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描写动静结合的句子合集90条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引言:《观沧海》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导学案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学习目标:
【第1句】: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第2句】: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第3句】: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预习交流】
【第1句】: 文学常识: 《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____,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第2句】: 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____和____。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____。
【第3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07年,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第4句】: 读准字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耸峙( )( ) 萧瑟( )( ) ....
【自主学习】
【第1句】: 诗歌朗读:范读,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第2句】: 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第1句】: 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
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 本诗中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实景也有虚景,找出虚写部分并说说这部分诗句作者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观沧海》一诗中诗人借助多个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第1句】:《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豪迈的感情表达志向,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是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抒情方式,结合下列诗句,体会着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
【第1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
【第2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______
【第3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__
【第4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_____
【第5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
【第2句】: 默写重点句:
【第1句】: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第2句】: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引言:《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导学案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第1句】: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诗中“澹澹”,“竦峙”,“星汉”等文言词;
【第2句】:有节奏、有感情的熟读朗诵诗歌;
【第3句】:整体感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
【第4句】: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关于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自主学习】
【第1句】: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了解曹操,积累他的有关文学常识。
【第2句】:填空:《观沧海》选自《 》是乐府诗《 》的第一章。作者是 ,字 ,是 时期的 家、 家和 。他的诗以 见称。
【第3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竦峙( ) 澹澹( ) 萧瑟( ) 哉( )
【第4句】:有节奏、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5句】:翻译诗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掌握以下这些词的.意思: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用简笔画大致勾勒出你所看到的景。
【合作探究】
【第1句】: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第2句】: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第3句】: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第4句】: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咏”什么“志”,用什么手法表达感情的?
【第5句】:这首诗歌有哪些“美点”呢?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谈感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学习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谈谈。
《观沧海》习题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1句】: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第2句】: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第3句】: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第4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第5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第6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古诗《所见》导学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第1句】:激趣导入。
【第1句】: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第2句】: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第3句】: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第2句】:初读课文。
【第1句】: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第2句】:请同学们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第3句】: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第3句】:精读课文。
【第1句】: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第2句】: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第3句】:学生练读全诗。
【第4句】: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5句】: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第6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第4句】:读诗想画面。
【第1句】: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第2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第3句】: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第5句】:写字指导。
【第1句】: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第2句】: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第3句】: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第6句】: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第7句】:课后作业。
【第1句】: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第2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