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在外面进不去屋的说说汇总90句
开锁阅读答案
开锁
糟糕!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弄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这不,钥匙又丢了。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砸了罢,没别的办法。”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不行不行”柱子见林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一种逗弄的口吻说:“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想不出办法来赶紧给我滚!”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婶说:“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一会儿林大叔就回来啦。”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靠谱的人话:“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呢。林大婶心里想。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要不,总不能当真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毕竟现在要腆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子。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毕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第7句】: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每逢春春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林大婶松了一口气。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也找不到。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研究。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嘴里恨恨地骂道:“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到处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左邻右舍出来看热闹,也引动了春春妈出来和林大婶对口骂。两个女人,撕破了脸,把凡是女人能骂出口的荤话全骂了出来。让全屯老少爷们看了一场不花钱的女人辣相声。
春春妈是一个不记仇的直肠子女人,事后见面依然还是嫂子长嫂子短的问。林大婶却是记在心里,对春春妈的发贱待搭不理。现在让她去求春春,脸上还真有些挂不来。但现在不求人不行,不求人进不了屋。林大婶不再顾老脸皮下决心去求春春。
林大婶来到春春家时,春春一家人正在家吃完饭看电视。春春正在写作业。林大婶一进屋,春春妈忙起身给林大婶让座,林大婶说明来意,春春妈赶紧吩咐春春:“快去,给你大娘把锁打开,什么时候了还进不去屋。”春春妈的热情,让林大婶着实很感动。这时春春放下作业,带了工具来到林大婶家。春春用小手电照着看了看锁,轻轻的一小锤,啪!那锁竟神奇地叭地一声跳开了。把个林大婶喜的一个劲地夸春春手巧。春春不好意思地说:“大娘,我这还不是拿你家的锁学的。”林大婶有些不大自然的'赶紧给春春让座。春春看到钥匙就放在里屋的桌上。春春拿起来插进锁孔连开了几下说:“这会儿省的配钥匙了。”更把林大婶喜的嘴合不上。春春这时起身要走,林大婶说什么也要留春春吃了炒花生再走。春春说要写作业,大婶留不住,只好送他。
第二天,林大婶到镇上买来十几把锁让春春砸着研究,说最好能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的锁春春望着林大娘诚挚的表情觉得很受感动,他对林大婶说:“大娘,我现在不砸锁了,我准备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用声音控制的声控电子锁。”
“噢,嘻嘻!这些锁你砸了研究,大娘等着用你研究的新锁……”
林大婶脸上的笑容,活象夏日盛开的向日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至三段写林大婶为丢掉钥匙而着急,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同时也表明林大婶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人。
B.柱子这个人物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作用不小,一是通过他的话把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他说的话对小说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C.小说在刻画林大婶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有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
D.春春妈比林大婶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对于邻里矛盾毫不计较,在小说中体现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E.小说通过对林大婶丢钥匙后,经过思想斗争,最后请经常到家里拿锁偷学开锁的春春给自己开锁的故事,表达了邻里之间要互助互爱,互相理解的主题思想。
