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中细节描写的句子50句
护钟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设计思想
【第1句】:本节课堂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以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部课程标准(指导纲要)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素质教育,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在任务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性学习与评价。
【第2句】:本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自学导航,明确目标:
【第1句】:字音字形【第2句】:作者的创作经历【第3句】:情节的概括与梳理【第4句】:品评人物【第5句】:环境描写【第6句】:品味语言【第7句】:个性化感悟(理解主旨)
自学导航是框架式预习,尽量放在课下,在老师框架式预习目标的导引下自主学习,为学生课堂上的第二次重新学习、深层次学习做好铺垫,这解决的是“米”的问题,解决所有的“巧妇们”都要有“米”可下的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有生命的课堂。
(2)自学指导,明确四个内容:
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时间、要求、方法,即明确任务,只有问题及任务两者都存在之时才能产生思维活动(本环节10分钟);
本环节细化式自学指导一定要放在课上,一定要在老师全程性的引导下,全员参与。坚持连问连答,每问必答,也就是坚持问题及任务,人人参与,师生互动,一切尽量在悄悄中进行,为下面的学生互教提供完善的最温馨的服务。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困难,我提倡老师们说这样的话:如果你有疑难,请举手,关于你的疑问我愿意小声的只告诉你一个人。
(3)切磋交流:
后教(协作学习)的环节,本环节注重“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理念(本环节10分钟);交流开始,前桌两人就及时转过身去,四人共一桌。是读、说任务,要轮流读、说,并进行评议;是检查任务,要逐个检查,该改正的改正,该报告的如实向老师报告。讨论时,不允许独自去看、去做,要用耳去听、用口去说。
(4)班内展示:
班内展示环节(当堂训练,个性化创新发言————后教的延伸),本环节是先学后教的进一步深化。在班内展示的个人,既是在展示自己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成果,也在不失时机的教诲别人,与此同时学生暴露的问题会在思想碰撞中和老师的点拨下得以纠正(本环节25分钟)。
【第3句】:本节课堂模式的辅助理念:人人做学生,个个当先生。
设置“小先生”。“小先生”由既善于学又善于教、既聪明又大方、既善于吸收又善于输出、任劳任怨而又朝气蓬勃个性张扬的学生队伍组成。小先生负责一个组四人两队儿的管理,以期“人人当学生,个个做先生”,即学生要积极的学,要善于请教,还要积极的教,诲人不倦,在教中提高自己。哲人有一句话: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每人还是各有一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你给我一种思想,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第4句】:本节课堂模式核心的呈现方式:自学指导与多题连问连答相结合;自学指导与无提问式赏析相结合。“自学指导”源于洋思,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源动力;“多题连问连答”源于张福教学法,在前者基础上冲解决任务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切磋交流的协作能力。“无提问式赏析”源于大师余映潮,第二课时以“说”为主的初次尝试:朗读说“理解”的话选读说“积累”的话寻读说“发现”的话研读说“创造”的话。
【第2句】:媒体设计思路
【第1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件的首页配以《红旗谱》剧照,并链接“百度”上的,非常符合小说情景的歌曲—————谢霆峰的《黄种人》,为了更符合文中人物精神,暂时将其更名为《轮到我上场》,苍凉中有浑厚,浑厚中有激昂。与此同时,自动播放幻灯片,字幕自动滚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结合小说情节、人物逐字出示下面文字,使学生及听课老师的情绪达到高潮。
我的自白(主人公的自白):
当你想到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位与帝争神的上古英雄刑天?有没有想到那位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有没有想到那位流淌着一身豪侠之气的荆轲?有没有想到替天行道的水浒英雄?有没有?
“黄种人来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黄种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样。越动荡越勇敢……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看我如何做好汉!”如果我能听到这首歌,我会为我当日“上场”的行为骄傲,虽然我单枪匹马,虽然我最终失败,但我用我的觉醒和敢于斗争,告示我的子孙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要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歌曲结束的时候,幻灯片静止,《护钟》的学习目标缓缓出示出来!
