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我们注定是沧桑说说汇总80句
表达沧桑感的文案
【第1句】:你能看到我留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滴在键盘上的泪。
【第2句】:爱情就想是上课,总会有说下课的那一瞬间。
【第3句】:幸福犹如市场上商品也有假有真。真幸福让人留恋忘。
【第4句】:越长大越发现,真正在乎你的,真的只有你的父母。
【第5句】:我把爱深藏,在这刻释放,让两颗心在此刻燃亮,从你眼中感受,原来我的面庞在发烫。
【第6句】:我不相信天长地久,我随时准备孤独终老。
【第7句】: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经来过这里。
【第8句】:你说你的离开是我的损失,可是对不起,我买了保险。
【第9句】:我用“没事”二字骗了多少关心我的人。
【第10句】:现在的社会很现实,使人类也不得不现实。
【第11句】:我发现时间长了,大家都变了,变得有点不认识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了。
【第12句】:不久他走进了我的生命,他说这是上苍的安排,让他来带给我幸福。
【第13句】:走了,一个人安静的离开你了,这一次是单程的车票,没有你的影子再追随了,没有我的温柔在结伴而行了,我们都为了彼此好好照顾自己吧!
【第14句】:我发誓,以前发的誓从现在开始都取消!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发誓了!
【第15句】:和其他人在一起都叫余生,只有和你才叫未来。
【第16句】:你可不可以离我近一点。我们好久不见。
【第17句】:有着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我们的回忆是阳光,阳光不锈!
【第18句】:风对我说他不会回来了,你怎么那么固执。
【第19句】:你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还是我的钱,你不许动哦!
【第20句】:有时候,一个人想要的只是一只可握的手和一颗理解的心。
【第21句】:有时候爱会自然而然地从信任敬重和友谊中产生。我愿意从最后一个开始,到第一个终止。
【第22句】: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泪,以为她从不懂悲伤。
【第23句】:我用尽年少时的青春来爱你,此后便拿余生的苍老来忘你。
【第24句】: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第25句】:谁说中秋节一定要看月亮,姐去晒太阳。
【第26句】:不是我太伤感不会憧憬幸福,只是不相信这般美好的夙愿会如此轻易降临,那么失去愈快。
【第27句】:把痛苦和悲伤留给自己,不要通过伤害你所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第28句】:只要你开心就好,若只是你生命的配角,娱乐过你也骄傲。
【第29句】:我越来越不能忍受被人约束指挥的生活,也习惯不了你高人一等的态度,我们分手吧。
【第30句】:你说我是你的优乐美,喝完就可以丢掉。
【第31句】: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
【第32句】:爱你就像每天睁开眼睛一样、这是必须的!
【第33句】:重播那些时间,你笑的多甜,难道都是幻觉,怎么看不见。
【第34句】:不要脸这事,如果干的好,叫心理素质过硬。
【第35句】:有些感情不是说忘就能忘,要需要的是勇气。
【第36句】:如果哪天,你不爱我了,记得跟我说,我不会怪你,因为我可以省下那些时间再去爱人。
【第37句】:睡觉吧,把各种悲伤难过都睡走。
【第38句】:在这场戏里,不好意思,我自作多情了。
【第39句】:成功男人:赚到的钱比他妻子消费的要多得多;成功女人:就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男人。
【第40句】:网络那一边,你永远不知道坐的是人还是狗。
【第41句】:你的性格就是懒,兴趣就是玩,特长就是吃,技能就是睡。你的现状:穷得没钱做坏事,熟得没法做情侣,饿得不知吃什么,困得就是睡不着。
【第42句】:你找到了你的阳光,我却仍在独自忧伤。
【第43句】: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是谁的,我们终究只会,属于我们自己。
【第44句】:我们开始的那么快,结束却那么不明不白。
【第45句】:女人如衣服,但要注意。有的时候女人是内衣,更有可能是囚衣。
【第46句】:真正爱我的人,绝不会离开我。他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却也总会找一个理由坚持下去。
【第47句】:你和我不了了之的爱情,有一段不了了之的回忆。
【第48句】:雁回时,人回首,如何逃你的美,不过忘川三生忘君归。
【第49句】:无论一个朋友对你有多好,总有一天他做的某件事会让你伤心,而到时你应该学会原谅。
【第50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而装的人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51句】:以为绑住了风,居然连空气也,都不肯让我去拥有。
【第52句】:越来越理解老牟说讨厌一个人吃饭了。没错,是认识很多人,也有些许好友,但并不是谁你都想约饭的。一个人,一盒饭,一台电视,好惨的。
【第53句】:那天晚上,我看电影,偌大影院,基本上就剩我一人,最后字幕打出“全剧终”,我忍不住,泪眼蒙婆娑。“全剧终”是我见过最伤感的三个字。
【第54句】: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第55句】: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原来爱的太深,心有坠落的感觉。
【第56句】:我们就像太阳和月亮!我永远都是以你为中心,生活也围绕着你而转!虽然我们深爱着对方,但是我们的爱却永远没有相交的那一刻!爱你快乐并痛着!
【第57句】:小时候背着我爹抽烟,现在背着我儿子抽烟,这辈子就这么没出息。
【第58句】:再来一次不分开好不好,你真的爱好不好。
【第59句】:以为有人陪会惊心动魄,原来还是各自寂寞。
【第60句】:我懂得,你有你的选择,所以我放弃了。
【第61句】:如果,那一刻,我没有放弃你。如果,那一刻,我选择的是你。如果,那一刻,我爱上的是你。
【第62句】: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不老实,不老实就是欠收拾!
