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宝宝背古诗说说汇编20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18个月宝宝背古诗说说汇编200条

怎样指导宝宝背唐诗

以前断断续续写过几次教女儿背唐诗的感悟,但今天才发现,原来论坛是个好地方,可以听到大家不同的意见,所以整理一下,抛砖引玉,希望听到大家的各种看法。说明一下,宝宝19个月了,大概从【第16句】:17个月开始背唐诗了。现在能背诵40首唐诗。

刚开始和宝宝一起背唐诗的时候,我选的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短小的五言绝句,后来,五言绝句背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背七言的,再后来,我背不过女儿了,有时候,还得她提醒我,所以我把她近期背的唐诗整理一下,权当是帮我记忆了,顺便也给同事的孩子整理一份。不过,我是照着宝宝的唐诗画册打出来的。书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的,最新版唐诗,还有光碟赠送。宝宝很喜欢里面的配图,大多数时候,在她看图片时,我反复在她面前,朗读这首唐诗,反复几次,她也就会了。所以,至今为止,宝宝还是很喜欢和我一起看这本书的。

我不太主张宝宝用好几天时间只背一首唐诗,因为宝宝即使现在背会了,他很快就会遗忘,(关于遗忘的问题先等会儿再说)那么以一个月为期限,你一个星期背诵一首,一共才能背会四首,其中免不了有遗忘的;但我若两天学一首,一个月可以学会15首,虽有遗忘,但记住的总会多过四首的。这就是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大信息量的输入,才会有输出。而且,对于当今的教育体制而言,尤其是考试制度而言,孩子一上了学,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孩子也太累了,但考试要考的.东西又有很多是在书本之外的,只能靠家长,只能在孩子还不是很累的小学阶段,学一学。当然,现在,对于我的宝宝,说这些都太早了,我陪她背诵唐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减轻将来的负担,实际上也减轻不了。我认为,宝宝现在背唐诗,一是为了培养她读书的习惯和乐趣,二能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三是为将来的识字打基础,关于这一点是因为看了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所提到的。顺便向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人性化的育儿理念,很好的育儿类书籍,我看了两遍。

接着来文案遗忘的问题。谁都免不了遗忘,这是自然规律。但我感觉,孩子的记忆力其实是高于成年人的,也可能是成年人没小孩那么用心吧。再来文案我的做法。其实,我并没有专门的和孩子一起复习复习学过的诗,只是利用好一些边角余料的时间。比如,抱着孩子下楼梯时,领着孩子闲逛时,晚上熄灯后睡觉前的时间。再有就是当孩子想不起来的时候,我也不说什么,只是接着她把下一句背完,帮助孩子回忆起来之后,再和她一起背一遍。每天我都和女儿一起复习她所背过的诗,多的时候能复习30多首,少的也有【第15句】:16首,这样,每天反反复复,遗忘的就少了。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一起探讨啊。

教宝宝背唐诗的办法

科学教宝宝被唐诗,除了符合年龄规律之外,在教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方法。

【第1句】:初学背诵唐诗,应该由从宝宝熟知的事物开始,这样能很好的过度,挑起宝宝兴趣。例如《静夜思》中的月光、霜、明月都是宝宝熟知的事物,宝宝容易记住,甚至还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因此很容易就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第2句】:背诵唐诗,适宜亲子共读,一可增进亲子感情,二可让宝宝因为有大人的陪伴而喜欢背诵唐诗。其实宝宝(尤其是独生宝宝)无时不刻希望有爸爸妈妈陪伴,父母完全可以利用背唐诗的时间与宝宝共享欢乐时光,进行友谊比赛,看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第3句】:及时回答宝宝的`问题。其实宝宝的好奇心很重,他一定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家长在让宝宝跟读几遍后,先用简单的语言把诗词的主旨大概解释清楚,如果有书本,可以配合图画予以说明。然后要针对个别宝宝不太熟悉的词语进行重点解释。例如《静夜思》,就要对“故乡”“疑”“举头”“思”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样宝宝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宝宝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第4句】:设法寻找或者适时利用唐诗的意境让宝宝更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含义。例如带宝宝看幼儿画展,就可以背诵《画》;如果在和宝宝去乡下,可以背诵《悯农》;如果春天和宝宝去草原,当然就可以背诵《草》和《敕勒歌》了。