【第2句】:课件制作中巧妙精当的链接。第一课是要完成五个目标:
【第1句】:字音字形。
【第2句】:作者的创作经历。
【第3句】:情节的概括与梳理。
【第4句】:品评人物。
【第5句】:环境描写。链接设置在五个目标进行完之后,回顾目标的时候;进入班内展示,教师点拨评价之时;第二课时开始时,两个课时的衔接之时。
【第3句】: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
第一课时
【第1句】:课前五分钟,播放《轮到我上场》的歌曲以及作者的创作经历和以“我的自白”的方式对小说中心的揭示。歌曲与幻灯片均自动播放。
【第2句】:自学导航,出示自学目标。
字音字形、作者的`创作经历、情节的概括与梳理、品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品味语言、个性化感悟(理解主旨)
【第3句】:自学指导一你
(1)自学要求:请你集中注意力快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回视;边读边用序号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同时按要求完成多题连问的题目,10分钟后比一比说回答得更好。
自学时,不发问,充分用眼、用手、用脑;讨论时,不允许独自去看、去做,要用耳去听、用口去说;教师讲授、同学发言时,不议论,都认真听取思考。
(2)自学指导具体内容(多题连问,共10问):
在预习中掌握了哪些字词呢?希望你借这个机会展示给大家以求共享。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阅读小说首先要概括和梳理一下小说的情节,方法有三个: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写一个能揭示小说尖锐矛盾冲突的故事梗概?不多于150字,或用短语来概括各阶段的内容?你来试试这三种方法。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人物一般有主人公、陪衬人物、线索人物。小说主人公是谁?你想过虎子、严老祥在小说中各起什么作用吗?品评人物,分析性格特点,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着手。下面请你思考一下: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文中找出依据?或结合课文分析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各是怎样的人?也可以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又有多种,如:景物烘托、人物衬托。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句】:学生就上述问题自学后交流。要求有声有色。
【第5句】:学生就上述多题连问内容,多题连答。师生共同点拨、纠正学生发言中的失误。
【第6句】: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并肯定学生在交流与展示环节中的创新精神。
第二课时
【第1句】:回顾自学目标,引出自学目标: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个性化感悟(理解主旨)
【第2句】:自学指导二
(1)自学要求:请你采用不同读法来读课文。
(2)自学指导具体内容
角色朗读文中主要人物对话,深层次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列举人物的表现)或使用“……可见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对人物形象“理解”的话。
读你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能简要分析更好!
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借用“作家的声音”或“主人公的告白”来说说你怎样认识《护钟》一文中朱老巩这个人?说说“创造”的话,借此理解主旨。(借用“作家的声音”或“主人公的告白”来揭示文章的主旨)
【第3句】:学生交流,以说为主,深化上节课学习内容。班内展示,使学生的“后教”与老师的点拨精确而到位。本环节教师示例要精确精彩。
【第4句】:精彩示例一:
以“社戏”为例
我被后人称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月球上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这些都不是我所向往的,我所向往的是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所以我才会写《社戏》给大家,以表我的“乐土乐事”。
【第5句】:以《护钟》为例,主人公的自白:
我是一个农夫,我喜欢在柴烟燃起的黄昏召唤儿女归来;我喜欢背着犁,耕种土地,收获谷子和棉花;我喜欢碗里的清汤、父亲的驼背和庙宇的青苔……
后来我成了一条打太行山流下来的河,用我与生俱来的不羁,自峡谷腾空飞蹿,于平原满地奔驰。我咆哮,怒吼,响遏层云。我手持铡片光着膀子与狗东西们斗……
但我缺乏经验,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气愤吐血而亡。我的死却给后来者以启示:出于义愤的自发反抗,只能是一部悲剧,农民的革命斗争必须有先进政党的领导。
【第6句】:精彩示例三:
朱老巩的自白
当你想到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位与帝争神的上古英雄刑天?有没有想到那位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有没有想到那位流淌着一身豪侠之气的荆轲?有没有想到替天行道的水浒英雄?有没有?
“黄种人来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黄种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样。越动荡越勇敢,今日终于轮到我上场。”如果我能听到这首歌,我会为我当日“上场”的行为骄傲,虽然我单枪匹马,虽然我最终失败,但我用我的觉醒和敢于斗争,告示我的子孙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要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告终。
【第7句】:回顾两节课的目标。
《编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编钟》教学设计1
【第1句】:教学目标:
【第1句】: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2认识“椭、卸”;读记“悠扬动听、赞叹不已、泪水涟涟”等词语。
【第3句】:引导学生设计节目单,提高从读到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
【第2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曾侯乙编钟的特点。
【第3句】:教学难点: 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第4句】: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编钟及曾侯乙编钟的图画和文字材料。
【第5句】: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第1句】:板书:钟。谈话:说到钟,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再板书:编。齐读课题,你可知道它是怎样的?用来干什么?
【第2句】: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编钟》一课,看看课文中能解答你们心中的哪些疑问。
(二)自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的条理。
【第1句】:自主认读生字词,并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2句】:检查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第3句】:思考问题并交流、汇报。
(课文围绕编钟写了:编钟的历史由来;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第4句】:理清课文条理。
(三)自读自悟,读中理解
【第1句】: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质疑:文中的五句话讲述什么意思?
(编钟是一种重要乐器①②句;钟铸造的质料③句;钟地得名与功用④⑤句。)
(3)联系下文:此文段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第2句】:阅读第【第2句】:【第3句】: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看看编钟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2)出示句子品读:这套编钟以恢弘的气势、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以及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震惊了世界!