【第63句】:发觉自己那么可笑,为何偏偏喜欢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第64句】:昨天发生的事情太多,错过的终究不再会回来了。
【第65句】:有多少人以友谊的名义,爱着一个人,认为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
【第66句】:历经岁月,人总是要成熟的,我们有时总会在人生得失间犹豫徘徊,往往我们又会失去更多!其实,人生总是要学会放弃,才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67句】:我们无数次的擦身而过,衣服都擦破了,愣是没发出火花。
【第68句】:如果你连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与人的勇气都没有,你注定是个失败者。
【第69句】: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爱上你,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忘记你!
【第70句】:失落的感觉是那样的强烈,最后的最后我已一无所有。
【第71句】:等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在码头等一架飞机来停靠。
【第72句】:最好的承诺,不是爱你一万年,而是根本不需要承诺。
【第73句】:大梦初醒已千年,心无归处为情牵,前尘往世君莫问,几度轮回断残缘。自古宿命终难违,长留嗟叹怨涟涟,三生石畔绛珠草,还泪今生葬花魂。
【第74句】:在你的世界看不到我的苍老,从我的角度看不到你的微笑。
【第75句】:我把他刻意藏在脑后,却另他的模样更加鲜活。
【第76句】:“往事随花絮般凋零,太匆匆”,过去的雨,昔日的情,已随时光而逝;你的爱,我的`情,也随回忆而淡。那份朦胧的爱意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77句】:原来我信誓旦旦说的我爱你,在你心中不过是我碍你。
【第78句】:总有那么一个人的名字,是你拒绝别人的一切理由。
【第79句】:向日葵的花海、承载了我对你的所有爱。
【第80句】: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掩埋了过去。
【第81句】:或许美好的事物,都是带着一点虚幻的性质,人生好多事情。
【第82句】:我们总是习惯,跟不在乎的人说一些在乎的话。
【第83句】:我希望他会在我面无表情的时候搂紧我,然后说,你在我的面前永远都不需要伪装坚强。
【第84句】:女人的心慈手软,与男人的口是心非,成正比。
【第85句】:就算我点燃了自己又怎样。我想要的只是曾经的温暖。
【第86句】:没有什么永远,没有什么很久。找个借口,谁都可以先走。
【第87句】:我终日羡慕别人幸福,谁来和我一起让别人羡慕。
【第88句】:另一种解释,眼镜一直放着,是因为不想看得太清这样或许挺好。
【第89句】:一生中错过多少次,就像昨夜下了一场雨,而我却在睡梦中。
【第90句】:原谅我吧,知道吗,每天我都如同生活在暴风雨的袭击中。求你许我一个阳光灿烂天吧!
【第91句】:抬头,扬起脸庞,让泪不再流出,这样,就可以让泪流回心里,冲刷去心中的忧愁。
【第92句】:心有些累,疲惫不堪,哪里是属于自己的终点站。
【第93句】: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的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第94句】:如果你信命,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
【第95句】:你想离开便离开,不用给我按莫虚有的罪名。
【第96句】:我也曾路过孤苦,路过无助,途经你的荒芜。
【第97句】:我们在表面与内心之间徘徊,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
【第98句】:坠入回忆里的人,回忆起回忆里的那些人和事。
【第99句】:适可而止的放弃,不会输得太惨。
100、明明知道可以幸福的感情,却又不想要,明明是让你最累的人,却总舍不得。爱情从来没有公平可言,你越在意的就越伤害你,仅此而已。
10【第1句】: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10【第2句】:时间是世上最温柔的刀子,会磨平所有的梭角,承诺,就像随着风,飘零如雪的花瓣。
10【第3句】:出生时你哭着,所有都笑着;离去时你笑着,所有都哭着。
10【第4句】:不经意间,时间不留一丝痕迹得离去。带给了我们几多惆怅,几多愁。沧桑与无奈也许是我们现在的符号,被迫的选择,被迫的接受。
10【第5句】:其实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只是(你、我、他)还没发现,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的在你身边守护你,不让你有一丝的委屈。
10【第6句】:外人说她这一生野性十足,他说她曾经在我膝前哭的像条绝望的狗。
10【第7句】:选择放弃就不要追究当初谁对谁错是否有误会错过就让他永远错过。
10【第8句】:那些美好的记忆,幸福的瞬间,再也回不去了。
10【第9句】:结束,怎么结束?原来承诺在你心里不过是一张白纸,我相信多年后,你想到今天的作为,你回后悔的,你失去的不是我,而是一份真挚的爱。
1【第10句】:要是连我们这都不算爱的话,那我宁愿卖白菜去了。
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关于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主要体现在哪里?
