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描写了景色的句子合集70句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试题】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4)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第1句】: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第5句】: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5)动静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2分)“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或:远近结合(1分),以动衬静(1分)。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愈显清幽。(2分)
(6)“多胜事”、“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赏玩忘归(2分)。
一: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胜
(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6)开头两句是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首联和其他三联是总分关系。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其他三联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二:
1.第六句中“惜”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2句】:运用了反衬(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手法1分,作用1分。)
译文: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作者简介】
关于本诗作者于良史的.情况,历史上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点记载。他的籍贯与生卒年已无法考见,只知道他生活于公元七五六至七六一年在位的唐隶宗前后,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七五六——七五八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赏析】
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他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在【第1句】: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第3句】: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第1句】: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第5句】: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第1句】:【第2句】: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第3句】: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精神之所在。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第3句】: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试题: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第3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第4句】: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第1句】: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第5句】: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5)动静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2分)“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或:远近结合(1分),以动衬静(1分)。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愈显清幽。(2分)
(6)“多胜事”、“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赏玩忘归(2分)。
《春山夜月》唐诗鉴赏
【年代】:唐
【作者】:于良史——《春山夜月》
【内容】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
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第1句】: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第3句】: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劲,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第1句】: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第5句】: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第1句】:【第2句】: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第3句】: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3分)
(2)
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 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
二: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2:(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