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朗润的句子汇集20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侧面描写朗润的句子汇集200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过关测试试卷

【第1句】:基础知识及运用(39分)

【第1句】:选出每组中字形或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

A、洗濯(zhuó) 厄(è)运 嬉(xī)戏 蜕(tuì)变

B、风韵(yùn) 扒(pā)窃 庸(yōng)人 姊(jiě)妹

C、蹂躏(lìn) 奢(shē)望 金窖(jiào) 湛篮(lán)

D、寂寥(liǎo) 猝 (cù)然 点辍 (zhuì) 堕(zhuì)落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订正。(4分)

呼朋引伴 花技招展 德高望众 波光明灭

凡花嫩叶 抖搂精神 津津乐道 返老还童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朗润(明朗润泽)响晴(晴朗无云)黄晕(昏暗不明亮)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 卖弄(炫耀)玄奥(玄秘深奥)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美)星汉(银河)

C.烘托(衬托)禅心(佛教指清静,无杂念)寥阔(高远空旷)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竦峙(高高地挺立着)梦寐(睡梦)响晴(天空中晴朗无云)

4.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②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④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A.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慈祥 静默 慈善 饱食

5.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缺处,填入最恰当的使文意连贯一句话是( )

(3分)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________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点雪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

C房顶上的小村庄卧着点雪 D点雪卧在房顶上的小村庄

【第6句】: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3分)

(1)父亲 地说:你是个学生,怎能不刻苦学习呢?

(2)老师 地说:你果然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学习比过去努力多了。

【第7句】:仿照例句,另外再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仿句:理想是 。没有理想,就没有 ;而没有 ,就没有 。

【第8句】:古诗文默写(18分)

(1)、 ,禅房花木深。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 。

(3)、《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 。

(5)、《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美丽风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 。

(6)、 ,隔江犹唱后庭花。

(7)何当共剪西窗烛, 。

(8)我寄愁心与明月, 。

(9)《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 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第2句】:阅读理解(6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1---14题。(17分)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2)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10.按要求用原文填空。(6分)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答: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答: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答:

【第11句】: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 ⑵、学而不思则罔

⑶、见贤思齐焉 ⑷、诲女知之乎

【第12句】:译句:(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8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第13句】: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

【第14句】: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 (2分)

【第15句】: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的特征。(2分)

【第16句】: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3分)

【第17句】: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4分)

【第18句】:可别恼指的是( )(3分)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第19句】: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D、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

【第20句】:摘录有关词句填空:(3分)

⑴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 。

⑵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 。

⑶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 。

【第21句】: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 的感情。(2分)

【第22句】: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29题。(17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楼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7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7点。7点一刻。7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8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10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23.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4.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答:

25.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4分)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26.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的括号中。(3分)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谦逊 失望 骄傲

( )----( )-------( )

27.用文中原句回答,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分)

【第3句】:作文(50分)

【第28句】: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有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事物或经历吧。请你以难忘的 ____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让老师、同学共享你的人生收获。

答案

【第1句】:基础知识及运用(34分)

【第1句】:A (B 、 zǐ C 、蓝 D 、 缀)

2.技-枝 众-重 凡-繁 搂-擞。

3.C。 【第4句】:A。 【第5句】:A。

【第6句】:(1)严肃(痛心) (2)高兴(欣慰) 【第7句】:(略) 8 (略)

【第2句】:阅读理解(61分)

《春》

【第13句】: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白天细密的雨景;傍晚宁静的雨景;

第一层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侧面描写

【第14句】: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

【第15句】:春雨的轻柔、湿润,郊外夜雨的美丽

【第16句】:多;细;密

【第17句】:绿。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使雨中淡墨般的画面点染上十分鲜明的绿色。

【第18句】:B 【第19句】:C

【第20句】:逼;静默;披着蓑戴着笠

【第21句】:喜悦 【第22句】:C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3.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等待父母归来的急切心情。

24.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5.热情鼓励 严格要求

26.得意 失望 省悟

27.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是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第3句】:写作(60分)

28.(略)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第1句】: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第2句】: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第3句】: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历史上称为()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D.马陵之战

二.材料题

在秦朝流传着一首民谣:“生男慎勿举(举:养育),生女哺用餔(餔: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谣主要是说当时的人们不希望生男孩,只希望生女孩。

根据民谣回答: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只希望养育女孩?

(2)如果你生在秦朝,你愿意去兴修长城吗?为什么?

答案

一.【第1句】:D【第2句】:D【第3句】:C

二.(1)男子大部分被征发,修长城,很多人被累死。

(2)提示:主要看长城起到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单元历史试卷试题

  初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

【第1句】:战国末年,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

A.齐国B.燕国C.楚国D.秦国

【第2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23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221年

【第3句】: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①④⑤⑥C.③④①②⑤⑥D.④⑤①②③⑥

【第4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第5句】: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第6句】: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

A.镐京B.洛邑C.长安D.咸阳

【第7句】: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皇帝

【第8句】: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第9句】:秦中央政府的官职中太尉负责管理的职务是()

A.行政B.军事C.监察D.教育

【第10句】:秦中央政府中负责管理行政的官职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同步试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前202年

2。西汉国力进入到鼎盛时期是在()

A。文帝时期B。景帝时期C。武帝时期D。高祖时期

3。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4。西汉都城即今天的()

A。陕西咸阳B。陕西西安C。河南洛阳D。河南安阳

5。汉武帝接受属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所要罢黜的是()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6。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

A。监督地方官员

B。抑制地方豪强

C。防止贪赃枉法

D。强化皇帝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