余秋雨散文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又一股热潮,历经十余年不衰;他的书被盗版者疯狂地一版再版,以千万难以计其数。当然盗版者的行为除了为其牟去暴利外,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位散文家的文化魅力。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海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明确的阐述。我也非常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它能使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让我从中读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读出了中国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更读出了一份独特的沉甸甸的“沧桑感”。正因为此,余秋雨认为其散文“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正因为此,其散文让人久久玩味但总觉得余意未尽;也正因为此,读者从中获得了知识真理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以敏锐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以一个文化人的口吻讲述历史上的人和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他以诗意的文字和理性的提炼,让读者往往陷入一种沧桑的氛围、感受独特的美。在他的散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沧桑。沧桑是和永恒联系在一起。事物、真理只有经过沧桑的提纯才可能得以永恒。余秋雨思索、探求、表达的主题是文明,写作的内容是对文明的张扬和野蛮的鞭挞以及二者斗争的过程。文明本身就是在历史长时间的沧桑变化之后的真理的沉淀积累,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东西越来越多,野蛮的东西逐渐减少。真善美的光泽在历史长河的冲击洗刷中变得明确清晰,蒙在其上的污垢或压制的强权最后被洗刷或埋没,从而表达文明的永恒主题。人生的沧桑是个人在坎坷经历之后人生处于低潮时对事物冷静沉思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经验的增加。于文人而言,常转化为文明的一种成果。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和转化:个人必然要从历史的沧桑中吸取养分,而历史的沧桑是由许多个人人生沧桑的成果有机组成。两者互为源泉,互相借鉴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沧桑实际是一种“扬弃”的过程。余秋雨恰是在散文当中表现了对文明的“扬弃”。“扬弃”之后剩下的东西便为现在的永恒,再去经历后代“扬弃”。此外,余秋雨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散”与“神聚”的结合。他的笔虽然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但散文在描写自然景观、语言特色方面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给读者形成一种“沧桑感”的意境。下面我仅以自己熟读的几篇文章管窥其一斑,试对其“沧桑感”做简略的分析。
【第1句】: 历史性题材造就“沧桑感”的质地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是“文明”,其表现形式是“历史文化散文”。为什么他要选择历史性的题材呢?因为文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虽然相比前两个阶段,文明到目前的时间很短,但也有了五千年的时间。文明就是在这个五千年的时间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要表现文明的主题就必须将其放在历史当中才能施展开手脚,只有弄清它的“来龙”才能预测它的“去脉”,所以余秋雨选择了历史性题材。但我们亦要明白,他想弄清过去,并不是要复制过去,而是以此来解释现在,导向未来。而“沧桑”作为历史的本质特色,谁也无法将它摸去。这就好像他当年游西湖。他觉得西湖山水与历史牵连得过多,象征性过浓,难以贴近。于是跳入湖中去游泳,去贴近。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既然这样,与其将它摸去,不如在它之中展开对文明思索的步伐。历史便成为他最佳的选材,沧桑也就处处闪耀于他的散文,《道士塔》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敦煌文明的发现、保存、研究过程本身就充满沧桑曲折,让我们体味文明的肯定与否定。敦煌文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那时的中国气吞山河,傲视东方,何等繁荣强盛?四夷无不顶礼膜拜。可惜它的发现却是中国落后世界之时,而且又是被可怜卑小的王道士发现的。这么一堆能够震惊世界的文明在已经世事沧桑、日益衰落的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官员客厅里的“茶香缕缕”和外国文化强盗在沙漠里的“股股炊烟”决定了它最终的出路。那些自诩为“文明研究者”的西方殖民者以野蛮的手段掠走了文明,并且他们宣称从王道士手中骗走文物是一种对文物的保护。的确,中国的官员也知道它们的价值,怎么不保护呢?相对而言,当时落后的中国属于蒙昧,野蛮战胜蒙昧是自然的事情,然而野蛮掠走了文明,是否也就等于战胜了文明呢?随着时代的推移,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日本学者在大会上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者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走过道士塔时,默默望了一眼,这便是文章的答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文明终究会战胜野蛮、蒙昧。文章在对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使读者展开了对历史背景的想象,在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中,我们体味到了文明的骄傲、失落的悲痛,得出的却是一个永恒的真理:文明定会战胜野蛮。要表现文明这样的大主题,只有放在历史的长卷中才能一览无余。
【第2句】:文明的发展或消亡的过程构成了“沧桑感”的核心内容
余秋雨散文中对人类文明的特别关注是其所肩负的主要使命和灵魂,这一点已得到了众人的公认。人类自从产生于地球后,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终于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文明,人类的最大进步就是以文明不断克服自身本来所具有的野蛮。马克思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广义上讲,人类产生的一切成果称为文明,从狭义上讲,文学意义的东西称之为文化。其实,我们可以从余秋雨的几部散文集中发现:他的研究重心是由文化发展到文明,从中国延伸到国外。无论是文明,还是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他的散文在叙述这些文明时无不倾泻着沧桑的感慨。而文明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活气,就是一部动的历史,沧桑便跳跃于其间。
