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关于描写北京的句子汇集50条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老舍关于描写北京的句子汇集50条

老舍的北京情结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 42 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在北京长大成人

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后面的一个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狭小的胡同。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两顿饭,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风的破屋子里。他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回忆说:“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然后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自幼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使老舍能够更多地接触下层人民,体察生活的艰辛。

老舍1岁半时,在正红旗当皇宫护军的父亲,因抵御八国联军进攻,在镇守北京正阳门的巷战中负伤阵亡。最后,侵略者攻进了城,在挨家挨户烧杀抢掠时,闯入了老舍的家。只因当时熟睡中的老舍恰巧被这些洋鬼子掀翻的一只大木箱子扣在下面,才侥幸躲过了一难。

此后,老舍的母亲每月仅得到清政府发放的饷银一两五钱,比父亲在世时的薪俸少了一半,且发得越来越不准时。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老舍的母亲不得不拼命地洗衣、缝补,把大批的衣裳揽回来做。

母亲坚强、豪爽、勤劳、诚实、待人热忱的品格,以及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的习性,给老舍以深刻的感染和影响,后来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怀感谢之情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905 年,老舍在正觉寺开始了他近 3 年的私塾生活,后转入西直门大街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小学毕业后,亲友们一致认为他应该去学手艺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老舍却毅然坚持要继续升学,于 1913 年 1月 23 日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上了一切费用全免的北京师范学校。

5年后,年仅 19 岁的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校长。由于工作出色,他于 1920年9月30日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兼教育部京师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

这期间爆发的“五四”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老舍,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在当时勃然兴起、势不可挡的白话文运动的冲击下,已有一定文言体散文和旧体诗词底子的他,开始着了魔似的偷偷用白话文练着写小说。不过,这些习作绝大部分没有发表过,他也没想去投稿。

1921年春夏之际,老舍从西山养病回来,搬到由自己兼管的京师儿童图书馆去住。当时,他志在学习英文,便参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夜校,他与宝广林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许地山等结为好友,并通过宝广林结识了“伦敦会”派往燕京大学任教的牧师埃文斯。

客居英国写北京

通过已返回英国任教授的埃文斯推荐,老舍受聘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聘期5年。他于1924 年9月14日乘船来到伦敦,起初与来此留学的许地山合租一套房子,整日沉溺于小说创作的许地山对老舍产生了影响。此后,老舍又搬了几次家,多是廉价的学生公寓。

像许多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一样,来伦敦还不足半年,老舍便寂寞难耐,开始想家、想母亲、想朋友、想北京、想故国。正是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激起他最原始的创作冲动。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幼时所熟悉的地方景物,一木一石,当追忆起来,都足以引起热烈的情感,好多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作品里,也许是对于一人或一事的回忆,可是地方景况的追念至少也得算写作动机之一。”

1925 年,他回忆着自己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一幕幕经历,开始在东方学院图书馆里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断断续续一年后才完稿。有关当时的写作情景,他后来回忆说:“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些,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

适逢国内《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正在伦敦,老舍就把《老张的哲学》原稿拿给他看,得到的评价是“很好”。不久,这部小说在《小说月报》1926年 7 月号上,以本名“舒庆春”开始连载,第二期即改署笔名“老舍”,半年后才登完。次年,这部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其文风幽默,“京味”十足,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状况写作真实、揭露有力,故而轰动一时,销路很好。

此后,老舍继续沿着这条创作路子,又写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赵子曰》和第三部长篇小说《二马》。当《二马》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老舍已离开伦敦,在欧洲大陆游历了3 个月后,于1930年春返回祖国。

成熟的“京味”作家

1930年至1937年11月,老舍在济南和青岛工作、生活期间,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丰收期。其中,《骆驼祥子》的问世,奠定了老舍作为一个成熟的“京味”作家的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骆驼祥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老舍与山东大学一位朋友的闲聊,这位朋友在闲谈中,说起他在北平时曾接触过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朋友说这个车夫曾买了一辆人力车,后又被迫卖掉,如是者三买三卖,到头来依旧一穷二白。老舍听后脱口说道:“这可以写一篇小说。”继之,这位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谁料因祸得福,他乘着军队仓促转移之际,顺手偷偷地牵回 3 匹骆驼。老舍说道:“自此,从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盘算,怎样把那一点简单的故事扩大,成为一篇 10 多万字的小说。”

