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另一个城市打拼的说说汇聚80条
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随笔
这两天,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老家过年,一顿饭导致分手的事引发热议。对于此事,男女主角或许都有苦衷,不可妄评功过。同为农家子弟,我深知成长成材之不易,只希望那个男生不要气馁,我也愿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他和诸君。
我出生在吉林农村,父母20岁左右便结婚,母亲21岁就有了我。高考成绩发布时,我的校长还调侃父亲是“早生贵子”。实际上,这样的早婚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我的好多小学同学早就育有子女,如果我不上大学,我的孩子或许也已经两三岁了。
我三岁时就开始在姥姥家生活,姥姥是农民,姥爷是铁匠。我是趴在姥姥后背上长大的,印象里上小学之前,姥姥都会背着我。我有一个舅舅两个姨姨,姥爷很重视孩子学习,所以老舅和老姨都因为上学结婚很晚,我最大的表妹也小我八岁。由于这个原因,我从小被长辈宠爱有加。我的启蒙教育是老姨进行的。老姨毕业后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村小教书,因而我在六岁时就学会了汉语拼音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小学是八毛岁开始的,是乡小,条件相对较好。当然,比较的对象是那些村小。我小学的前四个年头是在低矮的平房度过的,黑板是用墨水涂在两块木板上,只能用黑板擦擦。我到了初中,才在学校看见一间多媒体教室。当时很难的一件事是上厕所,农村都是旱厕,即使后来盖了教学楼,我们也一直用旱厕。记得那几年厕所离学校非常远,课间十分钟上厕所是个难题。有一次整天下大雨,老师就让我们男生找个角落用瓶子解决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个子矮小,上厕所时和同学打闹被推到了厕所里,非常危险。
小学时我们基本不吃食堂,每天中午家人会给我一块钱,我买一包干脆面和一袋辣条打尖。我的条件是比较好的,有的家庭困难的同学,是不吃午饭的。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才有了饮水机,之前有一口井,班级里大个子同学去井里打水给我们喝。农村人喝生水不是问题,到现在我爷爷奶奶还爱喝井拔凉水,一般不会拉肚子。
在平房里上学时,最难熬的'是冬天。每到十一假期,我和小伙伴们都要去拾柴火,以备冬天班级里取暖用。那个时候,柴火按人头交,每人两捆。这些柴火有的是大豆根,有的是在山上捡来的树枝。班主任会在班级后面的角落里堆成一个小型柴火堆,加上学校分给每个班的煤,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四十来人的班级整个冬天的取暖来源了。班级里没有暖气,取暖靠一个炉子,那个时候,炉子周围的座位是给距离学校远的同学的。每年冬天他们走着上学,到学校时已经是全身湿透了。靠在炉子边,可以暖和一点。
到了五年级,学校盖了一间教学楼,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去教学楼里学习。五年级,我们开始有了一间计算机教室,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计算机课。这是大家每周最盼望的课程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一切都让我们惊奇。那时候,一个壁纸和屏幕保护程序我都能玩一节课。学校机房地板很好,为了不损坏地板,大家要穿拖鞋上课。所以,每次计算机课,汗脚的臭味都是大家要忍受的。
六年级涉及一个问题:小升初。当时,家里人想送我到县里去读初中,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最终还是在乡里的初中读书。我小学六年,一直没学过英语,知识一片空白。恰好那年小升初考试要考英语,六十分满分,我打了5分,英语作文是用汉语拼音写的,什么都不认识。但是由于数学语文的成绩很好,我还是在乡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姥爷一直重视我的教育,我初一那年分班时,他特意去找中学的校长做工作,把我分一个好班。所谓好班,也只不过是学习好的同学相对较多而已。我的英语老师是中学比较有名的老师,对我非常好,每天晚上六点,我都会去她家里学习,一直学到晚上九点,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两年。
农村的夜晚一般八点就安静了,大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每天九点我骑着自行车从老师家回姥姥家要有一段路,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过一辆车,很辛苦很害怕。记得有一次,我在骑自行车下坡道时,由于车速很快,为了躲避一辆大车,我狠狠地摔倒了,趴在地上过了八九分钟才起来。自行车摔坏了,我扛着车一边走一边哭,心里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这辈子再也不过这样的生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二开始,我的成绩一直是学年数一数二的。初三时,由于我们是乡村高中,没有晚自习,所以每天老师要上十节课,五点半才放学,回到家都已经夜幕低沉,每天要完成七科的作业,要学到深夜。每次模拟都感觉自己在学校考得很好,但是成绩拿到县里,就会被比下去。所以那时候自己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小乡村,考到县里的重点高中去。
我记得那是2009年的6月25日,我坐着学校的大巴车来到了永吉县城。这是我第四次来到县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好。我第一次来到我后来就读的永吉实验高中,当时感觉那校园真的太美了。我和老师同学们一遍遍地在校园里走,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上天总是和人开玩笑,我中考在家乡亲属和老师的瞩目下发挥失常了。我第一次在学年排到了第八名,而且发挥失常的竟然是数学。
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导读:有句话说的好,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哪里了呢?下面分享一篇励志文章,欢迎阅读。
1
不止一个人向我吐槽:在帝都这种地方生活,真尼玛累啊!2200多万人都“假装在生活”,自己真要好好生活,还需要鼓起一番勇气。
在这个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小心、很努力,有的甚至很拼命。“在单位看领导脸色,回家直面孤独的自己”,成了不少人的写照。
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怀揣大大的梦想,想着拼出个样子、有一番作为,不甘心两手空空地回去。
然而,面对难以企及的房价、出行遭遇拥堵的交通、呼吸成了一道伤痛,多少人还坚定如初、不曾动摇呢?