且不说文明在精神意义上传递的过程是何等艰辛曲折,便是让承载文明的物质东西流传至今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古人说“文以载道”而文章又有自己的载体,主要就是书本。可以说,收集先人的书本就等于传承他们思想上的光辉,然而藏书的艰辛与劳神在余秋雨的几篇散文中都可以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风雨天一阁》。说白了,天一阁只不过一位封建官僚所办的藏书楼而已,但余秋雨却以光着脚、“背躬曲膝、哆哆嗦嗦”的形象踏入这座楼。因为纵观这座楼几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悲怆的文化奇迹”。建楼的开始是辉煌的,范钦做着高官,家里也很富有,然而,它也预示着家族将要开始一场绵延数百年的接力赛,预示着一场数百年的苦役。他的遗嘱很奇特,责任、权利分的很清。而以后为了保护这座楼又立下了许多十分严格的规定。它的命运似乎黯淡,并终于造成了悲剧——为了看书而嫁给范家的钱绣芸姑娘至死也没有看到一本书。但到清代,它迎来了早应属于它的辉煌,黄宗羲来了,乾隆皇帝多次嘉奖,似乎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已显现了出来。可是到了近代,它的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天一阁作为藏书楼只剩下一座楼,而无藏书了。它的使命结束了,范氏家族的使命也结束了。然而为了保存这些书所付出的代价连作者都觉得“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而什么使这座藏书楼巍然竖立数百年而不倒呢?是范钦具有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才是天一阁的真正基座,才是真正的“天一生水”如余秋雨的评价:它现在“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生存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在回味其沧桑经历艰辛的岁月时,也是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
文明必须依附于物质的东西存在,可是物质的东西一旦产生就必然意味着消亡的结果,因而世上只有给我们留下了极少数文明的物质,大多数文明的物质已随岁月的风干而消失,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废墟。这也是历史“扬弃”的结果。然而,你可曾想到废墟也是一种文明?当我读到《废墟》时,不由为余秋雨先生新颖感悟而大感佩服。他不但写废墟,而且是以散文的笔法来阐述了一个论文的思想,余先生认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更是进化的长链”。“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沧桑美的一种绝好标本。因为“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为皈附大地的美”。要让历史真实存在,要想让人们叩问生命的意义,只要废墟存在,就会让我们明白有一段历史曾在那里上演过,就会使我们懂得人生沧桑。废墟的确是悲剧,因为它意味着死亡,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正由于屈原、杜甫等人“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余秋雨也明白大多文化的最终归宿便是废墟,在成为废墟之前,它也可能水气淋漓过、辉煌过,但结局是在诞生前就已知晓的,这也算是“沧桑感”的一个注脚吧。
【第3句】:文人的自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是“沧桑感”的最好注释
历史的沧桑是宏观的大笔写意,需要我们仔细体会领悟,而人生的沧桑就丰富细腻得多,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去触摸、去感应。这两者有互为印证,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倘游着,余秋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人身份,他关注文化,但更关注文化的创造者——文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开掘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夹进对人文精神的评判,更在描写文人内心活动中倾泻着他对人文精神的见解,因而于景、于事、于情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如他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他在许多地方自然流露出了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当余秋雨给我们叙写沧桑历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人之所以至今还为人们所惦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写出了一两篇好文章,更是由于他们因坎坷经历、世事沉浮中所领悟的那种文化品格和文化良知。这些才使他们不随着岁月的沧桑而遗忘。
然而作为一种品格化人的人文精神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文人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和打击后才形成的大度。在这儿,我不得提一下《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的成熟是与所经历的磨难分不开的。他遭受到“乌台诗狱”;受小人诬陷,经奸人审讯,甚至于投水自杀。这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学成就的文人。他终于遭到贬谪,去了黄州,逃脱了喧哗,走进了难言的孤独。然而,余秋雨认为,恰是高官显名之后的灾难、喧哗之后的孤独、痛苦之后的深思让苏东坡成熟了。“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他在一场灾难之后“回归于清纯的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镇定”,终于拥有了健全的文化人格。这种世事的荣辱变化、祸福得失不啻是一次沧桑的经历。沧桑铸炼了文人的品格,造就了文人的豁朗,也成全了文学的辉煌。于是,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产生了。我们为苏东坡感到高兴,也为古老的中国文明高兴。因为文明收获了个人人生沧桑的成果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又以此来滋养后人。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文明,而且告诉了我们文明是怎样来的。可以说没有人生的沧桑经历,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丰富多彩,文明的不断前进。
【第4句】:自然景观的铺染宣扬凝聚成“沧桑感”的气质
余秋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游记式散文,采用的是历史文化追思和自然景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因而自然景观成为其散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他的踪迹中可以发现,他去的地方多为大漠、荒山这些僻远的地方。如敦煌、阳关、白莲洞……即使考察域外文明,他去的也常是这类地方。这类地方最容易成为描写“沧桑”的意象。他写过大城市,如苏州。但在之前却冠以“白发”来称呼。顿时,我等想象中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少女幻化为一位沧桑老人。余秋雨游览景观的时间也很特殊,常常在入暮时分,残阳斜照,苍然雾起,悄然孤行,于沧桑的环境在沧桑的时分品味沧桑的历史。他在傍晚时沿着莫高窟的山脚徘徊,在夕阳中登临沙山的顶部,于雪后漫步阳关的荒野。他是“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明白“文人注定是要与苦旅的一起”。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是与生命的感悟相对应的。
