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寒山寺的句子集锦70条
描写寒山寺散文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描写寒山寺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寒山寺散文【1】
一直以为寒山寺只是烧香念佛的去处,好像不怎么引起关注,没曾想自从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还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我们一行从下榻的酒店出发,边说边走不一会来到了寒山寺。
来到寒山寺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两个镌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单从字面上看,合,应是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和,应是相安,谐调和谐,和气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逆流而上。
观罢合,和二字,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掏。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他为追荐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 《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 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 》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以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其实,我以为寒山寺的出名应该归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这里有一个关于他们两个人的很美丽的故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为他与邻村的姑娘定了一门亲事。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看罢书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经过千山万水拾得在苏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两个相互鼓励相互鞭策,潜心修行,终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龄越来越大,想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两人的票一样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为难之时,拾得乘一叶木舟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将“和”“合”思想发扬光大。寒山则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为后世传颂。
如果当初寒山和拾得两人极力相争的话,老住持也不会在他们两人中选择接班人了。
舍得,是一种理智,是一种豁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人紧密相联的,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而那些舍弃一己之利,处处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人,却能始终得到人们的欢迎和敬仰。俗话说: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是啊,只有用自己的真诚的付出才能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支持。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世间,其实不管贫富,如果一味的贪图拥有,即使有钱,也是富有的穷人;一个人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乐于给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
描写寒山寺散文【2】
人到苏州,没有不游寒山寺的;人游寒山寺,没有不默诵张继那首诗的。我亦不能免俗。
离寒山寺还有一段路程,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在默默念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幽幽古韵还在脑海飘浮,车已到了目的地。寒山寺门前,人涌熙攘。我就这样静静的站在寒山寺面前,千年古刹与我第一次亲密接触,古刹沉默,我却心潮澎湃,我在心底低低呢喃:寒山寺,寒山寺,你可知道,我早就知道你,却不知道你在哪里?我们从未见过面,我早就把你的名字刻在了心里,却一直不知道你原来在这里。我是带着虔诚、崇敬的心情来的,千里迢迢,山长水远,我寻你而来,我寻你,寻觅哪千古不散的诗魂,寻觅那声震千年的钟声。
寒山寺门前正对着一座石拱桥,石面洁白似雪,伏卧枫河碧波之上,桥下有小船往来。一打听,叫江枫桥,我轻轻问自己,这,这可是张继千年以前坐船停泊的枫桥吗?石桥无言,碧波含羞,倒影着我傻傻的痴迷摸样。
“咚——咚”一声声的钟声,悠悠传来,惊醒了红尘中痴迷的我,激起我浓厚的趣……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是此钟吗?当年,一个“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和尚,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漫不经心的一撞,会撞动了远在运河小舟上一名落魄书生的心弦。落魄书生心生感慨,吟了一首伤时感怀的诗句。同样,书生也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时感触,会使远处一个平常的梵钟声震千年!我也买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钟,不为祈福或好奇,只是想满足一下虚荣:我和唐代的一首诗也沾了一点联系了,诗歌中的钟声,在这个时刻,我也敲响了。一边敲钟,我一边想,在这人声吵杂热闹的寒山寺里,钟声轰响不休,我敲响的钟声混杂其间,是没有谁听入耳了,我想我也不会敲动了谁的心弦吧。我问自己,我为谁敲钟祈福,谁又敲动了我的心弦?