(2)标题“开锁”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林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春春“偷锁”学习开锁的行为,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有人认为不可取,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第11句】:(1)E 3分,B 2分,D 1分 解析(A项“在生活中一直是”无中生有,C项没有侧面描写、外貌描写。D项“通情达理、毫不计较”有点言过其实,如和林大婶对骂。)
(2)、①标题“开锁”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全文情节都是围绕“开锁”展开;②“开锁”是矛盾冲突的根源,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使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③标题“开锁”
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小说中人物,尤其是林大婶多年“心锁”的打开,使邻里矛盾涣然冰释。(每点2分,共6分。)
(3)林大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有:记性不好,粗心大意。如因为丢钥匙连续砸了六把锁;心胸有点狭窄。如和小孩计较,打并恶骂春春,和春春妈对骂,对春春妈“待答不理”;开始时死要面子。如说什么也不肯去求春春开锁;后来知错能改。如认识到过去做得有点过分,买锁让春春学习开锁。(答对一点给2分,对三点给6分)
(4)观点一:可以理解,人在小的时候好奇心、求知欲最强,春春迷恋钻研锁的内部构造,有助于发明更方便更适用的新锁,及时做了点坏事,毕竟年龄小,可以理解。
观点二:春春的偷锁行为不可取,学习求知固然重要,但不能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学习,家长应该批评教育。
观点三: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教育引导。小孩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应该保护鼓励,但要选取正确的途径,所以对春春的行为要批评引导。(观点2分,结合文本4分,联系实际2分)
李逵开锁寓言故事
“思想工作真难做呀!”朋友气忿地对我说,“尽管讲得唇焦舌敝,对方硬是不通。最后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l”
我笑了,想起了下面的故事。
梁山上建立了仓库,大伙推选李逵当保管员,因为他没私心,又不怕得罪人。
仓库很大,新置了许多箱、橱和柜子,当然也配了不少锁。李逵裤带上的钥匙挂了一大串,走起路来老是撞击腰问的板斧,发出一片叮铃当郎的声响。
头一个来领东西的`是鲁智深。李逵知道他和自己一样性急,马上捞起一把钥匙去开箱子上的锁。开了好久没打开,他又另换了一把,可还是不行。
“这锁恁地难开,莫非生了铜锈?”他暗忖,“咱不能莽撞,否则吃花和尚笑话。”
于是他在铜锁里加了几滴菜油,又换了一把钥匙扭了几下,但是依然无用。这下李逵火了;
“这鸟锁这等顽固,难道咱铁牛还怕你不成!”
说罢拔出板斧就砍,鲁智深阻拦不及,“卡察”一声,铜锁断在地上了。
不多天,仓库里所有的挂锁都先后成了斧下废铜。最后连仓库门上的大铁锁也被砍掉了因为李逵根本没有找钥匙的耐心。
为了仓库的安全,后来换了别人当保管员,大概李逵当保管员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所以《宣和遗事》和《水浒传》都没有提到这件事。
十二岁开锁的散文
一
在故乡,辈分大的老人总爱和孙子辈的男孩开玩笑“你小子不如开锁带搬亲,一起省事儿了!”
开锁带搬亲,是故乡的一句俗话。意思是十二周岁的时候,趁着生日摆酒席一起结婚。这样的说辞乍然一听,有些奇怪,十二岁能结婚吗?
我没有见过十二岁结婚的男孩,但是从长辈们的口中知道,家族的四爷是十二周岁开锁和成亲一块办的,据说当年成亲的时候,花轿已经抬到门口了,却不见新郎的踪迹,最后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十二岁的新郎官正在掏鸟蛋呢!
这个事儿,经过三代人口口相传,演变为搞笑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社会的娃娃亲湮没在历史的泥沙之中,但是十二岁开锁,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演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广泛。我小时候,十二岁开锁是男孩的专利,而且基本是长子或者最小的老幺,这大概是重男轻女留下的祸害。
如今,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长到十二周岁,家里必定会办一场酒席,盛大庆祝。按照故乡的说词,十二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过了十二岁算是进入了成人阶段。
二
十二岁开锁待客,待的是舅家,待的是干妈。从前的说法是,不容易养活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认了干爹干妈,多了一对父母,多重压福,孩子就能平安地长大。
孩子生日那天,舅舅和干爹干妈要早早到位,给孩子“挂红”。所谓的“挂红”,即一块红布,现在大都是被单或被面。几个舅舅挂几块红,干妈也要挂红。红布斜绑在孩子的胸前,呈十字状。
舅舅家和干妈家的红子挂上了,就要开始“拉驴了”。
舅舅拉驴儿,是开锁的习俗之一。
故乡有句老话“外甥是舅家的狗,吃饱了就走。”至于驴的叫法从何而来,也有说辞。旧社会医疗设施不发达,孩子容易夭折,加上重男轻女,男孩就特别金贵。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健康长大,父母多会让舅舅给起个名字。
据说舅舅给取了名字的孩子,会好养。舅舅起的名字都是小名,牲口好养,于是,狗啊,驴啊,马啊,便成了许多人家孩子的小名。
舅舅挂红,挂的是喜庆,挂的是亲情,挂上红艳艳的色彩,孩子的人生便会红红彤彤的。
三
十二岁开锁,锁从哪里来?