看看他笔下的长城,“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在这儿,他没有用“雄伟”、“壮观”之类的词儿。有的是“寒风”、“残垣”、“夕照”、“旷野”,有的只是生命的感悟。你说,哪一种长城更美呢?沧桑有时也是一种辽远、空旷的感觉,好像丧失了自己,又好像自己是唯一的存在,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观,他如此大力渲染这种沧桑的氛围到底有什么用途呢?一是体现了散文也是美文的特点,给读者描绘出一种美的境界,让读者享受美的乐趣。当然,这儿的美是一种“夕阳无限好”的美。二是既然古老历史的沧桑会让人感悟真理的存在,那么,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沧桑常会成为人生沧桑的触发点,引发人们去反省自己、反思文明。
【第5句】:诗意的语言塑造了“沧桑感”可以触摸的形体
文学作品格调相异、风格迥同,自然会用不同的语言来包装。就如同人,性格不一样,喜欢的衣服就不一样。与余秋雨散文语言相似的是金庸的作品,都具有简洁、明了、古朴的特点。但余秋雨似乎更高一筹,他所造的许多文案还有诗一般的蕴意,在上下的比照中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阳关无边的坟堆中行走时,他想道:“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如果将这段文字单行写下,肯定是一首极好的诗,其中塑造了六个意象。如果给它安一个题目,就叫《古战场》。还有许多富有灵性的文案:“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写出这样的诗句,不仅是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更要具有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旦写出这样的文案,就给读者阅读的美,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历经沧桑后的禅机悟果。
这种具有诗意般的古朴语言,在读者的细细品味中,往往引发了读者心底的双重沧桑感: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沧桑。在阅读中,我们看到文明在前进的步履艰难、曲折当中螺旋上升的道路,同时也体味到人生中坎坷失败的痛苦和痛定思痛之后的崛起。而且这两种沧桑感时常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历史潮流的沧桑变化中认识个人命运的沉浮。余秋雨在文学上的遣词造句给读者带来直观的视觉上的沧桑感,并由此产生思维上的沧桑感,从而使沧桑感成为立体的,可以触摸的。
总之,余秋雨是以散文这种样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觉悟和生命本能”,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和判断。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入智性与情感,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既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文化的启迪。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提出“文气论”,认为“文者气之所形”。他为了养气而“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从而形成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的风格。而余秋雨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跑遍了世界。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文气”这就是我认为的“沧桑感”。他的散文为读者寻究文明的过去、关注文明的现在、探讨文明的未来和剖析人生的心态。而这些,他总是在历史的曲曲折折中、人生的浮浮沉沉中为读者加以叙写。透过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我们更应该体会到他对文明、文化的深刻反思。我想,恐怕这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境吧。
论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
余秋雨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散文家,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论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
余秋雨散文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又一股热潮,历经十余年不衰;他的书被盗版者疯狂地一版再版,以千万难以计其数。当然盗版者的行为除了为其牟去暴利外,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位散文家的文化魅力。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海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明确的阐述。我也非常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它能使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让我从中读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读出了中国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更读出了一份独特的沉甸甸的“沧桑感”。正因为此,余秋雨认为其散文“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①;正因为此,其散文让人久久玩味但总觉得余意未尽;也正因为此,读者从中获得了知识真理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以敏锐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以一个文化人的口吻讲述历史上的人和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他以诗意的文字和理性的提炼,让读者往往陷入一种沧桑的氛围、感受独特的美。在他的散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沧桑。沧桑是和永恒联系在一起。事物、真理只有经过沧桑的提纯才可能得以永恒。余秋雨思索、探求、表达的主题是文明,写作的内容是对文明的张扬和野蛮的鞭挞以及二者斗争的过程。文明本身就是在历史长时间的沧桑变化之后的真理的沉淀积累,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东西越来越多,野蛮的东西逐渐减少。真善美的光泽在历史长河的冲击洗刷中变得明确清晰,蒙在其上的污垢或压制的强权最后被洗刷或埋没,从而表达文明的永恒主题。人生的沧桑是个人在坎坷经历之后人生处于低潮时对事物冷静沉思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经验的增加。于文人而言,常转化为文明的一种成果。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和转化:个人必然要从历史的沧桑中吸取养分,而历史的沧桑是由许多个人人生沧桑的成果有机组成。两者互为源泉,互相借鉴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沧桑实际是一种“扬弃”的过程。余秋雨恰是在散文当中表现了对文明的“扬弃”。“扬弃”之后剩下的东西便为现在的永恒,再去经历后代“扬弃”。此外,余秋雨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散”与“神聚”的结合。他的笔虽然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但散文在描写自然景观、语言特色方面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给读者形成一种“沧桑感”的意境。下面我仅以自己熟读的几篇文章管窥其一斑,试对其“沧桑感”做简略的分析。
