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描写颜色的句子集锦90条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老舍描写颜色的句子集锦90条

老舍《林海》的艺术美欣赏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众多的作家中,入选小学课本的作品数量与次数,数他最多。比如我们熟知的《趵突泉》《猫》《北京的春节》《草原》《养花》《林海》等。这些散文作品充分显示出老舍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娴熟技能,是教师研究语言文字不可多得的佳作,更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现就他的《林海》一文,谈谈我的阅读与欣赏的体会。

【第1句】:色彩美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遍形式,色彩描写首先表现为环境的真实描绘。如果能恰当地描写色彩,就能更真实地表达描写对象的特色,甚至写活所要描绘的景物,并能蕴含一份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老舍采用“绿色”作为本文的主体色(这自然也是林海本身的底色),又配以深、浅、明、暗等不同绿,使主体色的配置不单调、呆板。而且,这样的用笔更能显现出林区光影与色彩极为丰富而生动的变化,体现老舍观察和体会之细腻,从而也显示了他对这里的绿色的深深的喜爱之情。再者,如果说,茫茫林海无边的绿色给人以壮阔的静态美,那么,青松边沿的白浪花,松影下的各种小花,各色的蝴蝶,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则给人活泼的动态美。老舍用衬托的手法将这些色彩调配在一起,层次鲜明,把林海的美丽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自然,于字里行间搏动着他对林区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特别深情。

【第2句】:音乐美

本文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氛围的浓淡、强弱上具有一种抑扬多变的节奏感。正因为如此,文章流露出一种和谐悦耳、节律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交替使用、整散句搭配使用,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上。

【第1句】:长短句交替使用。

短句,节奏简捷而明快。而长句的节奏则缓缓如绵长之水。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等,短句仅两三个字,长句达二十几个字。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既简捷明快,又生动细密,语气有急有缓,文笔富有变化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当然,朗读时还要稍加处理,把“点”读得轻些,语调上做些抑扬变化,如:“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样就更能贴近老舍先生的'行文表意了。

【第2句】:整散句搭配使用。

散句,结构自由,灵活多变;整句,字数相等,结构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林海》以散句为主,使文章在行文布局上既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又产生一种错综变化之美。如“青松作衫,白桦为裙”“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等,整齐对称、整中有变,这样整散结合,以散为主,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力量充沛,节奏鲜明。

【第3句】: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

口语明白晓畅,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而书面语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表意丰富而凝练。文章以书面语为主,动情之处,口语则自然流出。口语的例子如:“多少条岭啊!”“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这些句中的“啊”“呀”“不晓得”都是口头语,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灵活使用,使散文语言既活泼亲切,又喻意丰富深刻,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同时增加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身临其境之感。

【第4句】: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使用。

陈述句语调平直,末尾语气略显下降,是最基本的句式;反诘句,则无疑而问,语气强烈,是对陈述句语气的一种强化。它一般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达,语调上升,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较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则表达出“……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意思。这种以陈述句为主,于感情深处加强语势,时降时升,使散文既显出节奏的错落有致,又在恰当地方传达出作者特别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3句】:修辞美

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情感,又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于敏锐的观察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林区的一腔赞美、热爱之深情。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诘(反问)句外,本文典型的修辞种类还有拟人、比喻和反复等。现列举如下:

【第1句】:拟人。

如:“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等。老舍一会儿把岭当做一位温柔的人,一会儿又把它当做一位美丽的姑娘,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大兴安岭的山势起伏不大、连绵不绝而植被繁茂的特点。它似美丽温柔的姑娘,当然不会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高耸入云、陡峭骨露而狰狞险峻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别样的温情。

【第2句】:比喻。

如:“群岭是起伏的波浪。”“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老舍把“大片落叶松”比做“海”,“白桦”比做“浪花”,经他这么一联想,也使得读者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林海,阵阵松涛从耳边滚过,层层绿浪在眼前起伏,银白浪花在阳光下闪烁。

【第3句】:反复。

如,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 是一种间隔反复,既强烈地凸显作者对兴安岭的亲切感受,以及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回环起伏,一次次升华情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老舍散文林海

【第2句】:老舍《林海》原文及读后感

【第3句】:老舍散文《林海》简介

【第4句】:老舍散文《林海》

老舍的文章林海

导语: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所写的文章《林海》引起很大的轰动,《林海》是一篇怎样的优美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林海》,欢迎阅读!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读老舍林海的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林海》,这篇文章形象地介绍了大兴安岭的优美风景,还抒发了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自然资源在国家建设中起的重要作用的感慨,使我也不禁浮想连翩。

看着这一处处美丽的风景,感受着一句句优美词句,心中却美不起来:这片林海到底还有多少幸福可言?或许几十年,甚至几年后,你再也看不到它们了。因为人类无休无止地乱砍乱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如今,我们同在一片灰色天空下,只看到一条小缝的灰色天空而一脸无奈,我们已被囚禁在石灰、水泥所铸造的森林里举目远望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绿。人类举起刀斧的同时树木纷纷倒下,受酸雨影响而枯死的森林数以万计。最近,一些国家又接连发生几起山火……愚昧无知的人类,觉醒吧,看看灰色天空,又看看这光秃秃的地球,难道你们不感到羞耻吗?难道你们不会担心人类就快遭自然的报复而毁灭吗?停止一切破坏地球的行为吧!

愿森林永存,愿灰色的天空不久后能晴朗起来!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今天我有幸读了这篇文章。

本文具体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点明了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大兴安岭的憨辅封恍莩喝凤桶脯垃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这句话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游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呢!