这个锁早在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便开始准备了。家里的长辈会用红布缝一个项圈,项圈的坠子是一个香囊袋,里边装了朱砂、桃枝等。挂在孩子颈脖上,一是为了辟邪,二是为了十二岁开锁用。这个项圈一岁增加一圈,每年的年三十,当初缝项圈的那个长辈会用红布给项圈再缝一层,直到十二岁。
如果是认了干妈的孩子,那么这个项圈便是由干妈家给缝的,程序一样。孩子第一次去干妈家,干妈便会把项圈挂到孩子的颈脖上。挂上项圈的孩子,被牢牢地拴住了,任凭牛鬼蛇神谁也招不走。
舅舅拉驴儿,拉的就是这个项圈。
十二岁生日当天,孩子戴上项圈,孩子母亲把一把铜锁,锁在裹得厚厚的项圈上,然后用五色线撮绳,一头绑在项圈上,一头拉在舅舅手上,拉驴的舅舅必须是大舅。
大舅拽着无色线走在前边,孩子走在后边,拉驴儿,拉驴儿,舅舅拉的是外甥,拉的是姊妹家里的顶梁柱。
四
开锁有特定的地方,必须有水,水还得是活水,即流动的河。准备去河边开锁的时候,家里还得准备四样菜,豆芽必须有,莲藕绝对不要。再准备十个馒头或者苹果。以前是馒头,现在为了省事,换成苹果了。
梃子扎的锅盖一个,剪刀一把,鞭炮一挂,火纸一沓,唢呐一定得有。知客大喊一声:“走啦,去河上啦!”吹喇叭的,吹笙的,鼓着腮帮子便开始了。一路上喜庆的唢呐吹不停,一直吹到河边。
端菜的、供香、供苹果的走在前边,舅舅拉着外甥走在中间,唢呐手走在最后边。
到了河边后,要听知客的安排,一项一项来。在知客的喊礼下,舅舅用钥匙打开项圈上的铜锁,然后用剪刀剪开项圈,这就开锁了。
开完锁后,孩子要在知客的喊礼下,一磕头,二磕头,三磕头,给舅舅磕三个响头,感谢舅舅这么多年的关爱。俗话说“亲舅如父子”,舅舅是除了父母外孩子最亲的人了。孩子磕头后,舅舅会给孩子生日的第一个红包。
四样菜倒进河里,十个苹果、剪刀、铜锁,项圈,放在锅盖上,锅盖随后慢慢地放在流动的河面上,让其顺流而去。
苹果和菜是敬河神的,求河神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剪刀、铜锁、项圈等物放在流动的水上,这些是孩子曾经佩带的东西,放在水上流走,意思是洗去人生所有的病痛灾难,从此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
苹果放在河面之后,随行的亲朋、旁人都可以捡来吃,说是敬了河神的供品,带了神气儿,吃了不生灾。铜锁、锅盖、剪刀,旁人可以捡回去用,家人和亲戚不能捡的。
最后,在河边放鞭炮、烧火纸,孩子要面对着河流磕头,依旧磕三个。开锁、敬河神,庄重而严肃,马虎不得。
五
待这些程序做完,回到家里,该来的亲戚基本都来齐了。
自家门口摆一桌子,铺上红单子,摆上生日蛋糕。知客拿着话筒喊着孩子爷奶、孩子姥爷姥姥、孩子爸妈、干爹干妈、叔伯婶娘、舅舅舅妈、七大姑八大姨,按照次序坐在桌子后边。
孩子站在桌子前边,身上依旧挂着舅舅和干妈挂的红子。
十二岁了,孩子要说几句话,提前打稿也行,即兴发挥也可,说些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话,算是开场白。孩子说完了,知客接过话筒,开始让孩子挨个磕头行礼,先从爷奶开始。
所有的直系亲戚磕头完毕,跪拜长辈的仪式就落下帷幕了。切蛋糕,是这项主题的最后一个内容。孩子亲自切开属于自己生日的蛋糕,十二岁的酒席就准备上菜了。
六
礼毕后,几桶烟火点燃,冒着烟的礼花飞升到高空,喜庆的礼花嗵嗵响。
一拉溜摆在门口的乡村流水宴席正式开始了。姥爷姥姥坐上席,有专门的陪客。舅舅舅妈是金贵的客人,不容怠慢,需要知客安排对应的亲戚陪客。
生活富裕了,鸡鸭鱼肉少不了,全鸡、全鸭、大肘子,一尾鱼,头要对着舅舅,喝杯鱼头酒,把生日宴席推上了高潮。
陪客的要尽到责任,一定要陪好客人,吃好,喝好。
酒席吃到最后,在知客的引领下,挂着红子的小寿星端着酒杯挨个敬酒。
七
在故乡,孩子十二岁开锁就和结婚一样,郑重而热闹。