就像一个朋友。她是个其貌不扬的姑娘,刚大学毕业,非9【第85句】:211高校,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企业做一份——“边缘得比公司清洁工好不了多少的”——内部管理工作,“就是跑跑腿,没多少技术含量,也没啥希望”。朋友一脸沮丧。“这哪里是过日子嘛,明明是被日子过了”。她苦笑道。“有时候真想收拾东西回去算了,但又不甘心。”
“我爸每次打电话都让我回去,他们在当地给我找了份安稳的工作。”
“那你怎么不回去?”
“我其实也并不想将就。天天回家,认识的也就那些人,多没劲儿。”
朋友说,她打算工作两年,积累些经验后,再读研或者读MBA,“毕竟北京机会多,不能荒废了自己”,她年轻的脸上又闪现笑容,是青春时光该有的样子。
2
其实,我也一度困惑过。
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甚至游移不定。一次是单位内部某部门伸出“橄榄枝”,一次是回到地方工作,还有两次出去工作的机会。其中,尤其是去地方工作的机会,对我诱惑最大。“回地方,就再也不用在北京过两点一线的苦逼日子了。”我一度恨恨地想。
也有朋友劝我,“回去工作多滋润啊,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对比就知道,想都不用想。”
我决定向身边涉世深、阅历多的“老司机”求教。一个是单位的同事。他沉默了一会儿,吐着烟圈不急不慢地说:“别人我就不多说了,至于你,肯定不要回去,回去你就眼界窄了,后半生怎么走一眼都能看穿。这边机会多,三五年就有变化,走啥走。”
他是个明白人,我的这点小心思在他眼里不是事儿,三五句话就讲透了,让人信服。
一个是在央视工作的朋友,他曾主持春晚数年,对媒体工作十分了解。
听完我的困惑,他先说了他的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一无所有。先去了某影视公司工作,合同一签就是5年。每天下班后就去附近人大食堂三楼的临时舞厅跳舞,打发青春的漫长时光。舞厅简陋,灯光昏暗,大家跳的开心。没有这么个地儿,当年我肯定少了很多乐趣。
工作第5年,赶上单位分房,轮到我时,就两个地儿了。一个是跟一刚离婚、还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合住一套房,共用厨房、卫生间。我当然不乐意,当时血气方刚,怕坏了名声。我就不要。还一个地儿在当时的城郊结合部了,就是一间低矮破旧、没有暖气的平房。
分到这么个破房子,我也高兴,毕竟是属于我的啊!我在平房外搭个小棚,装了马桶和淋浴设备,但第二天就被隔壁大爷给砸了,“我们都能住,就你搞特殊。”从此,我跟大伙儿一起上公厕、下澡堂子。
那年冬天最难熬。我爸妈来看我。我本想让他们骄傲一下的。但天气严寒,爸妈晚上都睡不着,住了一夜就走了。我心头难过啊。寒冬漫长,我每天都不愿回到冰窖一般的'平房。一个人过,真的冷。
后来,我考到央视,慢慢地,我开始主持节目了,有了些影响力。但我那时候还住平房里。一天,正上厕所时,几个学生跑到厕所。远远地看了一会儿,跑开了。过一会儿,他们又回来了,在门口大喊:这不是央视的主持人某某某吗?接着是哈哈大笑。
我一听,赶紧不上厕所,一口气跑回去了。从此我就下决心好好干,不能再过这样的日子了。
谈及往事,朋友记得清楚,说了很多,“你现在很难想象我当年度过的艰苦时光吧?听了我的故事,你还想回去吗?”朋友笑着问,“其实,一开始,没有不难的,难才是真实的生活。困难的时候,咬咬牙,坚持住,也就过去了。”
我听之愕然。本想说些今非昨日、情况不同的话,后来也没说。
3
跟“老司机们”取经,至少让我不再动摇了。在哪儿都得自己过,没人能替你生活,也没人能帮你一步到位。路要自己走,有些苦也只能自己吃,不然怎知幸福的甘甜?
