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描写静的句子合集五篇
佛经让人心静的句子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心静,人自然就能明白的真正想法。
【第1句】: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第2句】: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第3句】: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第4句】: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第5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第6句】: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第7句】: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第8句】: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第9句】: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第10句】: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第11句】: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第12句】: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第13句】: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第14句】: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第15句】: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第16句】: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第17句】: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第18句】: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第19句】: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第20句】: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第21句】: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第22句】: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第23句】: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第24句】: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第25句】: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第26句】: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第27句】: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第28句】: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第29句】: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第30句】: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第31句】: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第32句】: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第33句】: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第34句】: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第35句】: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第36句】: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第37句】: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第38句】: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第39句】: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第40句】: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第41句】: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第42句】: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第43句】: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第44句】: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第45句】: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第46句】: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第47句】: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第48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49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