如今,生活富足了,家家都摆得起酒席,无论几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很稀罕。十二岁的时候庆祝庆祝,欢喜了孩子,聚拢了亲朋,热闹了寂寥的乡村,日子就生动了许多。
李逵的寓言故事
李逵识字
李逵小时候在私塾上学,特别贪玩儿。一天,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头”字,让大家念,但李逵心里却想着尽快放学,去掏自家屋檐下的一窝小麻雀。
第二天,先生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依旧把“头”字写在黑板上,让李逵先认。李逵明知是个“头”字,却因脑子里整天掂记着麻雀的事,一时忘了该怎样念,就信口说:“脑袋!”先生摇了摇头。“脑瓜子!”李逵回答说,先生又摇了摇头。“大脑!”李逵第三次回答。
先生见李逵几次没读对,就走到他的身边,无可奈何地在他的头上磕了几下。经先生这么一磕,李逵猛然想起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要一头儿,没一头儿,脑袋像个磕烟袋。”急忙站起来,大声说道:“磕烟袋!”说完长舒了一口气。其余的孩子们听了,全都笑了。
一心不可二用,贪玩影响学习。
李逵砍柴
李逵小时候,家境很穷,早早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养家糊口,小李逵每天拿着一把斧头,上山砍柴,然后挑到集市上换米换盐,不知砍坏了多少斧头。
一天,李逵又到铁匠铺买斧头,看到两把几十斤重的板斧,他向铁匠师傅打听板斧的价钱。铁匠师傅欺李逵人小,想拿他取乐:“这是习武的兵器,好多大人都拿不动。你要同时把它们拿在手中舞动起来,我就送给你。”
没想到李逵听了他的话,竟毫不费力地拿起两把板斧,轻松地舞了一回,脸不变色心不跳。铁匠师傅无话可说,只好把板斧送给了他。
两把板斧给李逵的生活带来转机,从此他便拿着板斧,一边砍柴劳作,一边开始习武,终于练就了过人的本领,由一个砍柴种地的汉子,成为一名勇猛无穷的好汉。
李逵习武
李逵到铁匠铺买斧,意外得到铁匠师傅送给他的两把板斧,便开始习艺练武,向邻村的一位拳师学习。砍柴之余,李逵每天都要跑十几里路,到拳师所在的村子里,练习好几个小时的武功。
往返途中,他常常淘气地把小路旁的树木劈上几斧,有时还在庄稼地里奔跑。但在习武过程中,李逵却从没有迟到过一次,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从不耽搁,练习起来总是那样全心投入,一丝不苟。
因为李逵踩坏了人家的禾苗,使得师傅多次受人责骂,代他受过。师傅佩服李逵的勤奋刻苦精神,一次次原谅了他的过失,把他留了下来,并且耐心说服他改正了错误。
一个人可以有各种缺陷,但敬业精神不可无。
李逵当长工
李逵到了十八九岁时,因为自己家中田地少,便开始到外面给人家当长工。这一年,他先到东庄的王员外家找活干,谁知刚干了一天,人家就嫌他饭量大得惊人,辞退了他。回到家中,李逵整日闷闷不乐,叹自己命苦,人穷长了个大肚,堂堂男儿身却难以糊口饱腹。
就在李逵忧伤之际,西村的赵员外听说李逵好饭量,大喜过望。他对手下人说:“既然此人好饭量,那干活也一定有力气。”匆匆忙忙派人去请李逵为自己干活。
不出赵员外所料,李逵虽说能吃两三个人的饭,却能干三四个人的活儿。一年下来,赵员外的庄稼因为李逵干活儿得心应手,从不拖泥带水,该锄的时候锄,该收的时候收,秋后粮食顺利归了仓,比往年多收了许多粮食。
东庄的王员外辞退李逵后,随后雇了几个饭量较小的长工。同李逵相比茶饭是省了不少,但因为这些人身体单薄力气小,该锄的时候锄不完,该割的时候割不光。深秋时节,庄稼还长在地里,一场风暴卷走了他家大半的收成,王员外直后悔没有把李逵留在他家。
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李逵挑水