【第1句】: 历史性题材造就“沧桑感”的质地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是“文明”,其表现形式是“历史文化散文”。为什么他要选择历史性的题材呢?因为文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虽然相比前两个阶段,文明到目前的时间很短,但也有了五千年的时间。文明就是在这个五千年的时间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要表现文明的主题就必须将其放在历史当中才能施展开手脚,只有弄清它的“来龙”才能预测它的“去脉”,所以余秋雨选择了历史性题材。但我们亦要明白,他想弄清过去,并不是要复制过去,而是以此来解释现在,导向未来。而“沧桑”作为历史的本质特色,谁也无法将它摸去。这就好像他当年游西湖。他觉得西湖山水与历史牵连得过多,象征性过浓,难以贴近。于是跳入湖中去游泳,去贴近。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②”既然这样,与其将它摸去,不如在它之中展开对文明思索的步伐。历史便成为他最佳的选材,沧桑也就处处闪耀于他的散文,《道士塔》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敦煌文明的发现、保存、研究过程本身就充满沧桑曲折,让我们体味文明的肯定与否定。敦煌文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那时的中国气吞山河,傲视东方,何等繁荣强盛?四夷无不顶礼膜拜。可惜它的发现却是中国落后世界之时,而且又是被可怜卑小的王道士发现的。这么一堆能够震惊世界的文明在已经世事沧桑、日益衰落的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官员客厅里的“茶香缕缕”和外国文化强盗在沙漠里的“股股炊烟”决定了它最终的出路。那些自诩为“文明研究者”的西方殖民者以野蛮的手段掠走了文明,并且他们宣称从王道士手中骗走文物是一种对文物的保护。的确,中国的官员也知道它们的价值,怎么不保护呢?相对而言,当时落后的中国属于蒙昧,野蛮战胜蒙昧是自然的事情,然而野蛮掠走了文明,是否也就等于战胜了文明呢?随着时代的推移,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日本学者在大会上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者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走过道士塔时,默默望了一眼,这便是文章的答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文明终究会战胜野蛮、蒙昧。文章在对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使读者展开了对历史背景的想象,在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中,我们体味到了文明的骄傲、失落的悲痛,得出的却是一个永恒的真理:文明定会战胜野蛮。要表现文明这样的大主题,只有放在历史的长卷中才能一览无余。
【第2句】:文明的发展或消亡的过程构成了“沧桑感”的核心内容
余秋雨散文中对人类文明的特别关注是其所肩负的主要使命和灵魂,这一点已得到了众人的公认。人类自从产生于地球后,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终于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文明,人类的最大进步就是以文明不断克服自身本来所具有的野蛮。马克思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广义上讲,人类产生的一切成果称为文明,从狭义上讲,文学意义的东西称之为文化。其实,我们可以从余秋雨的几部散文集中发现:他的研究重心是由文化发展到文明,从中国延伸到国外。无论是文明,还是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他的散文在叙述这些文明时无不倾泻着沧桑的感慨。而文明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活气,就是一部动的历史,沧桑便跳跃于其间。
且不说文明在精神意义上传递的过程是何等艰辛曲折,便是让承载文明的物质东西流传至今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古人说“文以载道”而文章又有自己的载体,主要就是书本。可以说,收集先人的书本就等于传承他们思想上的光辉,然而藏书的艰辛与劳神在余秋雨的几篇散文中都可以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风雨天一阁》。说白了,天一阁只不过一位封建官僚所办的藏书楼而已,但余秋雨却以光着脚、“背躬曲膝、哆哆嗦嗦”的形象踏入这座楼。因为纵观这座楼几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悲怆的文化奇迹”。建楼的开始是辉煌的,范钦做着高官,家里也很富有,然而,它也预示着家族将要开始一场绵延数百年的接力赛,预示着一场数百年的苦役。他的遗嘱很奇特,责任、权利分的很清。而以后为了保护这座楼又立下了许多十分严格的规定。它的命运似乎黯淡,并终于造成了悲剧——为了看书而嫁给范家的钱绣芸姑娘至死也没有看到一本书。但到清代,它迎来了早应属于它的辉煌,黄宗羲来了,乾隆皇帝多次嘉奖,似乎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已显现了出来。可是到了近代,它的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天一阁作为藏书楼只剩下一座楼,而无藏书了。它的使命结束了,范氏家族的使命也结束了。然而为了保存这些书所付出的代价连作者都觉得“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而什么使这座藏书楼巍然竖立数百年而不倒呢?是范钦具有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才是天一阁的真正基座,才是真正的“天一生水”如余秋雨的评价:它现在“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生存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的悲怆和神圣”。在回味其沧桑经历艰辛的岁月时,也是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
文明必须依附于物质的东西存在,可是物质的东西一旦产生就必然意味着消亡的结果,因而世上只有给我们留下了极少数文明的物质,大多数文明的物质已随岁月的风干而消失,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废墟。这也是历史“扬弃”的结果。然而,你可曾想到废墟也是一种文明?当我读到《废墟》时,不由为余秋雨先生新颖感悟而大感佩服。他不但写废墟,而且是以散文的笔法来阐述了一个论文的思想,余先生认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更是进化的长链”。“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沧桑美的一种绝好标本。因为“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为皈附大地的美”。要让历史真实存在,要想让人们叩问生命的意义,只要废墟存在,就会让我们明白有一段历史曾在那里上演过,就会使我们懂得人生沧桑。废墟的确是悲剧,因为它意味着死亡,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正由于屈原、杜甫等人“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余秋雨也明白大多文化的最终归宿便是废墟,在成为废墟之前,它也可能水气淋漓过、辉煌过,但结局是在诞生前就已知晓的,这也算是“沧桑感”的一个注脚吧。