老舍开始进行资料积累工作,首先去信向生长于北平西山一带的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惯,因为西山脚下有许多养驼人家。很快就得到了回信及有关的简单介绍。由于对骆驼没有真切的认识和感受,老舍感觉到,要写这部小说,就必须以车夫为主,而以骆驼作点缀和陪衬。于是他决定,把骆驼与人力车夫祥子结合在一块儿写,而骆驼只起到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老舍又分别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表哥、同学以及有关的专家,打听关于骆驼、洋车、车厂以及人力车夫的琐事,打听有关的口语字、词。他甚至还利用回北平给祖母操办 80大寿之机,采访熟悉上述情况的下层百姓。

在此基础上,老舍一鼓作气开始写《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从 1937 年 1 月起,始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一期两段,年内刊完,后来被陆续翻译成26 种文字、以 38 种不同的译本流传海内外。在这部优秀的小说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祥子在北平的 7 次行动路线的具体描写,使人们对书中的古都北京的认识更加立体。

一代“人民艺术家”

1949 年 7 月,客居美国纽约的老舍,收到一封来自解放了的北平的信,信末附有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30 多位知己好友的联合签名。信中说:“第一次文代会即将在北平举行,老朋友们已经全部聚在北平了,惟差兄一人,回来吧,老朋友!祖国的文艺繁荣等着我们的笔,包括你的笔……”

这封信就像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巨大召唤,让老舍归心似箭。他刚做完手术不久,就急匆匆地辗转回国,于当年 12 月 11 日抵达北京,很快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此后,老舍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除了继续写些小说、散文之外,他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大众曲艺事业和话剧创作中。

转眼到了 1957 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舍开始创作《茶馆》。他从清朝光绪时期写起,写了北京的一个大茶馆,通过到该茶馆中来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反映整个社会。

这年7月,《茶馆》剧本在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创刊号上发表。1958 年,它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话剧舞台,每次演出都是观者如潮,盛况空前。

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一共在国内外上演了 400 多场,它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而且还曾于20 世纪 80 年代漂洋过海,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和日本等国上演,颇受欢迎。作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茶馆》已然成为新中国话剧史上极富艺术魅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具有浓郁的北京情结,可以说,没有在北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就没有老舍那些优秀的作品。是北京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给了老舍创作的源泉。

浅析老舍的北京情结

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 42 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

在北京长大成人

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后面的一个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狭小的胡同。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两顿饭,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风的破屋子里。他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回忆说:“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然后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自幼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使老舍能够更多地接触下层人民,体察生活的艰辛。

老舍1岁半时,在正红旗当皇宫护军的父亲,因抵御八国联军进攻,在镇守北京正阳门的巷战中负伤阵亡。最后,侵略者攻进了城,在挨家挨户烧杀抢掠时,闯入了老舍的家。只因当时熟睡中的老舍恰巧被这些洋鬼子掀翻的一只大木箱子扣在下面,才侥幸躲过了一难。

此后,老舍的母亲每月仅得到清政府发放的饷银一两五钱,比父亲在世时的薪俸少了一半,且发得越来越不准时。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老舍的母亲不得不拼命地洗衣、缝补,把大批的衣裳揽回来做。

母亲坚强、豪爽、勤劳、诚实、待人热忱的品格,以及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的习性,给老舍以深刻的感染和影响,后来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怀感谢之情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905 年,老舍在正觉寺开始了他近 3 年的私塾生活,后转入西直门大街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小学毕业后,亲友们一致认为他应该去学手艺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老舍却毅然坚持要继续升学,于 1913 年 1月 23 日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上了一切费用全免的北京师范学校。

5年后,年仅 19 岁的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校长。由于工作出色,他于 1920年9月30日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兼教育部京师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

这期间爆发的“五四”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老舍,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在当时勃然兴起、势不可挡的白话文运动的冲击下,已有一定文言体散文和旧体诗词底子的他,开始着了魔似的偷偷用白话文练着写小说。不过,这些习作绝大部分没有发表过,他也没想去投稿。

