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大侠的句子或词10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古代描写大侠的句子或词100句

关于《季布传》的试题原文及译文赏析

《季布传》试题原文及译文赏析一

布传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

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祖购求布千金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C.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夫忌壮士以资故国

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B.置(之于)广柳车中。

C.滕公留(于)朱家饮数日。

D.朱家亦以此名闻(于)当世。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 )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

1.C(指、意旨,意思)

2.D(资,助。古今同,如“资敌”。)

3.C(“朱家”是人名,其前不能加“于”)

4.B(①⑤两句说的不是朱家的事,第⑥句说的是朱家侠义言行的结果。)

5.B(说季布潜逃是为了“表示自己……”与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人。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在楚地有名声。项籍让他领兵,他多次使汉王陷于困境。等到项羽被灭,汉高祖以千金悬赏捉拿季布,有敢于窝藏季布的,治罪要株连三族。季布藏匿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将要追踪到我家,您如果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我才敢出主意;如果不能,我愿先自刎而死。”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麻布衣服,放在广柳车中,一并带着他的家奴几十人,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朱家心里知道这人是季布,就买下来安置在田庄。嘱咐他的儿子:“田庄的事情听任这个奴隶的,吃饭方面不要亏待他。”朱家就乘坐一匹马拉的轻车去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住朱家款待数日。朱家趁便对滕公说:“季布有什么大罪,以至于皇上捉拿他这样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滕公说:“他是贤人。”朱家说:“做臣子的各替自己的主子效劳,季布为项羽用命,是他的职责。项磔的臣子能够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才得到天下,偏偏因自己的私怨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这样狭隘呢?况且由于季布贤能而汉朝追捕他又这么紧急,这样,(他可能)不向北投奔匈奴,就向南投奔南越。忌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缘故啊。您为什么不找个合适的机会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心中知道朱家是大侠,猜想季布藏在他那里,就答应说:“好吧。”等到适当时机,果然按朱家的意思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这时候人们都称赞季布能伸能屈,朱家也因此在当世闻名。季布接受召见,谢了罪,皇上授给他郎中的官职。[朱家,人名,秦末汉初鲁地著名侠士,事迹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记载。]

《季布传》试题原文及译文赏析二

季布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 ,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协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料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而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第8句】: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抑合。

【第9句】: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④ D.②⑤⑥

【第10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意,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第11句】: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季布名所以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答案为:

【第8句】:A【第9句】:D【第10句】:B

【第8句】:解析:文言实词“匿”是“隐藏、躲藏”之意。

【第9句】:解析:①是朱家叙述季布数窘高祖的原因,表现季布的尽职,③是季布驳斥樊哙的理由,表现季布的刚直,④是季布对皇上陈述之所以召他到京城的原因。表现季布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直言进谏。

【第10句】:解析:“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错误,原文是说当年高帝率兵四十万被匈奴困于平城,樊哙率兵十万横行匈奴是不可信的。

答案为:

(1)您国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流言蜚语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关于华恒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恒字敬则,平原高唐人也。博学以清素为称。尚武帝女荥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元康初,东宫建,恒以选为太子宾友。辟司徒王浑仓曹掾,属除散骑侍郎,累迁散骑常侍、北军中候。

愍帝即位,以恒为尚书,进爵苑陵县公。顷之,刘聪逼长安,诏出恒为镇军将军,领颍川太守,以为外援。恒兴合义军,得二千人,未及西赴,而关中陷没。时群贼方盛,所在州郡相继奔败,恒亦欲弃郡东渡,而从兄轶为元帝所诛,以此为疑。先书与骠骑将军王导,导言于帝。帝曰:“兄弟罪不相及,况群从乎!”即召恒,补光禄勋。恒到,未及拜,更以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寻拜太常,议立郊祀。尚书刁协、国子祭酒杜彝议,须还洛乃修郊祀。恒议,汉献帝居许昌,宜于此修立。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同恒议,遂定郊祀。寻以疾求解,诏曰:“太常职主宗庙,烝尝敬重,而华恒所疾,不堪亲奉职事。夫子称‘吾不与祭,如不祭’,况宗伯之任职所司邪!今转恒为廷尉。”

太宁初,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陆诸军事。王敦表转恒为护军,疾病不拜。成帝即位,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咸和初,以愍帝时赐爵进封一皆削除,恒更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复领太常。苏峻之乱,恒侍帝左右,从至石头,备履艰危,困悴逾年。

初,恒为州大中正,乡人任让轻薄无行,为恒所黜。及让在峻军中,任势多所杀害,见恒辄恭敬,不肆其虐。钟雅、刘超之死,亦将及恒,让尽心救卫,故得免。

及帝加元服注,又将纳后。寇难之后,典籍靡遗,婚冠之礼,无所依据。恒推寻旧典,撰定礼仪,并郊庙辟雍朝廷轨则,事并施用。迁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如故,固让未拜。会卒,时年六十九。