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是什么有这么多的绿颜色啊!是林海,我仿佛看见了一片碧绿的“海洋”,我真想下去一游。在那里我闻到了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心旷神怡,眼睛也舒服很多。嘘——侧耳倾听,这是多么美妙的乐曲,一阵风儿悄悄地吹过,竹子沙沙作响,正吹奏轻快的“口哨曲”。松树把树枝轻轻摇晃,针状的叶子叮叮作响,正在摇响清脆的“铃铛曲”,银杏树正在用叶子吹着小号,等等。这些美妙的音乐组成了一曲丰富多彩的合奏曲,那“叮叮咚咚”的乐曲声好象交响乐,令人陶醉;又好象一句句忠心的话语,让人奋发向上。

在这段话中,我们能知道老舍是多么喜欢绿色,是的,绿色是纯洁的,绿色能让我们从模糊中清醒过来;绿色是伟大的,绿色的叶子把红色的花衬托的更加艳丽多姿。

老舍的写作手法很特别,他在不留意中把绿色的层次感写的很清楚,不像我们,整篇文章写得像流水帐,老舍的文章,你得去细细的品味,这样才能真正的读出其中的奥妙。

老舍的文章写得很透实,什么东西在老舍的笔下都成了活的,读了他的《猫》,我觉得真的有只猫在我面前,天真可爱;读了《林海》其中的一个片段,我就好像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一片绿色的树林里……

以后,我要多读一些老舍的文章,增长知识。

赏析老舍《林海》佳作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提醒一下新来的朋友,要养成把原文复制在自己文档上的习惯,方便我们学习。上午我们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且讲了本文的头是怎么样写的,现在我们来讲身子的第一个对称段: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第一个对称段是比对着秦岭写的,用一句话来讲的话:秦岭的岭是高耸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是延绵博厚。作者一开始把笔墨放在秦岭上,就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这个特点,为了把大兴安岭的延绵博厚理解清楚,我们不妨讲一点地理知识。

秦岭,是我们国家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有几个意思:第一,在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原,以南是四川盆地,地势落差很大,所以就是云横秦岭。李白有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据说写的就是秦岭。因为有秦岭,所以岭南及岭北的气候差别就相当的大。夏天,南方的海洋气流受到了秦岭的阻隔,所以在北方,夏天干热,空气的湿度小;而冬天的时候,北方的冷流又受到了它的阻隔,所以南方又不受北方寒气的影响。

第二,在四川盆地一带,温度相对还是较高,因此,秦岭又成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因为这个分界线,所以秦岭南北的气温大不一样。因为气候条件的不一样,接而又造成了农作物的不一样。最明显的是,秦岭以南多产水稻,而以北多产小麦。

第三,秦岭以北的'地区少水、少湖、少河流;以南的地区多水、多湖、多河流。同样,如果我们再从全国的植被来看,也是大不一样。因为气候的原因,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就多为针叶林;热的地方,就多为阔叶林。换句话来讲,冷的地方树的叶子小;热的地方,树的叶子大。所以,南方(特别是广东、海南)多产椰树、芭蕉、梧桐,而在北方这样的树却少见。

因此,文中的第三个对称段中写到: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便体现了北方多针叶林的特点。刚才我们讲到,因为秦岭以南是盆地或平原,秦岭之北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落差大,所以秦岭就显得高耸险峻。相对而言,在东北平原上的大兴安岭,因为没有这样特别明显的地势落差,所以就显得绵延博大。同理,在本文中讲到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也是地理的原因造成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果说文章的开头讲的“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一段所讲的就有着实实在在的地理因素在里面。一开始作者写的“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是通过触法来描写大兴安岭的,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色法来写的。同时,在这个色法中,又是通过比对秦岭来写的。这样从多个角度来写的大兴安岭,告诉了我们大兴安岭是“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的,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那么这样的技法,对我们辅导孩子写作有什么样的启发呢?还是那句话——写什么,先不写什么。写妈妈之前可以先写爸爸,通过爸爸与妈妈的性格对比来强化妈妈;写冬天的时候,可以先写夏天,通过夏天与冬天的差别来写冬天。这样,孩子的思路开阔了,还愁写不出东西,写不好东西吗?

我们前不久讲了一篇文章,是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篇文章写的是济南,但是写济南前不写济南,写的是北平与伦敦的冬天。不写济南是为了写好济南,写好济南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写。我们讲过的朱自清的《绿》中,也有这样的技法。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本文写的是梅雨潭的绿,但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写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先写西湖的波,先写秦淮河的绿,这样的对比,就把梅雨潭的绿的特性写得更加突出、鲜明。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是我们去年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片段):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来到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旅游。

在海南,最有意思的是看海了。因为海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我看见的海和我想象中的海是不一样的。我想象中的海是一个颜色的,但是我看见的海却有很多的颜色。近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再往远看,有的是浅蓝色,有的是深蓝色的;到了最远处,海与天就连在了一起。我们去了三亚湾和亚龙湾,三亚湾的海比亚龙湾宽阔,在海边能看见凤凰岛、东岛、西岛、还能看见最远的南山寺那里的又高又白的玉佛像;亚龙湾的海比三亚湾的海更蓝、更美,亚龙湾的沙很细,没有一块石头;三亚湾的沙很粗,里面掺杂很多石头。亚龙湾的海和沙很干净,保护得很好。三亚湾的海和沙很脏,因为保护得不好。

我们会发现很多名家名作的,都用了这种技法,比如《桂林山水》里的: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在这一段中,作者要写漓江的水却先写了大海的水,西湖的水,要写桂林的山却先写了泰山、香山。

老舍散文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