1921年春夏之际,老舍从西山养病回来,搬到由自己兼管的京师儿童图书馆去住。当时,他志在学习英文,便参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举办的英文夜校。在夜校,他与宝广林和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许地山等结为好友,并通过宝广林结识了“伦敦会”派往燕京大学任教的牧师埃文斯。

客居英国写北京

通过已返回英国任教授的埃文斯推荐,老舍受聘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聘期5年。他于1924 年9月14日乘船来到伦敦,起初与来此留学的许地山合租一套房子,整日沉溺于小说创作的许地山对老舍产生了影响。此后,老舍又搬了几次家,多是廉价的学生公寓。

像许多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一样,来伦敦还不足半年,老舍便寂寞难耐,开始想家、想母亲、想朋友、想北京、想故国。正是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激起他最原始的创作冲动。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幼时所熟悉的地方景物,一木一石,当追忆起来,都足以引起热烈的情感,好多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作品里,也许是对于一人或一事的回忆,可是地方景况的追念至少也得算写作动机之一。”

1925 年,他回忆着自己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一幕幕经历,开始在东方学院图书馆里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断断续续一年后才完稿。有关当时的写作情景,他后来回忆说:“浮在记忆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与事都随手取来,没等把它们安置好,又去另拉一些,人挤着人,事挨着事,全喘不过气来。”

适逢国内《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正在伦敦,老舍就把《老张的哲学》原稿拿给他看,得到的评价是“很好”。不久,这部小说在《小说月报》1926年 7 月号上,以本名“舒庆春”开始连载,第二期即改署笔名“老舍”,半年后才登完。次年,这部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其文风幽默,“京味”十足,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状况写作真实、揭露有力,故而轰动一时,销路很好。

此后,老舍继续沿着这条创作路子,又写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赵子曰》和第三部长篇小说《二马》。当《二马》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老舍已离开伦敦,在欧洲大陆游历了3 个月后,于1930年春返回祖国。

成熟的“京味”作家

1930年至1937年11月,老舍在济南和青岛工作、生活期间,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丰收期。其中,《骆驼祥子》的问世,奠定了老舍作为一个成熟的“京味”作家的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骆驼祥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老舍与山东大学一位朋友的闲聊,这位朋友在闲谈中,说起他在北平时曾接触过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朋友说这个车夫曾买了一辆人力车,后又被迫卖掉,如是者三买三卖,到头来依旧一穷二白。老舍听后脱口说道:“这可以写一篇小说。”继之,这位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谁料因祸得福,他乘着军队仓促转移之际,顺手偷偷地牵回 3 匹骆驼。老舍说道:“自此,从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盘算,怎样把那一点简单的故事扩大,成为一篇 10 多万字的小说。”

老舍开始进行资料积累工作,首先去信向生长于北平西山一带的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惯,因为西山脚下有许多养驼人家。很快就得到了回信及有关的简单介绍。由于对骆驼没有真切的认识和感受,老舍感觉到,要写这部小说,就必须以车夫为主,而以骆驼作点缀和陪衬。于是他决定,把骆驼与人力车夫祥子结合在一块儿写,而骆驼只起到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老舍又分别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表哥、同学以及有关的专家,打听关于骆驼、洋车、车厂以及人力车夫的琐事,打听有关的口语字、词。他甚至还利用回北平给祖母操办 80大寿之机,采访熟悉上述情况的下层百姓。

在此基础上,老舍一鼓作气开始写《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从 1937 年 1 月起,始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一期两段,年内刊完,后来被陆续翻译成26 种文字、以 38 种不同的译本流传海内外。在这部优秀的小说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祥子在北平的 7 次行动路线的具体描写,使人们对书中的古都北京的认识更加立体。

一代“人民艺术家”

1949 年 7 月,客居美国纽约的老舍,收到一封来自解放了的北平的信,信末附有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30 多位知己好友的联合签名。信中说:“第一次文代会即将在北平举行,老朋友们已经全部聚在北平了,惟差兄一人,回来吧,老朋友!祖国的文艺繁荣等着我们的笔,包括你的笔……”

这封信就像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巨大召唤,让老舍归心似箭。他刚做完手术不久,就急匆匆地辗转回国,于当年 12 月 11 日抵达北京,很快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此后,老舍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除了继续写些小说、散文之外,他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大众曲艺事业和话剧创作中。

