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正的唯美句子汇集50句

967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关于贾正的唯美句子汇集50句

《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擅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2)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答案:

【第4句】: A 薄:轻视,看不起。

【第5句】: B ①是马周个性;②是马周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马周品德。

【第6句】:B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第7句】:(1)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采分点:为、条、切、怪、问)

(2)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采分点:暴、之、取、名、不为)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多次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令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直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胜任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曾经把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严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新唐书·赵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母丧免,有芝生壤树。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还,阖门不与人交。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

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窦参当国,欲抑为刺史,帝不许。参罢,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时杜黄裳遭阉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憬救护申解,皆得免。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憬精治道,常以国本在选贤、节用、薄赋敛、宽刑罚,恳恳为天子言之。又陈前世损益、当时之变,献《审官六议》。帝皆然之,下诏褒誉。辅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得禀入,先建家庙,而竟不营产。其镇湖南也,令孤峘、崔儆并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弹治之,皆遣客暴憬失于朝。及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方贬衢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以为贤。

选自《新唐书·赵憬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

表:上表

B.咸安公主降回纥

降:招降

C.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

息:儿子

D.皆遣客暴憬失于朝

暴:揭发

【第5句】: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

B.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

C.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

D.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

【第6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憬清廉节俭。担任使者,不谋私利;虽任宰相,府第中的童仆还如同一般儒学先生之家的一样。

B.赵憬为官公正。镇守湖南时,部下令孤峘、崔儆违反法纪,他依法处置;担任宰相时,不计前嫌,提拔二人。

C.赵憬精通治国。他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节减用度,轻罚薄赋,并积极进言,得到皇帝认可和褒扬。

D.赵憬严于律己。由于推荐的果州刺史韦证因贪污被废黜,他就请求降低的考核等级;陆贽约他一起除掉裴延龄,他没有应允。

【第7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5分)

(2)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5分)

参考答案

【第4句】:B(下嫁)

【第5句】:A

【第6句】:D(“陆贽约他一起除掉裴延龄,他没有应允”误,而且这不是“严于律己”的表现。)

7(1)另外吐蕃侵犯边境,天下连年歉收,赵憬用平民身份上书,请求简化礼仪,从简行事,士人赞美他。(“盗” “荐” “褐衣” “ 杀”各1分,句意1分 )

(2)从前的使者大多携带私物,用来买马谋求利润收入,只有赵憬不这样。出使还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说:“赵憬可以担任这个职位。”(“私赍”“ 规”“ 然”“ 堪” 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赵憬志行高洁,不炫耀自己。宝应年间,朝廷正营造泰、建二陵,用度很大,另外吐蕃侵犯边境,天下连年歉收,赵憬用平民身份上书,请求简化礼仪从简行事,士人们赞美他。试任江夏尉,协助各节度使府,升任太子舍人。由于母丧免官,从墓地中长出一株灵芝。建中初年,升任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上表让赵憬担任自己的副使。李承去世,于是赵憬代替他。后来被召回京城,他闭门不与人交往。李泌推荐他,在殿中回答皇帝问话,对答明了清楚,通晓古今,德宗很高兴,授予给事中一职。

贞元年间,咸安公主下嫁回纥,皇帝下诏令关播为使臣,并命赵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做副使。从前使者多携带私物,用来买马谋求利润收入,只有赵憬不这样。出使还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说:“赵憬可以担任这个职位。”于是就任命他。年终时考核官员请示,请按至德旧例考核政绩优劣,赵憬说自己推荐果州刺史韦证,因为贪污废黜,请求降低自己的考核等级。校考使刘滋认为赵憬知道自己的过错,更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级。

窦参执掌政权,想要把赵憬贬为刺史,皇帝不答应。窦参被罢免后,赵憬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一同辅政。陆贽在裁决政事时很少谦让,又将赵憬改为门下侍郎,赵憬因此内心不平。自称不能胜任官职,多次称病。当时杜黄裳遭到宦官的诋毁,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诬陷排斥,形势很危险,赵憬救助他们,为其辩解,后来全部获免。当初,陆贽约好赵憬一起除掉裴延龄,等到奏对时,陆贽极力陈说裴延龄的邪恶,皇帝变了脸色,赵憬不帮他说话,于是罢免了陆贽,赵憬于是开始执掌政权。