恒清恪俭素,虽居显列,常布衣蔬食,年老弥笃。死之日,家无余财,时人以此贵之。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有删改)

【注】元服:冠,帽子。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属除散骑侍郎 属: ▲ ②寻拜太常 寻: ▲

③恒更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 更: ▲ ④固让未拜 让: ▲

6.用四个短语概括华恒的主要品质。(2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刘聪兵逼长安,华恒临危受命,但所在州郡慑于群贼嚣张气焰相继败逃的形势,让为纾解国难而积极准备的华恒萌生了弃郡东渡的念头。

B.在郊祀大典的'选址问题上,华恒与刁协、杜彝意见相互,尽管朝廷最终采纳了华恒的意见,华恒还是为此托病,请求辞去太常一职。

C.钟雅、刘超死后,华恒的生命曾一度陷入危险境地,是任让的尽心解救和卫护,使他免于一死。任让此举,表现了华恒的受人礼敬。

D.面对典籍毁于战乱,皇上加冠、纳后都没有礼仪依据的窘态,华恒急朝廷所急,探求旧典,制定礼仪,同时确立了郊庙等重大活动的准则。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兄弟罪不相及,况群从乎!(3分)

⑵夫子称“吾不与祭,如不祭”,况宗伯之任职所司邪!(4分)

⑶乡人任让轻薄无行,为恒所黜。(3分)

参考答案

【第5句】:(4分)①属:接着 ②寻:不久 ③更:又,另 ④让:推辞

【第6句】:(2分)为人谨慎 为官清廉 生活俭朴 处事公正 事君尽忠

评分建议:两点1分,三点2分。

7.(3分)B(“华恒托病”于文无据,华恒辞职与“意见相左”无关。)

8.⑴(3分)兄弟犯罪(尚且)不应相互牵连(治罪),更何况叔伯兄弟呢!

评分建议:“及”、“群从”及语句通顺各1分。

⑵(4分)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何况这本就是担任宗伯这一职务掌管的呢!

评分建议:“夫子”、“与”、“ 所司”及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同乡人任让轻佻浮薄,品行不端,被华恒罢免官职(或:降职)。

评分建议:“轻薄无行”、“为……所……”及语句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华恒字敬则,博学以清白闻名。娶武帝女儿荥阳长公主,任驸马都尉。元康初年,立太子,华恒因被选为太子宾友。司徒王浑征用为仓曹掾,接着任散骑侍郎,多次升任散骑常侍、北军中侯。

愍帝即位,以华恒为尚书,进爵苑陵县公。不久,刘聪逼近长安,诏令华恒外任镇军将军,领颍川太守,以为外援。华恒集合义军,得二千人,未来得及开往西边,关中就失守了。当时群贼正强大,所在州郡相继望风而逃,华恒也想弃郡东渡,而堂兄华轶被元军杀死,因此犹豫。先给骠骑将军王导写信,王导报告元帝。元帝说:“兄弟罪不相连,何况是叔伯兄弟呢!”立即召回华恒,补任光禄勋。华恒到后,还没来得及任命,又改任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不久任太常,议论行郊祭。尚书刁协、国子祭酒杜彝认为必须回洛阳再行郊祭。华恒认为汉献帝在许昌住,应当在本地行郊祭。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与华恒意见一致,于是决定郊祭。不久以病重提出辞官,诏书说:“太常专管宗庙,祭祀很庄重,而华恒病重,不能亲自主持。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何况这本身就是太常的职责呢!现在改任华恒为廷尉。”

太宁初年,升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路诸军事。王敦上奏改任华恒为护军,病重不就任。成帝即位,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咸和初年,因愍帝时赐爵进封全部取消,华恒另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再领太常。苏峻之乱,华恒侍奉在皇帝身边,一起到石头,备受艰辛,困窘一年以上。

当初,华恒任州大中正,同乡人任让轻薄放纵,被华恒罢黜。等到任让在苏峻军中,有势者多被他杀害,见到华恒则很恭敬,不胡作非为。钟雅、刘超死后,也将轮到华恒,任让尽心相救,所以得以脱险。

等到元帝加元服,又将立皇后。战乱之后,典集全毁,婚冠之礼,无所依据。华恒探寻旧典,撰定礼仪,加上并郊庙辟雍朝廷礼制,全部得以实施。升任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照旧,坚决推让没有就任。适逢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华恒谨慎俭朴,虽居显位,常布衣蔬食,年老尤其如此。死时家无余财,人们因此很尊敬他。

关于《晋书·卢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参考答案

4.B

5.C(“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

6.D(“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7.(10分)(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且”“更”“倍道”“此……也”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去”“而”“一朝”“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溃散如此?”卢志回答道:“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说:“很好。”于是驾牛车出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

关于郑燮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②,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③,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④,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⑤。著《板桥诗钞》诸书。

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