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退而求其次,给自己找台阶下了。都不是完美的,又何必将就?
正如有句话说,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优秀。如果不摒弃“将就”的心态,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潜力、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写给九月的每一个你随笔
在离开深圳的前一个夜晚与哥们儿山聊天谈到开学。我说道自己很烦:又要回到学校过着暗无天日的麻木生活,又要面对着毫无兴趣的专业课和一大推自己不想去面对而又不得不去硬起头皮做的事情;而对于什么爱好啊,热爱啊,到头来也都还是一无所获,美其名曰都只是好听而已。
哥们儿从来都能把我的话一直听完,最后顺便安慰地调侃几句。“慌啥,我们都还年轻嘛!我们有必要经历这些黯淡无光的日子嘛,我看你啊,是身边没有个妹子寂寞了吧!”他鬼畜的笑,越发让我感到紧张。
我是寂寞了。像Kevin说的,我一直以为过完17岁就是18岁,再过完18,我又会回到17,年而复始。这种散漫和拖延的天真想法,却让时光狠狠地删了我一耳光。时间总还是过得那么快,而“一事无成”四个字却从来没有从自己的骨子里得到真的救赎。
8月末的旅行,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可以不吃不喝,坐很长时间的车去很多地方。然后拍几张自认为不错的照片,再配几行深情的文字发个朋友圈,证明某某某啊他也来过某某地方。
旅途的那几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房间里,就算我不关上灯,不停止地播放音乐也仍然觉得四周安静得太过异常。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过这么惶恐和不安。确实,一个人我不说话,就再没有人说话了。我除了孤独,剩余的全是迷茫。
想去年高考落榜的痛,好像早就忘得干净了。暮夏,反正自己也过了20岁的生日了。结果,是荒废了太多。
在离开这座陌生城市的绿皮车厢里,我静静地回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多好,长途车的颠簸把记忆里的酸甜苦辣抖落了一地……
偶然间在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本书里翻出了自己刚入大学的目标与计划。纸的第一行上写着醒目的八个大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紧跟着底下又一字一句写了十几个目标和计划。很是详细,详细到每天要吃多少饭,一个月要增多少体重,每天傍晚要去操场跑几圈,要做几个俯卧撑,几个冲刺跑,周六日呢要多挤时间去图书馆看看书,多整理自己的.书桌和衣柜……
那时,我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知道,我是想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尽可能的不会沦丧为浑浑噩噩这一列来,更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只在平庸中慢慢磨蚀。可懊恼的是自己做事情一直都还是三分钟的热度,倘若在短期的时间里出不了一点成效,那些目标和计划啊就宛如废纸,都被自己甩在身后了。这种热度随着自己的惰性和一些逐渐涌出的新鲜事物慢慢消退。之后,就完全没有再去坚持了。
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想到自己曾经对大学的生活的那么憧憬那么向往,真的好怀念啊。现在呢?早厌倦了吧。
我想说:千万个“你”,在什么都还没有过去,什么都还没有消失之前,你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一下呢呢?