转眼到了 1957 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舍开始创作《茶馆》。他从清朝光绪时期写起,写了北京的一个大茶馆,通过到该茶馆中来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反映整个社会。

这年7月,《茶馆》剧本在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创刊号上发表。1958 年,它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话剧舞台,每次演出都是观者如潮,盛况空前。

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一共在国内外上演了 400 多场,它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而且还曾于20 世纪 80 年代漂洋过海,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和日本等国上演,颇受欢迎。作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茶馆》已然成为新中国话剧史上极富艺术魅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具有浓郁的北京情结,可以说,没有在北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就没有老舍那些优秀的作品。是北京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给了老舍创作的源泉。

李商隐《无题》诗的女性情结

导语:在唐代,把男女恋情写得情深意远、蕴藉含蓄的首推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之绝唱,就源于他对女性的尊重和推崇。在他心目中,男女情爱是一种纯洁无瑕、不杂有任何尘滓的真情,所以他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美、一种美仑美奂的生活来描绘,这也就成了他一生执着的审美追求,也是他在晚唐诗歌领域的开拓和创新。

李商隐生在晚唐,童年极其不幸。十岁丧父,与母亲扶丧北归老家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回到了家乡,却情同逃荒落难一样,孤儿寡母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压抑下,造成了作者幼小心灵内向型的多愁善感的性格。诗人从童年就生活在母亲温柔细腻的呵护之下,对父亲的认识逐渐淡漠了。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固然,父亲代表不了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那就是思想的世界,走东闯西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指路人。”①可见父亲的角色古今中外是相同的。父亲的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李商隐从童年接受的就是 “母亲”阴柔性的关爱,是女性主宰一切的世界,缺乏父亲那种粗犷、豪放的大丈夫气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明显的阴柔化个性,对女性世界的关注,对女性心理感情把握的准确、细腻,善于把女性心理变化转化为某种具体意象来刻画等,与家庭影响不无关系。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他虽有匡时济世之心,却无意间卷入党争漩涡,受排挤、受压抑的窘境始终困绕着他;妻子不幸病逝,子女年幼无人照顾,双重的打击和压力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楚。所有这些难堪的处境就促成了李商隐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把自己的内心痛苦用女性心理细微变化的特点展示出来。家事国情,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异性的接触,他的一腔苦水,都能引发他丰富的情感活动。于是,“多感”、“多愁”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女性情结的主调。

总之,家世、身世、时世等方面的经历造成了诗人的内向性格,受压抑的痛苦,又使他情思敏锐,多愁善感,感伤情调浓重,善于描绘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灵感,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对心灵变化的挖掘刻画的深细,并能将短时间内的心理灵感转化为可感的内心形象,使读者可感、可视、可亲,这种效果在他的《无题》诗中表现的非常充分,使他的《无题》诗朦胧曲折,含蓄多义,对心灵世界刻画描写的深邃细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从而构成了《无题》诗审美的外部表征。