一年,李逵又到一家财主家干活,每天除了干田里的活儿外,还要给财主家挑满满一缸水。女主人对待长工非常苛刻,挑水时,她总是假仁假义地对正在干活的李逵说:“小伙子干累了,去担两担水缓缓。”本来是去让他担水,还说是缓缓,李逵对她的话很是反感。
更可笑的是,她对李逵说:“后面桶里的水让你放的屁熏臭了,有屁臭气,不好吃。”每天李逵从大老远挑回的水,她都要李逵把挑在身后的那只桶里的水倒掉,只把挑在前面的水倒在水缸里。天天如此,从不例外。李逵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渐渐地他有些不耐烦了,每天在前面的一只桶里撒一泡尿,才挑回去。他还故意问道:“这几天的水好吃不好吃?”女主人根本没有尝到里面有了异味,连连说道:“水里没有屁臭气,哪能不好吃!”
待人以非礼,人必以非礼回报你。
李逵追黄羊
李逵在外面干了一年长工,挣了不少钱。快过年了,他用布袋背着自己挣的铜钱,匆匆往家里赶,想尽快见到在家等候他的老娘。
半道上,李逵看到在一条结了冰的河面上,躺着一只滑倒的黄羊,他很是高兴。“如果把黄羊弄回家中宰了,不用买肉也能和老娘过个好年,那该有多好!”李逵想着便小心翼翼地走到黄羊身边,把钱袋子牢牢拴到黄羊身上,然后把它扶起来,一步步挪出冰面。
黄羊走出冰面后,地面不再打滑,刚一站稳脚跟,没等李逵反应过来,便没命地朝前跑去,连同它背上的钱袋子也带跑了。
李逵追了一阵,见没法追上,便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望着黄羊消失的方向,李逵两手空空地站在那里发呆,懊悔自己不该盲目贪图意外之财,而白白丢了干了一年的血汗钱。
李逵种地
李逵干了几年长工,挣了些钱,买了别人几亩地,便不再去当长工。他在自家的地里,精心耕种了一片谷子。从冬天起,他便开始冒着严寒积肥,往地里运送。春天一到,他就给地浇足了水,然后一锹锹把地翻虚,把谷粒均匀地种入地里。谷苗长出后,他顶烈日冒酷暑,一遭遭地锄草,一遍遍地培土,一回回地浇水,不知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
金秋时节,谷穗长得一天一个样,谁见了谁夸赞。李逵更是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整日待在地头乐呵呵的,不住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辛勤劳作的过程。眼看谷穗一天比一天饱满,变得金黄,到了收割的时候,他还没有开镰收割的意思。
有人劝李逵应马上收割,免得夜长梦多,出现意外。谁知他却回答:“反正丰收是注定了,再让它们长几天吧,或许还能更饱满一些。”结果,夜晚突然降临的一场冰雹,把成熟的谷粒全部砸到了地上。第二天一早,望着遍地的谷粒,李逵连连摇头叹息,悔恨自己不该不早早收割。
无论办什么事情,越是快要成功的时候,越要谨慎从事,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李逵劈门
李逵生来性急,干啥事都风风火火,为此常闹出笑话。一天,他到朋友家中玩,因为进门进得匆忙,不留神被朋友小茅屋低矮的门框碰了头。他的心中顿时来了气,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怪起门来,挥拳就朝门框打去,震得茅屋颤动不已。幸亏朋友从屋子里走出来致歉,他才消了气。
从朋友家出来时,李逵头倒没有再被碰着,脚下却被门槛儿绊了一下,摔倒在门外,刚消下的火气顿时直冲他的脑门。还没等朋友反应过来,李逵便操起门边的砍柴斧,把门框劈了个粉碎,茅屋“哗”地倒塌了大半。看到自己闯了祸,李逵一下子傻了眼。结果,为了重修朋友的茅屋,他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物。
心气过盛者,往往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大动肝火,最后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自己没趣,自找苦吃。