【第3句】:文人的自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是“沧桑感”的最好注释
历史的沧桑是宏观的大笔写意,需要我们仔细体会领悟,而人生的沧桑就丰富细腻得多,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去触摸、去感应。这两者有互为印证,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倘游着,余秋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人身份,他关注文化,但更关注文化的创造者——文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开掘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夹进对人文精神的评判,更在描写文人内心活动中倾泻着他对人文精神的见解,因而于景、于事、于情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如他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③。他在许多地方自然流露出了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当余秋雨给我们叙写沧桑历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人之所以至今还为人们所惦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写出了一两篇好文章,更是由于他们因坎坷经历、世事沉浮中所领悟的那种文化品格和文化良知。这些才使他们不随着岁月的沧桑而遗忘。
然而作为一种品格化人的人文精神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文人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和打击后才形成的大度。在这儿,我不得提一下《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的成熟是与所经历的磨难分不开的。他遭受到“乌台诗狱”;受小人诬陷,经奸人审讯,甚至于投水自杀。这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学成就的文人。他终于遭到贬谪,去了黄州,逃脱了喧哗,走进了难言的孤独。然而,余秋雨认为,恰是高官显名之后的灾难、喧哗之后的孤独、痛苦之后的深思让苏东坡成熟了。“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他在一场灾难之后“回归于清纯的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镇定”,终于拥有了健全的文化人格。这种世事的荣辱变化、祸福得失不啻是一次沧桑的经历。沧桑铸炼了文人的品格,造就了文人的豁朗,也成全了文学的辉煌。于是,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产生了。我们为苏东坡感到高兴,也为古老的中国文明高兴。因为文明收获了个人人生沧桑的成果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又以此来滋养后人。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文明,而且告诉了我们文明是怎样来的。可以说没有人生的沧桑经历,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丰富多彩,文明的不断前进。
【第4句】:自然景观的铺染宣扬凝聚成“沧桑感”的气质
余秋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游记式散文,采用的是历史文化追思和自然景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因而自然景观成为其散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他的踪迹中可以发现,他去的地方多为大漠、荒山这些僻远的地方。如敦煌、阳关、白莲洞……即使考察域外文明,他去的也常是这类地方。这类地方最容易成为描写“沧桑”的意象。他写过大城市,如苏州。但在之前却冠以“白发”来称呼。顿时,我等想象中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少女幻化为一位沧桑老人。余秋雨游览景观的时间也很特殊,常常在入暮时分,残阳斜照,苍然雾起,悄然孤行,于沧桑的环境在沧桑的时分品味沧桑的历史。他在傍晚时沿着莫高窟的山脚徘徊,在夕阳中登临沙山的顶部,于雪后漫步阳关的荒野。他是“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明白“文人注定是要与苦旅的一起”。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是与生命的感悟相对应的。
看看他笔下的长城,“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④。在这儿,他没有用“雄伟”、“壮观”之类的词儿。有的是“寒风”、“残垣”、“夕照”、“旷野”,有的只是生命的感悟。你说,哪一种长城更美呢?沧桑有时也是一种辽远、空旷的感觉,好像丧失了自己,又好像自己是唯一的存在,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观,他如此大力渲染这种沧桑的氛围到底有什么用途呢?一是体现了散文也是美文的特点,给读者描绘出一种美的境界,让读者享受美的乐趣。当然,这儿的美是一种“夕阳无限好”的美。二是既然古老历史的沧桑会让人感悟真理的存在,那么,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沧桑常会成为人生沧桑的触发点,引发人们去反省自己、反思文明。
【第5句】:诗意的语言塑造了“沧桑感”可以触摸的形体
文学作品格调相异、风格迥同,自然会用不同的语言来包装。就如同人,性格不一样,喜欢的衣服就不一样。与余秋雨散文语言相似的是金庸的作品,都具有简洁、明了、古朴的特点。但余秋雨似乎更高一筹,他所造的许多文案还有诗一般的蕴意,在上下的比照中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阳关无边的坟堆中行走时,他想道:“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⑤。如果将这段文字单行写下,肯定是一首极好的诗,其中塑造了六个意象。如果给它安一个题目,就叫《古战场》。还有许多富有灵性的文案:“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⑥;“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⑦。写出这样的诗句,不仅是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更要具有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旦写出这样的文案,就给读者阅读的美,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历经沧桑后的禅机悟果。
这种具有诗意般的古朴语言,在读者的细细品味中,往往引发了读者心底的双重沧桑感: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沧桑。在阅读中,我们看到文明在前进的步履艰难、曲折当中螺旋上升的道路,同时也体味到人生中坎坷失败的痛苦和痛定思痛之后的崛起。而且这两种沧桑感时常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历史潮流的沧桑变化中认识个人命运的沉浮。余秋雨在文学上的遣词造句给读者带来直观的视觉上的沧桑感,并由此产生思维上的沧桑感,从而使沧桑感成为立体的,可以触摸的。