诗人能把男女情爱写得真真切切,血浓于水,男女之间的感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印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诗,诗人将自己的相思苦熬推及到女方身上,想象女方早上起来梳妆时如何担忧容颜衰老,春光不再,晚上吟诗时又如何觉得月光寒冷,孤独难耐。从“晓”到“夜”的思念着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体贴和一腔热情。这种推己及人与体贴入微,将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意表达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是无论如何表达不到位的。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心灵世界的各种表现,女子那种独特复杂的、隐约凄苦的心理变化都有纷纭的反映和展示。有时为了展示这种微妙的心理特征,他的诗中的意象自然而然的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玉烟、梦雨、灵犀等等,这些意象如同作者用心网过滤了一般,一切客观的因素都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完全是经过作者净化了的、与女性心灵相一致的纯情。在他的笔下,男女之间是平等和谐的,特别是恋情方面,男女之间没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霸气,也没有谁为满足某种欲望的庸俗情调,而有的只是热烈的相爱,刻骨铭心的相思;即使情爱毁灭后的感伤,也都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同情、理解、尊重和体谅。这就说明,诗人是用女人的善良去善待每一个人的。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首联是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颔联由追忆昨夜回到实境。“身无彩凤双飞翼”向来用作美满情爱的象征,此处用来暗示爱情受阻,富有翻新意义。“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男女心心相印。虽不能相见,却有一种心灵感应,心与心相会了,充满了神异色彩。男女相爱却天各一方,尽管痛苦心却相通,也是莫大的安慰。不过,“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相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②颈联表面上写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是因身受阻隔而引起的对心上人今夕处境的想象,酒宴上游戏的欢快、气氛的热烈,更加重了诗人分离的痛苦,表现出诗人多么希望与对方相聚相守的心情。作者这种心情往往是在突出女性心理的变化来表现的。从而通过这种迫切心理的描绘,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寂寞感。诗人由己的相思焦虑推及到对方的相思苦闷,由对方的相思煎熬,强化自己的心理饥渴难耐。在这里,诗人将双方的心理情感变化写得很纯,很美,很圣洁,达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这种心理灵动的轨迹完全打破了时空次序,从昨夜到今宵,再到昨夜,突然又宕到今宵相离相分的实境,由想象到自身处境,实境虚写,虚境实写,交错跌宕的展现,显得时断时续,变幻迷离,把诗人无法抑制的离别痛苦,孤独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表达了对对方关心、爱护之情,这种心理感情的平等关系,正体现出作者对女权的重视和善意,表现了作者积极的爱情观和女性观。可见诗人对女性灵动的心理描绘真可谓细腻到了不能再细腻的地步,挖掘深刻的实在令人瞠目,从而创造了“色彩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林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③的独特风格。

对这种心理的描绘,只能通过女性复杂微妙的感悟来体现,因为女性对客观事物的感悟的敏锐程度比男性细致的多。而这种心理的灵感又是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所以又是难以捕捉的。诗人的《无题》诗又善用有规律的文学手段,有咏物寄托,意象鲜明有比喻,意深情浓有象征,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尽管如此,“人们仍能欣赏这类诗中朦胧的柔情美,因为诗人通过众多互不连贯的独特意象将他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和无限的思念表现得深切美丽,仍然能让人概括出人们共同体验过的情绪,所以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④这种理解的难度及多义,其实是一种朦胧美的境界,表现出来的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造成虚虚实实,似梦似幻的新奇。同时,在技法上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有时对女子心灵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拓挖掘中,往往造成所写没有了一件具体而完整的情事,有的只是把稍纵即逝的心理感触作为描写对象,要具体的确切的说明什么,只能给人一种模糊的或模棱两可的、难以捕捉的某种暗示 。但是,读者读后却受到一种美的浸染,接受到一种精神娱悦和享受,从而领略到一种异彩纷呈的妙境。

晚唐的衰败腐朽,引起了读书人对现实的失望和悲观,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小。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当时,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前人已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诗人在继承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各家所长,从自身情感和审美情趣入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艺术独创性的探索。就内容而言,男女情爱(无题)善于表达男女双方的情思,别离后的思念之苦,作者完全是用“心”来写情,用“心”来写意,用“心”来写人和物的,所以诗中每个意象都有浓郁的情感,都缠绕着温柔而细腻的女性情结。就形式而言,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所有这些就成了诗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就当时的诗坛发展来看,诗人对女性心理世界的精妙描绘,可以说是诗坛上的一大创新。这是因为,在他之前的诗人中没有哪位诗人将女性心理变化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独特意象呢?这是因为他就是借用对女性内心的细微变化来反映对时代的看法,用凄艳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用朦胧的意象表达了对唐王朝无力回天的无奈。无论从意象、意境、诗体结构等方面都是一大突破,正因这一创新,才具备了他独领诗坛而又高于诗坛的大师地位。假若他不在女性心理灵动上发掘开拓,他的孤独、飘零、惘然、无奈、感伤情调就失去了依托,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凄苦的情和艳丽的词通过对男女情感的有机统一,才在艺术上给后人开辟了无以逾越的新境界。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女性不再是“祸水”、“玩物”、“男人的附庸”,这充分说明作者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和捍卫。在诗人看来,女性就代表着美丽,代表着柔情,代表着温馨的家,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所以诗人在诗作中歌颂女性,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女性世界更精彩。诗人对女性的歌颂,也是在歌颂美,歌颂生活,同时,歌颂女性也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有很强的感恩心理。在作者心目中,女性是一切美的综合体。因为在诗人看来,女性是生活的全部,没有女性就没有了生活,没有女性就没有多彩的世界。当时,作者尽管举步维艰,生活困顿,但他还是热爱生活,向往生活的。作者正是通过女性情结这一载体来展现生活的美好,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这正是他在诗坛上的一种开拓性创新。