李逵请人
李逵到朋友家串门儿,被朋友家低矮的茅屋碰了头,又被门槛儿绊了一跤,火气大发,把朋友的'茅屋掀翻了半边。茅屋倒塌后,李逵后悔得直跺脚。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他把茅屋的主人和其他几位朋友请到了饭店喝酒。
李逵让店小二拿上酒来,一一给朋友们倒上,一连几次请大伙喝。朋友们怪他办事鲁莽,谁都不肯端杯。李逵见大伙不肯原谅自己,更是悔恨不已,一个人拿起酒杯:“你们不肯原谅我,我也没办法,房子已经塌了,我出钱出力修还不行?”说完独自拿起酒杯,一连喝了几大杯,很快便醉倒在地。
朋友们见李逵真诚改错,一个个原谅了他,不再责怪他。不久,李逵和朋友们一道,帮茅屋主人把房子修整好了。
真诚改正错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
李逵出走
李逵在村里有几个义气相投的哥儿们。其中狗子、虎子几个人嗜好,不能自拔。一天,狗子到外面赌钱,输了个净光。当时跟着狗子的,还有一个双手生来就仅有一个指头的虎子。
因为参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数人互不相识。见狗子输了钱,虎子便把一个指头往赌摊上一放,押了狗子输钱的数目,说道:“老子十个指头九个都输了,今天剩下这个也不要了!”赌场上的赌徒们看出了虎子是个亡命之徒,忙将狗子输的钱全部退了出来,而后一哄而散。
几天之后,前次参赌的赌徒了解到,虎子是天生的秃手,便寻到村子里,把虎子痛打了一顿,把他仅有的一个指头也扭断了。
狗子见虎子挨了打,便急着去找正在田里干活的李逵:“铁牛哥,不好了,虎子被人打了,你快回去看看吧!”听说朋友受了气,李逵提了一把铁锹跑回村,赶上那几个打虎子的赌徒,二话没说就打倒了几个,其中一个还被打成了重伤,不能动弹。剩下的人见势不好,全都溜走了。
李逵替朋友出气,把人打成重伤,犯了罪,无法在村子里待下去,只得出走江湖,四处流浪。
哥们儿义气害人不浅。
李逵与张顺
李逵和梁山好汉一道,在江州劫了法场,救出宋江后,也随着大队人马上了梁山。上山没几天,便同与他一道上山的“浪里白条”张顺争吵起来,引来不少围观者。这时,阮小五也正好从他俩身边经过,一听才知道是因为自己而争吵的。
李逵说:“阮小五是阮小二的弟弟。”张顺说:“不对,阮小五是阮小七的哥哥。”李逵说:“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阮小五喊阮小二哥哥,怎么能不对呢?”“刚才阮小七还在我身边喊阮小五哥呢,肯定是你弄错了!”张顺反驳说。
阮小五为李逵张顺的争论感到好笑,他拨开围观的人,走到他俩面前说:“快别争论了,阮小二是我哥,我是阮小七的哥,你俩谁都没有说错呀。难道我是阮小二的弟弟,就不能是阮小七的哥哥吗?”听了阮小五的话,李逵和张顺方才醒悟过来,他俩的争吵是多么可笑,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了解事情的全部,就匆忙下结论,结果往往会弄出笑话。
李逵的疑问
在众多的梁山好汉中,黑旋风李逵最敬佩的人,就是他们的军师“智多星”吴用。刚上梁山时,李逵见吴用一副书生模样,整日书不离手,写写画画,觉得吴用根本算不得英雄好汉,不配做山寨头领,颇瞧不起他。
不久,李逵和吴用一道前往大名府,探听卢俊义的情况,才使他明白:吴用是山寨最不可缺少的人物,作用超过山上任何一位武艺超群的好汉。他俩走在通往大名府的路途中,吴用不用向任何人打听,光凭手中一张纸上曲曲弯弯的道道,就顺利到了大名府,找到卢俊义的住处。李逵十分惊奇,军师没有到过大名府,路途却那样熟悉,就忍不住向吴用打听。