寒山钟声声声入耳,紫儿心声深深叹息。
寒山寺外,十丈红尘,一片繁华,出售各种小工艺品的店铺很多,但最惹眼是的卖字画的。我在一家字画店里徘徊许久,写字画的是一着白褂布鞋的老者,面容清瘦,一副处事不惊的摸样,来往游客,只要花20元钱,就可请他写一副龙飞凤舞的好字,我不要字,只是看他写,看了1个小时,我亦做了一个小时书童,不亦快哉,临走,我跟写字老者鞠了一躬,感谢他给我一个小时忘却红尘惊扰的灵境时光,他亦微笑,我亦飘然而去……
走上了桥枫的台阶,临风依栏,极目四望,唐朝的客船早己不见了踪影,走下枫桥已是日落西山,枫桥岸边浪花飞溅,微凉而惬意。远处彩霞翩翩,衬映一弘碧水,蜿蜒的古运河上百舸争流,千舟竞发。此情此境,令人不禁思接千载,作千年的回想,正如,寒拾殿的楹联所说“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其实,真正的佛不是在这里,也不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心里。一亦如我们心中的爱恨嗔痴,都在我们心里。
寒山寺,我不远千里寻你而来,原来,你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心里。
寒山寺散文欣赏
对苏州寒山寺的倾慕,是从早年读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开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后来,以这首诗的内容改编成的歌词《涛声依旧》,经歌唱家毛宁唱红了大江南北,愈加变得对寒山寺情有独钟了,时常梦想有朝一日能亲到寒山寺一睹为快。2004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有幸随市新闻“XX”组织的赴南方考察团来到该地。
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非但是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而其文化渊源与积淀,正似那条浩淼而神圣的长江一样深厚。大巴车驰进苏州,眼前掠过的是一处处小桥流水,一条条大街小巷建筑风格独特,整洁规格的房屋,白墙黛瓦,尽显出吴越苏州古城的悠远、庄重、古朴典雅。耳听那女子淡淡的软语,上洗手间为进“歌厅”的不同称谓,我真正感受到了江南苏州厚重的地方特色。
上午10时许,我们来到了苏州郊外的寒山寺,首先在魂牵梦绕的枫桥边摄影留念,据导游介绍,寒山寺为唐代贞观年间诗人寒山子所建,后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寒山和拾得传友情的故事,至今在寒山寺的大殿里还有他们的塑像和图画,被称为“和合二仙”。据传,后来拾得传道东渡日本,在日本也建有一个拾得寺,因此,每年的除夕,都有成百上千的日本友人到苏州寒山寺拜谒、听钟声。随着时光的流逝与磨蚀,诗人寒山子也就逐渐被淡忘了,一首《枫桥夜泊》诗,在成就苏州一大名胜的同时,也使作者名刻青史,寒山寺也因此成为国内很多游客的首选之地。
这里进一步印证了“眼见为实”这句俗语。没到寒山寺前,我还以为寒山寺在一座山上是因山而得名,今日亲到寺中方觉释然。可见,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物,是多么的博大深奥,浩翰丰富,容不得半点懈怠与疏忽。
离开寒山寺,在我心中始终有个费解之谜,令我苦苦思索良久。一个很普通的寒山寺,有什么神奇美妙之处,能让作者写出如此千古不朽的的佳作呢?渐渐地,有一条不成文的定律在我心际升腾、明晰。那就是,一个人遭遇与经历不同,决定他取得的成果也不同。象文化先圣孔子,兵圣孙膑、《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高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柳咏、张继、李商隐等尽皆是然。关键是,他们均能把自己的人生失意升华到一个高的境界,虽身处逆境并不消沉,具有从容面对之大度。
据史书记载:张继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秀才,他凭自己的满腹才学,盼望能在殿试中高中榜首,或者像李白那样,被朝廷慧眼识才,破格提拔为翰林。可事与愿违,他不仅榜上无名,连自己自以为成就很高的诗歌竟然也没有得到京城文学名家的认可。无奈之下,张继乘船顺流而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望着残月落山、栖乌夜啼,江边的一排排枫树影影绰绰,不远处的三两点渔火在水中摇曳不定的倒影,再加上从寺里传来清越悠长,微微颤动的钟声,便在游船上辗转难眠,百感交集,正可宣泄一下他孤寂凄美的心理,随挥笔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这首诗将形象与音响色彩配合的非常协调。千百年过去了,和张继同时代的一些举人们,虽然高中皇榜,在朝里或地方上得个一官半职,但由于文学成就浅,早已被世人所遗忘,惟有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穿过时光的隧道,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这里又向人们昭示一个真理:学识的渊博与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科班出身,而后天的努力与长期的积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在当今社会,大凡在世俗人的眼里,似乎存在一种误区,只有考上大学或名校,知识与成就才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骄子”,上不了大学,不是科班出身,就永远是学识浅薄的“下里巴人”。这种“一叶障目”的狭隘思想意识不知伤害与冷落了多少饱学之士,又迫使他们从逆境中发奋努力,多有不凡的建树,最终将自己不幸的命运改变者亦不乏其人。
