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莫多描写外貌的句子聚集90句
卡西莫多人物分析作文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一位外表无比丑陋,内心却又十分善良的敲钟人。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压迫、受蒙蔽的下层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容不得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
卡西莫多长相的丑陋和美好心灵同外貌英俊、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形成很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衬托出外表畸形,在众人看来是“魔鬼”的卡西莫多并不是同他的外貌一样坏,更好地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人的美丑关键在于有没有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
《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第五章中,对卡西莫多是这个描述的:“一个大脑袋上棕红色的头发耷拉着。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大驼背,……这就是丑人们给予自己的王!”这样的.描写已经把卡西莫多描写得一点人样也没有了,但就是这个一个完全变形的人,我们在以后的故事中渐渐发现他的美,而那些“正常人”:弗罗洛、弗比斯我们也发掘出他们的丑恶,这样,留在人们心中“丑恶的卡西莫多”变成了弗罗洛、弗比斯等人,而卡西莫多也拥有同爱斯梅拉达一样美丽的心。也许这就是所谓作家说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这个可以看清世间丑恶、拥有美好内心,对爱情决无二心的卡西莫多,便成为“不要以貌取人”的最好例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作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人物更是性格鲜明,我最喜欢的就是——曹操。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书中的曹操爱才惜才、奸诈多疑、妒才。曹操不杀张辽、留关羽,善待徐庶等做法都显示出了他爱才惜才的性格特点。曹操杀杨修、弥衡等做法都显示了他对才能卓越的人的不能容。“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概括的写出了曹操奸诈、多疑、妒才的性格特点。不仅这样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观沧海》《短歌行》都显示了曹操的才华横溢,这只是但看曹操一个人,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就一定还知道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他的领导下魏国成了一大强国。
除了曹操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里都展示了他的智慧,鲁迅对他评价就是“多才儿近妖”诸葛亮一生忠心为蜀,“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诠释。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拥刘反曹”是《三国演义》的主旨思想,作者显然是一如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融合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魅力,那么,还在等什么呢?快打看这门书看看吧!
三国人物分析之曹操作文
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能力,也有野心。先不说他在三国怎样,他在历史上就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我觉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写历史,在塑造人物方面,感情色彩过于强烈,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就被写成了一个反面人物。
第一回就写了“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可见他不简单。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机灵鬼、能骗过大人。耍小聪明是不够的,得有能力。又说他在打击黄巾起义时得功,由此他在当地又树立了威信。可见他敢作为、有能力。
但他又是“治世之能臣”,此话怎讲?当董卓贪婪无道、鱼肉百姓时,曹操没有像别人退缩,而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付董卓。他用人从不看门第、也不计前嫌,选能臣、任能将,唯才是举。
曹操并非正直之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第四回写,之前他刺杀董卓失败,当县令陈宫抓住他时,见他是一位忠义之士、有鸿鹄之志,便收拾家当、弃官跟随曹操遣逃。半路遇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打算借宿下来。吕伯奢出去给他俩买酒,曹操听他们家里人正商议把什么东西怎么杀,曹操便把他们家杀的一个不留。由此可见曹操多疑的性格。逃跑时遇到出去买酒的伯奢,他说别急着走,家里人正杀猪下酒呢。于是,曹操把伯奢也给杀了。这误杀好几个人,也无悔改之意,还说出“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话来,陈宫也离他而去。由此可见曹操的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可是我觉得相比刘备、神一般的诸葛亮,曹操的性格复杂显得更加真实。
《信陵君窃符救赵》人物分析及作文指导教案
教学过程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对信陵君的评价,除了褒扬还有贬论;然后看看今人对信陵君人物形象的分析,大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运用这种创新思维分析评论古今人事,并连缀成文。
【第1句】: 如何认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事件?