赵憬精通治国之道,常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用贤才、节约开支、减轻赋税、宽缓刑罚,恳切地向天子陈说这些。又陈述前朝的得失、今朝的变化,进献《审官六议》。皇帝都同意了,并下诏褒奖。辅佐朝政五年,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呈上去世前留下的奏章草稿,皇帝悼念怜惜他。赠太子太傅,谧号为贞宪。

赵憬生性清廉节俭,位至宰相,而府第中的童仆还如同儒学先生之家的。得到俸禄,先修建家庙,而始终不置办家产。他镇守湖南时,令孤峘、崔儆都在辖区内担任刺史,不遵守法度,赵憬依法批评处置他们,他们都派遣门客到朝廷揭发赵憬的过失。等到他担任宰相,又将崔儆从大理卿提拔为尚书右丞,令孤峘正被贬任衢州别驾,赵憬又引荐他为吉州刺史,人们都认为赵憬为人贤能。

关于《新唐书张建封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显:显扬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 张:张狂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 何:怎样

D.欲亟去,不许 亟:赶紧

5.对文中加点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盗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拒,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5分)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5分)

参考答案:

【第4句】:C(通“呵”,同《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何”)

【第5句】:A(原文标点: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第6句】:C(农夫被拘,皇帝查明缘由后,罢免宦官,赏赐农夫十匹帛,而非张建封求情)

【第7句】:(1)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得分点:邀、佣、重荷、徒,句意1分)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绝没有可以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得分点:残逋、积负、敛、虽,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居在兖州。小时候喜爱文章,能言善辩,性格豪达崇尚气节,自以为能以功业扬名。李光弼镇守河南,盗贼在苏州、常州出没,残害抢掠乡助。代宗下诏命宦官马日新与李光弼部下一起去征讨。建封见过宦官,请求前去晓谕盗贼,可以不用交战。于是到盗贼驻地晓谕祸福,一天就使数千人投降。朝廷就将他们放归乡里,张建封也因此出名。当时马燧任三城镇遏使,向来了解张建封,上表朝廷举荐他任判官,升监察御史。马燧讨伐李灵耀,军中事务大都向他咨询。杨炎想让他担任要职,卢杞不喜欢他,出任岳州刺史。

李希烈打破梁崇义以后,专横跋扈不遵守臣下礼仪,寿州刺史崔昭与他互通消息,德宗召见宰相吩咐他选取替代崔昭的人,卢杞仓促之间来不仅挑选其他官吏,就禀告德宗任用张建封。李希烈多次打败官军,非常嚣张,于是越分即天子位。当时天下还有很多变乱,张建封于是修缮城壕,加紧练兵,四境归附悦服。李希烈派遣猛将强兵前来交战,张建封都使他们遭受挫败。叛贼平定,建封加官晋爵。

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会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又赶上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询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绝没有可以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张建封治理徐州十年,亲自处理政务,全军都治理得很好。善于容忍他人过失,即使最狡猾的人也绝不枉法宽免他(即在法内宽免)。他的言辞忠义激奋,因此部下都心悦诚服。他生性喜爱贤士,无论贤能与否游历他的门下他都同礼相待,因此来到他这里的人就如同到了家一样。许孟容、韩愈都是他从幕府中上奏给朝廷的人,有文章在当时流传。

《新唐书·韦丹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yù,卖)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第10句】:下列各项中虚词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B、吞二周而亡诸侯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然后以六合为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D、斯天下之民归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第11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2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第13句】: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参考答案:

【第10句】:A

【第11句】:C(济:救济;挽救)

【第12句】:D

【第13句】:(1)(“云”“响”“赢”“景”是关键)

(2)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为”;“草”“竹”名作状,“茨”“椽”名作动,“戛”要落实。)

(3)得分点“即” “具” “有司”,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因而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则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