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描写文天祥神态的句子60条
《文天祥》课文
引导语:《文天祥》课文通过描写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件,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讴歌了他炙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下文就是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课文原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kuàizhì)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这正是他那炽(chì)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qū)腐朽的时代。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1271年,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在江西赣(gàn)州做地方官的文天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为军饷(xiǎng),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之中。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悲观地认为元军来势凶猛,文大祥带的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这不是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吗?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果然,许多军民闻风而起,有的来投奔文天祥,有的则在各地起兵,互为声援,抗击元军的力量—时声势大增。
然而,勤王军尽管士气旺盛,却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与骁(xiāo)勇善战的元军相比,战斗力相差甚远;再加上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抗元斗争头败了。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fú)。被俘时,他服下冰片,想以死报国,然而却未如愿。投降元军的张弘范前来劝降,文天样严词拒绝道:“只求一死,别无他言!”张弘范又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他却以《过零丁洋》一诗作为答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诗中铿锵(kēngqiāng)有力的诗句,体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气魄,也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首诗是决心书,又是宣战书,它告诉人们: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
1279年12月,南宋灭亡了。张弘范洋洋得意,在庆贺宴上劝文天祥:“国家已经亡了,忠孝之事你已经尽到了。只要你像对宋朝那样对待大元,大元的宰相照样由你当。”又说:“宋朝已经亡了,你再慷慨殉(xùn)国,有谁来给你写书立传呢?”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样无比蔑视,他坚定地问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张弘范劝降的阴谋破灭了,只好把文天祥押(yā)送到元朝的首都——大都。
元朝统治者想利用文天样的影响来笼络人心,借以缓和各地人民抗元斗争的形势。他们费尽心机找来说【shuì】客,以高官厚禄(lù)为诱饵(ěr)继续劝降。但在文天样的凛然正气面前,他们都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统治者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满身的刑(xíng)具,关押在一间阴冷的囚(qiú)室中,企图使他屈服。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yē)?”三年牢狱生活的折磨,始终没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软硬不吃,又听说不少地方有营救文天祥的举动,恐日久生变,决定要杀他。1283年1月8日,元朝皇帝试图作最后的努力,亲自劝降,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
文天祥离开我们已经七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
文天祥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平概况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罢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后入清流境过国母崠作《吊惠利夫人》诗: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语文课文《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kuàizhì)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这正是他那炽(chì)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qū)腐朽的时代。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1271年,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在江西赣(gàn)州做地方官的文天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为军饷(xiǎng),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之中。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悲观地认为元军来势凶猛,文大祥带的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这不是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吗?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果然,许多军民闻风而起,有的来投奔文天祥,有的则在各地起兵,互为声援,抗击元军的力量—时声势大增。
然而,勤王军尽管士气旺盛,却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与骁(xiāo)勇善战的元军相比,战斗力相差甚远;再加上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抗元斗争头败了。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fú)。被俘时,他服下冰片,想以死报国,然而却未如愿。投降元军的张弘范前来劝降,文天样严词拒绝道:“只求一死,别无他言!”张弘范又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他却以《过零丁洋》一诗作为答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诗中铿锵(kēngqiāng)有力的诗句,体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气魄,也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首诗是决心书,又是宣战书,它告诉人们: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
1279年12月,南宋灭亡了。张弘范洋洋得意,在庆贺宴上劝文天祥:“国家已经亡了,忠孝之事你已经尽到了。只要你像对宋朝那样对待大元,大元的宰相照样由你当。”又说:“宋朝已经亡了,你再慷慨殉(xùn)国,有谁来给你写书立传呢?”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样无比蔑视,他坚定地问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张弘范劝降的阴谋破灭了,只好把文天祥押(yā)送到元朝的首都——大都。
元朝统治者想利用文天样的影响来笼络人心,借以缓和各地人民抗元斗争的.形势。他们费尽心机找来说[shuì]客,以高官厚禄(lù)为诱饵(ěr)继续劝降。但在文天样的凛然正气面前,他们都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统治者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满身的刑(xíng)具,关押在一间阴冷的囚(qiú)室中,企图使他屈服。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yē)?”三年牢狱生活的折磨,始终没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软硬不吃,又听说不少地方有营救文天祥的举动,恐日久生变,决定要杀他。1283年1月8日,元朝皇帝试图作最后的努力,亲自劝降,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
文天祥离开我们已经七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
语文课文《文天祥》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目标:
【第1句】: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第2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3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出示文天祥图)
【第2句】:新课:
【第1句】: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第2句】: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第3句】: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第3句】: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第4句】: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第5句】: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第3句】: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文天祥祠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明王朝建立,年号洪武。元璋四子棣于三年被封为燕王,还未就藩北平。北元势力尚存且蠢蠢欲南。九年(1376年),明王朝在北平始建文丞相祠,此既表明了新明灭北元胡虏的决心,也是纪念90多年前为抗元捐躯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这一年也是文天祥任右丞相百年之时。永乐六年(1408年)明王朝将文丞相祠列入祭祀典册。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弱冠中榜进士。“辛苦遭逢起一经”,一生辛苦,遭遇艰难,文天祥终凭熟通一经入仕始创。
当元军逼近临安(今杭州)时,文天祥职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府。南宋王朝号召天下勤王,文天祥率义兵万众至临安。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出任右丞相,奉命到元营谈判被扣,元将伯颜劝降不行,挟文天祥一等北去。行至镇江,文天祥与杜游等十二人伺机逃脱。几经廻转,辗转至福建继续领兵抗元,感慨而作《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艰苦作战,战势渐逆,夫人又被执。遂转战至广东潮阳,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元将逼其降不从,文天祥手抄旧诗《过伶仃洋》复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后被押解到大都兵马司地牢所禁。此间天祥作《正气歌》。忽必烈大汗亲劝降不从,文天祥被困囚四年,于1283年在大都柴市被杀,年仅47岁。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不雪靖康耻、不图复中原,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直把杭州作汴州,君死实微不足惜。文天祥乃忠君国一体的.正统,一生辛苦艰难,难为太平官。山河破碎,国裂家分,个人的命运也一定像水塘浮萍任风雨摇曳,国家的存亡与个人命运息息相结。文天祥第一次被扣,脱逃后不为苟且偷生,而是重振旗鼓,用磁针指南喻己驱胡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人生自古,谁能不死?只要重于泰山,用拳拳之心映照史册,虽死无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诗句读诵起来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溢,在留有的《文山诗集》中也处处凸显,为千古传诵。
坐落在府学胡同的文天祥祠,即是囚禁文天祥长达四年之久的元代大都兵马司地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