岑参诗的英雄主义情结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充满了英雄主义情结,代表了盛唐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主流,也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乐章。其中引人注目的边塞诗人当推“诗雄”的岑参。岑参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雄奇瑰丽,凝聚了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主旋律。

【第1句】:岑参的边塞诗饱含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家道衰落,“早岁孤贫,能自砥砺,浏览史籍”(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岑参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业。二十岁时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三十岁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是八品下的职位,官卑禄微,岑参感到自己获取高位的愿望难以实现。

盛唐时期“壮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带来的尚武精神成为当时的时代风气,唐朝又重视以军功取士,鼓励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在尚武的社会风气和崇尚军功的时代环境的熏陶下,岑参对游侠精神怀有极高的热情,心中充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愫,没有祖荫的他选择了投身边塞为进身之阶的人生道路。在岑参看来,报国与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送费子归武昌》)这些诗都反映了岑参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获取功名的雄心壮志,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第2句】:岑参的边塞诗充溢着雄壮的英雄气概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赴龟兹,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两年后回长安,这是岑参首次出塞。天宝十三载(754年)又赴北庭,任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才回朝,前后两次出塞共约六年时间。长时间纵马大漠戈壁的边塞生活,让岑参体会到国力的强大在防御外族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上所起到的显著作用,所以岑参在诗中表现出对边塞战争充分的肯定和歌颂,洋溢着盛唐时代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壮的英雄气概。岑参描写战争的盛大气势,歌颂将士的英勇无畏,使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浑壮丽的阳刚之美,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豪情,体现了盛唐奋进开拓的时代精神。

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西征而写的,但诗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忧,只是热情地歌颂唐军将士在国难当头时不避艰险、报国杀敌的雄壮气势。茫茫雪海,莽莽沙漠,狂风怒吼,碎石乱飞,以及来势凶猛的匈奴骑兵,都有力地衬托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夜不脱甲,战戈相拨,风如刀割的出征场面,是将士军纪严明、不畏艰险的有力佐证。诗里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已充分地展示了胜利的`必然,这样斗志高扬、意气风发、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正义之师,一定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不同,它直接描写了唐军征战的壮烈场面,铠甲生光,吹笛伐鼓,三军大呼,白骨遍地,而将士们坚毅无畏,勇往直前,豪气冲天,全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代表了充满光芒和神采的盛唐之魂。

【第3句】:岑参的边塞诗浸透着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

岑参的边塞诗里虽然描写了边塞的酷寒、环境的恶劣和行军的艰难,但没有一丝悲叹和抱怨,更没有犹豫和畏缩,有的是将士们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战斗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他把边塞战争的残酷化为将士们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穷尽笔力描写狐裘不暖,锦衾透寒,铁衣难着,将军不能开弓的身体上的感受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边塞环境,通过这种带有异乡特色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浓厚的离别之情,同时也是对将士们不怕寒苦的乐观精神的赞颂。再加上好似“千树万树梨花”的塞外八月飞雪,红旗与白雪形成鲜明对照的奇丽风光,使酷寒的塞外不仅没有肃杀萧瑟之感,反而有蓬勃生机、春意无限之奇,让全诗气势飞动,色彩艳丽,极具别致浪漫的美感,也在依依惜别的心情上点染了浓郁的奔放豪迈、积极奋发的情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战争的艰辛和苦难,而是热烈和浪漫,因此,他的诗无论是歌颂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还是诉说环境的艰难与战争的残酷,都那么雄伟壮烈、豪气冲天、积极浪漫,饱含着将士们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将士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的原因所在。

岑参的爱国精神使他的诗气吞山河,让那些斤斤计较私人感情的诗人黯然失色,在中国这么一个战争文学贫乏的国家,岑参的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情结而独具魅力。

拓展阅读:岑参的代表作

【第1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2句】:《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第3句】:《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第4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