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描写触觉的句子五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绝句中描写触觉的句子五篇

石柔古诗《绝句》阅读答案及赏析

石柔古诗《绝句》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翻译】

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赏析】“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注】

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 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第3句】: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

【第4句】: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第3句】: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意思相近即可)(4分)

【第4句】: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6分).

绝句的古诗赏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古诗赏析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绝句》阅读答案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 表面具毛,状同柳絮。                                             【第1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答:

【第2句】: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第1句】: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2分)

【第2句】: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2分)

绝句阅读及答案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