【第5句】: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是家长背一句,孩子模仿一句,然后过度到家长与孩子分单、双句背。再让孩子自己背。孩子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要经常复习,以便巩固。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古诗

【第1句】:指导孩子改古诗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要让孩子对诗意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可在学习完一首古诗后,对诗句进行改写。

【第1句】:将古诗改为白话文,培养孩子习作能力

教学完《游子吟》,很多孩子对诗中所写的博大的母爱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我设计了一习作活动:改写《游子吟》,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一改过去“一对一”的“翻译”代“改写”,写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其中有位孩子写了一段:母亲理理儿子的衣衫,关切地说:“儿啊,你出门在外,要知道照顾自己,天冷了要知道给自己加衣服,当心身体啊!……”这分明是孩子的妈妈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

而且通过这次练笔后,我再去检查他们对这首诗的掌握情况,不管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背诵,都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第2句】:将古诗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古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古诗中主人公就是自己,那么孩子们的兴趣就提高了,都想参与到角色中去,为此,我曾让孩子将《赠汪伦》改成课本剧。那几天,教室里都是“汪兄”、“李兄”的声音。表演那天,汪伦、李白穿着长衫(风衣)上场,拱手道别,精彩的台词,博得台下同学的阵阵叫好声。

通过这次扮演角色,进行配音,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2句】:指导孩子画古诗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此,在古诗学习活动中,借助画的形式,能够培养孩子赏画、绘画的能力。在高年级时,亦可让孩子给画配诗。

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在明确了景物的特点和图画的色彩美之后,让孩子动笔画一画诗中所表达的内容,作者坐阵草堂,平视黄鹂绿柳,仰望鹭上青天,远眺西岭的千山积雪,近写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并且,选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共赏。这样,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而且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第3句】:指导孩子品古诗

古诗节奏鲜明、情感丰富、语句简炼、完全可以在活动课中开展诗歌赏析活动,体味诗歌之美。

【第1句】:指导找关键字,欣赏视觉美。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抓住“红”“绿”两字,生动地勾画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水图。旭日、红花、绿水,读完此诗,江南如画的美景一下子凸现在了我们眼前。

【第2句】:引导想象,欣赏听觉美。

如杜甫诗《绝句》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仿佛鸟儿就在耳际欢唱,白鹭成行,直冲云霄,欢叫之声隐隐传来,让人在听觉上增加了美的享受。

当然,还可以引导孩子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等。

【第4句】:指导孩子诵古诗

所谓“诵”,即朗诵、背诵。我们的古诗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在课堂上指导孩子朗诵,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延伸至课外,而活动课亦可借鉴。

【第1句】:配乐吟颂,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古诗文,高度精炼、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在活动课中开展了一系列诗歌朗诵比赛,把音乐也引入其中,让孩子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孩子带到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指导一生朗诵《望庐山瀑布》,配以雄浑的音乐,带给孩子一种气势磅礴的美;而一生朗诵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听者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无限美感。

【第2句】:背诵诗歌,增强沉淀

语文课标要求1—6年级孩子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月一次赛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某方面题材,某个人物的诗歌有感情地背诵出来。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尽管孩子们背诵的诗文不一定理解,但为孩子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时至今日,国人学习古诗的热情日益高涨,都在为古诗这一文学瑰宝的博大精深而叹为观止。魏书生有句话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孩子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觉灵活运用古诗的能力也会增强,我们提出的目标将更上一层楼。