总之,余秋雨是以散文这种样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觉悟和生命本能”,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和判断。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入智性与情感,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既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文化的启迪。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提出“文气论”,认为“文者气之所形”。他为了养气而“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⑧从而形成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的风格。而余秋雨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跑遍了世界。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文气”这就是我认为的“沧桑感”。他的散文为读者寻究文明的过去、关注文明的现在、探讨文明的未来和剖析人生的心态。而这些,他总是在历史的曲曲折折中、人生的浮浮沉沉中为读者加以叙写。透过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我们更应该体会到他对文明、文化的深刻反思。我想,恐怕这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境吧。
注释:
【第1句】:①③摘录自《文化苦旅.自序》,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4月,第二版,第【第4句】:3页
【第2句】:②摘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西湖梦》,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4月,第二版,第145页
【第3句】:④摘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都江堰》,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4月,第二版,第41页
【第4句】:⑤⑥摘录自余秋雨《余秋雨文集》中《阳关雪》,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93页
【第5句】:⑦摘录自余秋雨《余秋雨文集》中《柳侯祠》,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201页
【第6句】:⑧摘录自清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中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529页
余秋雨散文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六日,约旦佩特拉,夜宿Silk Road旅馆我在过去的旅行中得到一条经验:一般高高低低的丘陵地带不要太在意,如果在大平原里突如其来地出现了高山,这要引起高度重视,里边很可能有胜景;如果这突如其来的高山又奇形怪状,那就必须停车,否则迟早得后悔。
从安曼向南走,二百公里都是枯燥的沙地和沙丘,令人厌倦,突然,远处有一种紫褐色的巨大怪物,像是一团团向天沸腾的涌泉,滚滚蒸汽还在上面缭绕。但这只是比喻,涌泉早已凝固,成了山脉,缭绕的蒸汽是山顶云彩。人们说,这就是佩特拉(Petra)。
十九世纪,一位研究阿拉伯文明的瑞士学者从古书上看到,在这辽阔的沙漠里有一座“玫瑰色的城堡”。这座城堡应该有一些遗迹吧,哪怕是一些玫瑰色的碎石?他经过整整九年的寻找,发现了这个地方。
山口有一道裂缝,深不见底,一步踏入,只见两边的峭壁齐齐地让开七八米左右,形成一条弯曲而又平整的甬道。高处的天与脚下的道,形成两条平行的窄线。连接两条窄线的峭壁,有的做刀切状,有的做淋挂状,但全部都是玫瑰红,中间搀一些赭色的纹、白色的波,一路明艳,一路喜气,款款曼曼地舒展进去。不知走了多少路、转了多少弯,心中却一点也不慌,因为由蓝天跟着,有玫瑰红伴着,前面一定吉祥。
甬道终点是凿在崖壁上的一座罗马式宫殿,底层十余米高的六个圆柱几乎没有任何缺损,进入门厅,有台阶通达正门,两边又有侧门,门框门楣的雕刻也十分完好。门厅两边是高大的骑士浮雕,人和马都呈现为一种简练饱满的写意风格。二层是三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间一组为圆形,共有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宫殿的整体风格是精致、高雅、堂皇,集中了欧洲贵族的审美追求,二层的圆形亭柱和一层的写意浮雕又有鲜明的东方风格。
这座宫殿,你甚至不愿意把它当作遗迹,它的齐整程度,就像现代仍在启用的一座古典建筑,但现代哪有这般奢侈,敢用一色玫瑰红的原石筑造宫殿,而且是凿山而建!
这座宫殿被称之为“法老宝库”,再走一段路,还能看到一座完好的罗马竞技场,所有的观众席都是凿山而成,环抱成精确的半圆形。
竞技场对面,是大量华贵的欧洲气派皇家陵墓。此外,玫瑰色的山崖间洞窟处处,每一个洞窟都有精美设计。站在底下举头四顾,立即就能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梦幻般美丽的`城郭所在,但这个城郭被崇山包裹,只有一两条山缝隐秘相通。这里干燥、通风,又有泉眼,我想古代任何一个部落只要一脚踏入,都会把这里当作最安全舒适的城寨。
佩特拉美丽神奇却缺少文字,也许该有的文字还在哪个没被发现的石窟中藏着,因此我们对它的历史,只能猜测和想像。一般认为,它大约是公元前二世纪那巴特亚人(Nabataean)的庇护地,他们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中的一支,从北方过来,一度曾经显赫,因此这个隐蔽的地方也曾热闹非凡,过往客商争相绕着曲折的甬道进进出出,把它当作驿站。它也曾进入罗马人的势力范围,因此打上了深深的罗马风格印记。
但是,大约到公元七世纪,它突然变得冷清,甚至渐渐死寂。究其原因,一说是过往客商已开辟海路,此处不再成为交通驿站;二说是遇到两次地震,滚滚下倾的山石使人们不敢再居住。总之,它彻底地逃离了文明的视线,差不多有一千年时间,精美绝伦的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不再有人记得,但它们都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伴。只有一些游牧四处的贝都因人(Bedouins)在这里栖息,我不知道他们面对这些壮丽遗迹时作何感想。他们的后代也许以为,天地间本来就有如此华美的厅堂玉阶,供他们住宿。那么,他们如果不小心游牧到巴黎,也会发出“不过尔尔”之叹。
站在佩特拉的山谷中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路探访的,大多是名垂史册的显形文明,而佩特拉却提供了另一种让历史学家张口结舌的文明形态,这样的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应该比显形文明更多吧?知道有王国存在过,却完全不知道存在的时间和原因,更不知道统治者的姓名和履历;估计发生过战争,却连双方的归属和胜败也一无所知;目睹有精美建筑,却无法判断它们的主人和用途……显形文明因为理清了自己的历史逻辑,容易使后人以夸张的方式来理解它们存在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夸张,掩盖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丰富、杂乱、争逐和湮灭!人们对文明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上,以及记载者制订的规范上,这也难怪,因为人们认知各种复杂现象时总会有一种简单化、明确化的欲望,尤其在课堂和课本中更是这样,所以,取消弱势文明、异态文明、隐蔽文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的恶果,就是用几个既定的概念,对古今文明现象定框划线、削足适履,伤害了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
因追求过度的有序而走向彻底的无序,因企图规整文明而变成严重损伤文明,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更常见的是,很多人文科学一直在为这种现象推波助澜。
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