“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时空变幻,寒山寺、张继、“和合二仙”的传说,枫桥与寒山寺的钟声,犹如嵌进江南水乡文化遗产丰碑上的一幅美丽画卷,不时折射出耀眼的灵光;同时,也将一支象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建和谐家园的进行曲,推向人生的前台。
描写寒山寺的诗句参考
(第一首)
胜迹寻芳碧水间,千廻百转落花前。
怅然晚渡送归客,此去寒山阅诗篇。
夜泊枫桥成往事,蝉鸣深院是何年。
空阶点点潇潇雨,多少行人又未眠。
(第二首)
槛外花下闻香馥, 枫桥月下旧如初。
虎丘铁马随风动, 天平灵岩隐云雾。
寒山拾得功德满, 留下古寺待客入。
红枫迎晓渔火暗, 梵钟夜半可曾无?
(第三首)
庙宇几劫几涅槃,楼阁宝殿起飞檐。
寒山削发居茅舎,希迁学禅创寺园。
普渡观音神淡定,无量佛祖相庄严。
大唐高塔岿然立,夜半钟声世代传。
(第四首)
姑苏春晓绽樱红,柳岸石桥不见枫。
万里东风吹客袂,五更晓月冷苍松。
隔江遥看星星火,近寺难闻摐摐钟。
古刹欲谈吴越事,寒拾去后几高僧。
(第五首)
枫桥月夜撩诗兴,古寺钟声撞罄声。
渔火遥观江色暗, 寒星近伴月光明。
飞檐殿宇留禅意,香案佛珠恋圣灵。
俗事千年无法证,红尘一部道德经。
(第六首)
运河穿巷粼粼过,古树不凋木乱萧。
一叶扁舟出寒寺,千秋罄鼓绕枫桥。
谁家烟嶂横方鼎,此地声风避野樵。
不见古来斋圣地,孤拓遗碑叹寂寥。
(第七首)
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刹美名扬。
枫桥依旧跨灵水,宝塔重新闪佛光。
壁上诗文观者晕,佛前香烛老僧忙。
钟声感化东瀛客,只带鲜花不带枪。
(来源于网络 , )
钟鸣寒山寺散文欣赏
一直以为寒山寺只是烧香念佛的去处,好像不怎么引起关注,没曾想自从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还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我们一行从下榻的酒店出发,边说边走不一会来到了寒山寺。
来到寒山寺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两个镌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单从字面上看,合,应是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和,应是相安,谐调和谐,和气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逆流而上。
观罢合,和二字,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掏。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他为追荐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 《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 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 》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以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其实,我以为寒山寺的出名应该归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这里有一个关于他们两个人的很美丽的故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为他与邻村的姑娘定了一门亲事。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看罢书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经过千山万水拾得在苏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两个相互鼓励相互鞭策,潜心修行,终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龄越来越大,想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两人的票一样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为难之时,拾得乘一叶木舟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将“和”“合”思想发扬光大。寒山则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为后世传颂。
如果当初寒山和拾得两人极力相争的话,老住持也不会在他们两人中选择接班人了。
舍得,是一种理智,是一种豁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人紧密相联的,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而那些舍弃一己之利,处处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人,却能始终得到人们的欢迎和敬仰。俗话说: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是啊,只有用自己的真诚的付出才能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支持。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世间,其实不管贫富,如果一味的贪图拥有,即使有钱,也是富有的穷人;一个人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乐于给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