(3)共同概括编钟的重要价值:①气势恢弘。②铸造工艺精湛。③音乐效果非凡。④乐律铭文内容丰富。
(4)交流:曾侯乙编钟的这四大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气势恢弘:“全套编钟工十五件,……宏伟壮观。”
铸造工艺精湛:“曾侯乙编钟每件呈椭圆形,……钟架上夜刻有花纹。”“钟架由二百四十五个构件组成……让人赞叹不已。”
音乐效果非凡:“它的音域宽广……并且互不干扰。”
乐律铭文内容丰富:“周身镌刻有精美的温室和文字。”
(5)结合插图,加深认识,了解曾侯乙编钟的特点。
(6)齐读第3-4自然段,巩固认识。
【第3句】:讨论: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是怎么样的呢?
(1)引导学生读第5-6自然段从中体会。
“1978年8月1日,……听众们沉浸在古雅的乐声中,泪水涟涟,掌声热烈。”
“1997年7月1日,……以“文明古国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今天中国的辉煌。”
(2)概括:不仅可以演奏动听的古代乐曲,而且能演奏中外现代音乐。
(四)拓展延伸。
【第1句】: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祖国妈妈或曾侯乙编钟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把它写下来,不仅写到纸上,还要写在你的心坎上。
【第2句】: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五)布置作业。
【第1句】:向父母介绍曾侯乙编钟。
【第2句】:参考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的时间和宣传词。
附:板书设计
编钟
重要价值 (中华瑰宝)
主要特点 (智慧技艺)
演奏效果 (令人震撼)
《编钟》教学设计2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故宫》、《青花》、《陆羽和茶经》、《敦煌壁画》之后,对中华文明已有一个点的认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一样,展现给学生一个点的认识。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下,学生学习本文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第1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句】: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第2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第2句】:过程与方法
【第1句】: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曾侯乙编钟的历史由来、基本情况和重要价值。
【第2句】:小组交流,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的迁移。
【第3句】:知识与技能
【第1句】: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概括出曾侯乙编钟的特点,理解它的重要价值。
【第2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第1句】: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第2句】:抓住编钟的特点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 PPT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第1句】: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过许多辉煌,比如我们20课学过的“故宫”,21课学过的“青花”,22课学过的“茶艺”,23课学过的“敦煌壁画”,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它就是24课《编钟》。板书课题。[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个短片,让我们把时间翻回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晚会上[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势的恢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播放视频。
师:在这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乐器已经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编钟。(课件展示编钟图片)
教学活动2 畅谈预习成果,启发求知。
、关于编钟,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编钟不是很熟悉,课前搜集一些资料还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查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还想知道什么课文以外的知识吗?
、学生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交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了解了一些关于编钟的初步知识,但有些凌乱,不够系统,下面我们通过读课文,认真梳理下课文思路,争取对课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活动3 多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放手让学生去读,相信他们能够读懂。]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在小组朗读之后,每组选择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挥以生带生的优势,给学生一个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自己读的过程中的想法、体会。[课程的设计强调读有所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写出自己有读的过程中的感悟。]
、同桌互读,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出示学习提纲,再次阅读:①编钟的历史由来②简介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主要特点以及演奏效果。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通过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历史由来
简介曾侯乙编钟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去找,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答案。]
、展示学习成果。板书:
编钟的历史由来。
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教学活动4 当当解说员。
现在我们站在编钟前(课件展示编钟图片),向我们的外国朋友介绍面前的这个东西,请同学们来试试。
【第5句】:除了介绍本文的编钟,你还有兴趣介绍其它的什么事物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教学活动5 课外延伸:读一读《编钟赋》。
读了这篇《编钟赋》,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自由表达。]
课外作业布置。
《编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第2句】: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第3句】: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第4句】: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第1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第2句】: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第1句】: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第2句】: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第3句】: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第4句】: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第3句】: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4句】: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第5句】: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第5句】: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附: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太阳钟》教学设计
【第1句】: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第2句】: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第2句】: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第3句】: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第4句】: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
A、 初步认识太阳钟
【第1句】: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第2句】: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3句】:学生回答
【第4句】:教师小结
B、探究日晷原理
【第1句】: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第2句】: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第3句】: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C、认识手掌日晷
【第1句】: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第2句】:学生回答
【第3句】: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第4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第5句】: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第6句】: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7句】:学生回答。
【第8句】: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第1句】: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第2句】: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第3句】:小组请代表汇报
【第4句】: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第5句】:学生汇报
【第6句】:教师小结。
【第4句】:归纳知识
【第1句】: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第2句】: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第3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句】:学生汇报
【第5句】:教师小结
【第5句】: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