《心经》是怎样指导我们破除我执的

心经告诉我们,现象上有五蕴,可本质上都是空。生命的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所这是一盏黑夜里的灯火,让我们远离了黑暗中的恐惧,安住于智慧的光明之中;这是愚痴心中的一把拂尘,拂去我们内心的尘埃,生起无边的智慧;这是烦恼丛中的一把利剑,斩断我执情深,从此——心无挂碍;这是三界火宅里的一扇门,走出去!是自由的生命和解脱的人生……这就是《心经》!观自在菩萨慈悲和智慧所成就的大门,永远向众生敞开!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空相应行。更进而说由空无所得为方便,遣五蕴执,契证实相。全经文句简约,而所包含的意义,却非常广阔。略可以收摄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广可以收摄如来所说一代的时教。如来所说一代时教,文义虽然浩瀚如海,实际研究起来,无非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的执见而已。比如凡夫的执有,二乘的执空。然而这些执着,这部《心经》就可破除无遗。所以这部《心经》可说是如来破除执着的指要,是一大部《般若经》的精华,是三藏的中枢,是众经的关键。

所以呢,末学在这里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更是不可能将这部文约义丰的《心经》讲透彻,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谈一下“《心经》是如何指导我们破除我执”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这部《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提练了佛二十年广谈般若的精华,浓缩了六百卷《大品般若》的要义,是表现般若缘起性空的简要经典精神。

本经分为显说和密说两部分,在显说般若部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可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这四句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如何正确去理解呢,比如这个色字,如果我们理解为女色,或是美色,亦或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物质的现象,都没有错,但这都不是心经中所要表达的,其实心经中原有色字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我们的色身,因为经文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是色不异空,这是我们所说的.空观,是破除我们的常有之见;什么是空不异色,这是我们所说的假观,是破除我们的断灭见和顽固的空见;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说明色当下即是空,而空的当下却又不碍缘起有。由此可知,因为色不异空,所以五蕴也不异空,理所当然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我”也不异空了。只有这样才能破除欲、破除我执,与佛相一致、相呼应。

我们都知道,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不觉,没有般若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所以才会迷惑、才有痛苦。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自己都知道自己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啊。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你以为“我”是我,请问你究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如果说身体是“我”,身体乃四大五蕴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所以,这个色身根本就不是我。那么如果以思维为我的话,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延续,并没有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会痛苦,就是因为有我执,而我执的体现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我曾经就因为胆小怯场的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我被我的心的紧张困扰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我开始持诵心经,因为我觉得心经就是指导我们调心的智慧。就这样持诵了一段时间,一次,当我念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一句,当下犹如晴天霹雳震醒梦中人!当时我就明白了,我为什么心里会紧张害怕,那是因为我怕错了丢面子,我着相了,因而有我执;因为有了我执,所以我就心有挂碍了,心有挂碍了,故而有了恐怖。

其实,每个人心中的挂碍都会有所不同,明显的像挂碍这个色身是我,外在的受用物是我的,而像我们遇到事情时要求自己不能出错,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等等,一样都是我执的表现,因为害怕错了会丢面子。因此,要心无挂碍才能真正的去除我执。

当然,心经告诉我们,现象上有五蕴,可本质上都是空。生命的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打个比喻,如天空中的云彩,在风的吹动下,变现出种种形象,而我们将这种种形象贴上标签、写上名称,并由此产生爱憎等情绪。其实,云只是云,变成种种样子,它依然是云,由此产生的情绪都是我们自己在头上安头、颠倒梦想。如经中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没有任何的改变、如如不动,只是事相上有着各种变化。这就是缘起的事物本身是性空的,而性空的当下不碍缘起的万法。这就又回到了开始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境界了。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是大智,“度一切苦厄”是大悲,悲智双运,利益众生。因此,本经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它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在实修实证上,如经中所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想度一切苦厄,出三界,了生死,只要依着此经去修,便能证得究竟涅槃,成就无上菩提。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经》末后的密说般若的部分。《心经》密说般若波罗蜜的出处是在《佛说陀罗尼集经》卷三的《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中,说明了《心经》的咒语是般若的大心,所以被称作“般若大心陀罗尼”:“揭谛”是去的意思;“波罗”是到彼岸的意思,“僧”是众的意思;“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婆诃”是速疾成就的意思。大家要知道,显即是密,密即是显,所以也可以说整部心经的显说部分无不包含在这一句密咒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破执,只要持诵这一句密咒就能达到。

所以最后,末学就以《心经》密咒来和大家一起发愿: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众都一起到彼岸去吧!愿正觉速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