前段时间回老家,约朋友A一起出去玩。当我突然问到他今年的高考时,他只是很冷静的说,还不错。我是以为他又落榜了,所以也就没有多说这些了。当后来我得知,他以超出本科分数20多分的骄人成绩考上了某所知名大学时,我也震惊了。我知道当时他的不言,是为了避免彼此不必要的尴尬,他怕我心里突然落差,他怕我突然没面子,怕我突然不说话。因为去年,我们还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我们一起落榜,一起失望,一起痛苦。关键的是,我还劝他不要复读。我不知道他这一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只知道,这些年自己是选择了轻轻松松,也度过了眼前一个又一个最大的捷径。
我突然发现:其实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与你分道扬镳了。
虽然,不是指彼此之间的友谊这个层面来说。但从未来的角度上来讲,你们的选择和追求将很大的改变你们的命运。你们彼此不同的想法,终究还是要把你们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南辕和北辙,就此不言而别了,尽管你们过去是有多么喜欢腻在一起。哥们儿又或是闺蜜。
回想自己,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那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做人老老实实,待人也本本分分。虽然也会经常去羡慕别人,也曾渴望那种居高临下,带着万丈光芒的成就,哪怕只是沾上了一点点感觉也都会很满足,很欣慰。呵,可惜那只是别人所拥有的。我不太喜欢轻易求助于人,我的思想和灵魂就宛如依附在一束没有绿叶的枯枝上,被大风拼命地摇晃和撕扯,骨子里却假装糊涂的孤芳自赏,不肯低头。内心里其实是扎进了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匕首,满是孤立无援的自卑。
我一直追求着自己内心狂热的东西,但却从来得不到它。喜欢的种种,也做不好。
“你比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成功,但却没有比每个人都多为之努力一点点。”
冰心奶奶在《成功的花儿》里这样写道: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最怕你什么都敢想,却什么都没有勇气去做。最后人家的还是人家的,你所羡慕的一切还是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你还是得回来过自己厌恶和憎恨的生活,天天如此。
女作家嘉倩谈到自己的青春,她说青春是一盘孤独的番茄炒蛋,平凡却也很灿烂。我想,我的青春也应该如此。就差那么一丢丢吧。近20年来,我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情,也没有犯过什么大的过错,没有疯狂地抵抗过现实,也没有对生活逆来顺受。没有真正的去爱过一个人,也没有被谁念念不忘。
我还是只是一直踽踽而行,静默且安然。
今年9月,学院又会是学弟学妹们的天堂。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还没有开始迷茫,只是满满的期望。还来得及纵情的去爱,还来得及大胆的去恨,还来得及用那副可以连唱三天三夜的嗓子嘶吼。
9月的天依然燥热。我细数着自己为数不多的青春,就像留恋着夏日里一丝丝清凉的风。我珍视着飞快的时光,不停地写下诗句作为留念。
像哥们儿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不堪回首的记忆,生活里也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你过得不称心,没有信念,没有方向,甚至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在针对你。
不过请相信我,那些都会过去的。世界那么大,70多亿的人口里,这样的“你”实在太多了。所以你呢,并不是最孤独的。你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好好爱自己爱身边的人,你要比过去自己更努力,更能吃苦,更能去坚持。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也浪费了太多。所以,我想我们都不要再去堕落了。千万个这样的“你”,我们都不要放弃!
我想,这个9月,我大概弄明白了自己要去干啥。所以来吧,我们一起!
从小乡村到大城市谈起700字
从小乡村到大城市谈起 各位居住在大城市的小朋友,若是你到山下乡村过上一段日子,整天只与那些受过封建思想的老人打交道,那么你会发现,这些乡下老人怎么会那么固执,整天只会讲一些封建语言,好象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似的。那么,自然而然的你就会在头脑中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乡下老人与城市老人同样一个时期出生,长大,而思想观念却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说起来并不难理解,这两种差异只不过是人的思想观念和地点没有改变过来而已。如果要使一个年已过七旬的老人的思想立刻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改变,才能真正使一个老人的思想转变过来。
比如举个例子吧:十年前,我家在乡村时,奶奶是个“老顽固”。当时我年幼无知,经常看见奶奶屈膝跪在地上,手中拿着三支香,对面的桌子上放有一个瓷佛像,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弯腰,口中还念念有词。我很好奇,以为佛像会那么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能使奶奶这样做。便把它拿过来,上上下下瞧个清楚。奶奶直起腰看见我在玩弄她的“心肝宝贝”佛像,急得不得了,赶紧抢过佛像,对我大发雷霆。好一顿的“狂轰乱炸”,把我轰得“体无完肤”。我气得要命:不就一个佛像吗,有啥了不起的。可奶奶却还喋喋不休地讲着,说什么弄坏佛像会遭到佛的报复……我可不管那一套诡计,依蓝我行我素。好几天过去了,我还完好无损的,不禁怀疑起那个佛像来…… 可十年后,奶奶变了,变得懂事多了。我笑着问奶奶:“为什么不再去求佛像呢?那儿可很灵呢。”奶奶笑了:“求不求佛都一样嘛,反正有人寿保险,怕什么。”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奶奶变了,奶奶变聪明了,耶。” 大部分人虽然都说城市好,但是乡村也不赖:城市虽然热闹,可躁音很大,无法入睡;乡村空气新鲜,并且地方幽静;城市人整天一直忙;可乡村人时而工作,时而轻松……素我直言,乡村与城市的好坏正好互相补充,应该把两个地方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正好和人心意。 但愿如此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