吴用笑着对李逵说:“是纸上这些道道告诉我该往哪里走!一个有勇力的人,如果不能习文识字、博古通今,就算不得真正的英雄好汉。”听了他的话,李逵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直到后来吴用几次排兵布阵,不费吹灰之力,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李逵才真正明白军师对他说的话,认识到有渊博知识的人,比一夫之勇起的作用更大,从内心深处对吴用的才能充满敬佩。
李逵和店家
这一天,吴用和李逵打早起来,走了很远的路程。一直走到临近天黑,也没有遇到一家客店,二人又饥又渴。眼看夕阳西下,才远远望见前面有家客店,二人急匆匆赶过去,让店家快做些饭。
店家在店门口等了大半天,也没等到一个客人,很是烦闷。眼看天就黑了,他琢磨着不会有客人来了,就独自喝起了闷酒,很快喝得半醉。见客人来了,店家慌忙放下酒盅,为客人做饭。
匆忙之中,加上头脑不大清醒,店家一连烙了几张饼都糊了。李逵等得不耐烦了,拿起一只碗正准备朝店家头上砸去,被吴用拿眼神及时制止。
看到自己出了错,店家满脸涨得通红,多亏吴用的安慰,才使他静下心来,烙出了上好的饼子。
夜晚睡下,吴用训导李逵:“今天没有我,店家肯定免不了你一顿打,还不是因为他喝酒误了事。饼子糊了,可以再做,要是你喝醉酒误杀了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救活。人们醉酒误事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过去,李逵从没有听人说过喝酒误事的话,经军师这么一点拨,方才猛然醒悟到自己过去做的不少事情,都与喝酒有关,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自己的酒量。
幸运的李逵
宋江做了梁山之主后,听说大名府有位武艺超群的“玉麒麟”卢俊义,便想让他到山寨入伙做头领,以壮声势。为此,“智多星”吴用假扮算命先生,带着“黑旋风”李逵,千里迢迢来到大名府,寻到卢俊义的府第给卢俊义算命。吴用告诉卢俊义,说他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说动他出行到梁山泊方向躲灾。经过一番周折,宋江如愿使卢俊义上了山。
当初,吴用到大名府前,有意让李逵随行,以帮他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就提出带一个粗心胆大的人做伴儿。李逵果然自告奋勇和吴用同行。临行前,吴用约法三章:一是让李逵戒酒,沿途不得喝酒;二是扮作道童,对自己的话不得违拗;三是口衔铜钱,装作哑巴,不能说话。李逵一一应允。
在吴用的一路教诲和自己的耳濡目染下,李逵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渐变得心平气和,遇事沉着冷静起来。他十分庆幸,跟随吴用这样严父慈母般的兄长走了一遭。
愤怒的李逵
某县城一家临街的住户家中,电视里正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李逵回家接母亲的片断。当演到李逵把冒充自己姓名拦路抢劫的李鬼杀死,正准备休息片刻,继续赶路时,忽然听到街外有人高声吵闹起来。
原来,街头几个无赖拦住一辆缓慢行驶的车辆,揪住司机劈头便打,大声责骂:“你前几天碰了我的耳朵,我寻了你几天,今天总算找到你了,你要是不赔老子一千元治疗费,就和你没完。”几个无赖把司机团团围住,不肯松手,周围的人看着无赖们的暴行,都敢怒不敢言。
无赖们的举动,被荧屏上的李逵透过窗户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光天化日之下岂敢如此行凶作恶,简直比李鬼都要可恶几分,真是气煞我也!”他忘了自己在电视里的角色,大叫一声跃出屏幕,冲到街头,三拳两脚把几个无赖打翻在地,然后迅速钻入屏幕,继续接他母亲去了。
几个无赖一看“黑旋风”天神般出现在他们面前,教训他们,又看到围观者一双双愤怒的眼睛,都乖乖地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