唐赵蕤 《长短经》(《反经》):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忘身殉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故毛公数无忌曰:“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凡此之类,皆华伪者。]
【译文】
节义这种品操的提出,本意是要建立一个德行的标准,结果成了某些人哗众取宠、背弃大节的借名走向了节义的反面。[牺牲性命以殉国难,面对国之存亡与生死抉择而志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大义。假如象赵国宰相虞卿那样,宰相不做,偷偷逃离赵王,来帮贫贱时的朋友魏齐逃难;或者象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那样,偷了国家的兵符,假借国王的命令出动三军,帮助赵国的平原君打退了敌人,为平原君救了急,然而他们却都背弃了国家利益。朋友之间的情义是成全了,但是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大节却废弃了,所以赵国隐士毛公责备魏元忌说:“这样做,对赵国虽然有功,对魏国却有害无益。”
举凡这一类事情,都不过是为了私人情义给自己贴金罢了。]
2.“窃符救赵”虚夸了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成就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但从《史记》的描写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深谙厚黑学的伪君子。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主要表现在他招纳了三千食客,但须知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战国时代,一个贵族不被他人取而代之的出路就是比别人更强大。信陵君是聪明人中的佼佼者,他具有超于常人的忧患意识,人才难得。对待人才“谦而礼交之”才是上上之策,于是人才尽归其帐下,所以才有“(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的局面出现。所以,所谓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斯世有斯人”,随行就市罢了。
《史记》选取了他与侯生的相遇相交作为礼贤下士的注解。与“士”阶层打了多年交道,信陵君深知自诩清高的人往往胸怀大才,所以越是被侯生贽礼相拒,他越要作秀大摆宴席,亲自驾车去请。信陵君带着车马,空着上位迎接,侯生直接就坐于上位,毫不谦让。《史记》记载此刻信陵君“执辔愈恭”,这说明信陵君已经察觉到侯生在观察他,作为一个工于心计的政客,他已经明白侯生的用意,于是侯生越观察他,他就越表现得谦卑。接着侯生提出要信陵君载他去见朋友朱亥,见到之后,他故意拖延时间,“微察”信陵君,此时信陵君“颜色愈和”。恰“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为了保证在广大市民心中的光辉形象屹立不倒,信陵君更是要把戏给演下去。侯生见信陵君神情态度始终没有动怒或不悦,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于是欣然赴宴,殊不知信陵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信陵君赖以成名的“窃符救赵”事件也是玄机重重。得不到魏王的帮助后,信陵君声言要赶赴前线“与赵俱死”,经过侯生所守的`城门时,“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既然知道邯郸旦暮且下,此去九死一生,一定大义凛然才对,哪有时间将全部情况告诉一个人微言轻的侯生呢?这说明信陵君知道侯生必有以策万全的良谋妙计,于是以此做最后一搏,果然引出侯生说出窃符的奇策,让信陵君如愿以偿地“北救赵而西却秦”。当侯生提出杀晋鄙时,信陵君“泣”,因为他知道晋鄙是“嚄唶宿将”,正好做自己救赵的左膀右臂,杀之可惜,于是以哭的方式暗示侯生是否还有更好的计策,但侯生却以为他是贪生怕死。而当七十高龄的侯生提出自己要“北乡自刭”时,一向以“仁”标榜的他居然无一言挽留,而是“遂行”。因为他清楚,到时魏王怪罪下来,自己只要说是侯生一手策划、唆使的,便可逍遥法外。前者的“妇人”之“泣”和如今的毅然“遂行”两者相较,这就不难理解他是一个伪君子、真小人了。
信,诚信,引申为道德;陵,坟墓。信陵即道德的坟墓,信陵君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封号也许就是他本性的最好概括。《史记》没有错,历史更没有错,只不过我们都读错了。
【《百家讲坛》(红版)2009年第六期】
【第3句】:作文:
【第1句】:写一篇记叙文。对历史人物用新的构思,写一两个细节,表现一个人物的精神境界。
2写一篇议论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者现实中的人物。做到有观点,有材料论据;观点要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