬头看了我一眼,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面包,亲切地对我说:“小卫,你先吃一点,我们一会儿就回家。”
我等呀等呀,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爸爸摇醒了。朦胧中抬头看见墙上的大挂钟,已经三点多了。
我撅着嘴跟着爸爸走出了图书馆。爸爸见我不高兴,就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参加‘四化建设’,必须得有知识,不学好科学知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哪辈子能实现呀!你说,爸爸说得对吗?”
我点了点头,跟着爸爸向电车站走去,路过北海公园时,爸爸说:“等你放假爸爸一定带你到北海公园玩。”
听了爸爸的话,我笑了,因为爸爸说话是从来算数的。
7.《台阶》一文重在写一件事,本选文写了哪三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刻画爸爸勤奋好学的精神,本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选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能在20个字以内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过选文学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应该向选文中的爸爸学习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Kǎn 燥 qiàn 凼 ɡān ɡà 涎 nián kuà
2.
粗暴:原指一个人行为蛮横、恶劣,文中却用来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专注:目光很集中,文中表现出父亲对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羡慕和自己要建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的强烈愿望。
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多。形容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微小到不值得一提。
3.略
4.“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执著追求,勤劳不辍,一步一个脚印,便能做好那件事。反之,则一事无成,甚至摔跟头。
5.第3句。表现出父亲的本份,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性格,正是父亲这双脚,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本色,使自己家盖起了有高台阶的新屋,同时也使自己家在乡邻们的眼中有了地位。
6.摘录文中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为了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为了使自己家在乡邻们的眼中有地位,含辛茹苦、不辞辛劳,终于造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以及有着对美好生活脚踏实地执著追求精神的劳动人民。(意思答对即可)
7.三件事:回家时书包里背的都是书;晚上别人看电视,爸爸仍专心致志听日语广播;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学习的经过。前两前件事是略写,后一件事是详写。
8.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9.略
10.爸爸为了祖国早日实现四化,刻苦学习。(意思答对即可)
11.略
《台阶》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阅读练习:
【第1句】:阅读第一~三段,回答问题。(4分)
(1)把“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改为“这句话他说了好多遍”好不好?为什么?
(2)这两个段落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2句】:选段中加点的“专注的目光”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第3句】:说说画线的句子里“垒”字的含义?(4分)
【第4句】:父亲为盖新房准备了大半辈子,这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第1句】:(1)不好。原句更能突出父亲重复这句话的次数多,更能表明这是父亲的一块心病。(2)好强,有自尊心。
【第2句】:非常羡慕高台阶的人家,向往着自己也能盖起这样的房子。
【第3句】: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穿坏的草鞋之多,他为了建房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第4句】:农村的生产力还很落后。表现出对艰苦生活的农民的同情。
《台阶》课堂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1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字是( )
⑴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 。
⑵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 。
⑶ 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 材料,干到半夜。
⑷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 上了高空。
① 阴躁 划 蹿
② 阴燥 画 蹿
③ 荫躁 划 窜
④ 荫燥 画 窜
【第2句】: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⑴ 非常渺小,不值一提。( )
⑵ 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
⑶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⑷ 神色、态度不自然。( )
【第3句】:调整下面句子的顺序,使之组成一句连贯的话。
⑴ 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⑵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
⑶ 垒在门墙边
⑷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
⑸ 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⑹ 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
⑺ 把柴靠在墙根上
答: 。
(一)语段点将: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第1句】: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答: 。
【第2句】:第二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第3句】:写出自己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关父亲的感人形象的名篇。
答: 。
(二)迁移过关
抚琴的女子
临窗,一张古色的琴横在案上。香炉里的檀香似有似无,袅袅娜娜地飘向窗外便融入鸟语花香之中了。
女子又独自坐在案前,长发松松地绾着,眉峰微蹙,眼底眉尖笼着淡淡的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枝盛开于十丈红尘之外的百合。
她抬起手开始弹奏,手指纤长白皙,一触琴弦,美好的音质便若高山流水倾泻而出。急时如百鸟齐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弦上的手指灵活多变,拨、挑、抹、按、划。如果单看这手指,像是一株染了仙气的兰花在乐曲下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四周静谧无声,惟有余音绕梁不止。
女子又恢复了静坐的姿势,刚才在弹奏时脸上专注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落寞和茫然,她的美丽看起来也似乎更遥远了。是觅不到知音吗?是感怀飘零的身世吗?还是──思念逝去的情人呢?
我──一个有着浪漫思想的偷窥者,不由得在脑海里为她杜撰了几个没有根据的故事,然后像每次一样悄然离去,不惊动这位抚琴的女子。
【第1句】:首段是背景描绘,意趣高雅。写了 和 ,又通过两个柔美的动
词 和 初显情致,那音符也像似有似无地被读者感受到了,显得意趣盎然。
【第2句】:作者使用了一连串通感的意象来描绘乐音飞扬所引发的美好感受,写尽了琴声的变化多姿,又无不雅致脱俗。试写出这些语句。
答: 。
【第3句】:文章情韵无限,引人遐思。这样一位心地纯洁、意趣高雅的美丽女子,抚琴后并未得到安慰,反加深了痛苦,从 和 这两个词语便知,让读者不禁生出怜惜。
【参考答案】
【第1句】:①
【第2句】:⑴ 微不足道 ⑵ 大庭广众 ⑶ 若有所失 ⑷ 尴尬
【第3句】:⑷⑹⑵⑺⑴⑸⑶
(一)
【第1句】: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了,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第2句】:表现父亲的衰老
【第3句】:《背影》
(二)
【第1句】:琴 檀香 飘向 融入
【第2句】:急时如百鸟齐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第3句】:落寞 茫然
《台阶》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流程设计:
【第1句】:导语设计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第2句】: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3句】: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第4句】: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第5句】: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第6句】: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第7句】:说话延伸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第8句】: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第9句】:课堂练习
【第10句】:板书设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九级台阶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