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中描写张良形象的句子五篇
张良原文、翻译及赏析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良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良宋朝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张良》鉴赏
开头两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留侯美好如妇人”,虽是出于《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所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然王安石特举出此点以为起调,分明是要与后面所说的张良之奇功构成对照。“五世相韩韩入秦”句更明显地带有反衬的意味。张良的祖父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亲相釐王、悼惠王,故说“五世相韩”,然“韩入秦”三字将韩国为秦并吞,张良失去了贵胄公子的地位等家国之痛、身世之感都包括入内,于是引出下文博浪椎击的描写。
史载秦灭韩后,张良年尚少,然弟死不葬,为报韩仇,悉以家财求刺客,后东见沧海君,得力士,埋伏于博浪沙中(在今河南原阳县境内)以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始皇大怒,下令大索天下,于是张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倾家”四句就写了张良的这段经历,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里不仅对张良的忠于韩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提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对于张良也无能为力,从而赞扬了他的勇敢与机智。
“素书”两句写张良在圯(桥名,一说是水名)上遇黄石公事,这个故事史书中记载得有声有色。《史记·留侯世家》上说:张良在圯上遇一老翁,翁命良为他拾取堕履,良长跪而进,遂相约五日后相见,届时良往,翁已先至,斥之而去,复约五日后相见,如此者再,至第三次,翁授良《太公兵法》一卷,曰:“读是则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因而引起了后人的怀疑,司马迁在《留侯世家》后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王安石在此则彻底否定了这种说法,以为张良之深通兵书乃得自天赐而非传自黄石公,言外之意是说张良的奇才异智为其天赋而并非仰仗黄石公的指点。这正是王安石论史的特识处。
“固陵”两句是述张良在楚汉之争中所立下的奇功。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追项王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南,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共击楚军,而信、越兵不至,楚击汉军,刘邦退守固陵,形势万分危急,遂用张良计,许韩信、彭越封地,信、越遂出兵,大败楚军。“解鞍聊出口”是形容张良从容不迫而出奇制胜;“捕取项羽如婴儿”是用夸张的手法,将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比作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张良的极度推崇。
“从来”两句便转入了汉朝一统后张良所表现的非凡才智。汉高祖晚年欲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甚恐,求教于张良,良令太子召商山四皓入辅,四皓指隐居商山的.四位须眉皆白的老人,高祖曾召而不应。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议。这两句即咏此事。据史载,四皓之来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而王安石说“为我立弃商山芝”,显然是为突出张良而作的想象之词。
咏史至此,似已将张良一生的功业说尽,然结句忽宕开一笔,去写贾谊之事。洛阳人贾谊深得汉文帝赏识,为太中大夫,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文帝欲以谊任公卿之位,为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所忌,乃遭诋毁,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时年仅三十三岁。
历代史家都以贾谊为年少才高,然王安石却说他“才能薄”,分明是用此来作一反衬,烘托出张良的才智绝伦。然细析其中之意,也不是泛泛之言,张良功成名就后遂弃世学仙,欲从赤松子游,而正是这种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使他成为汉高祖功臣中很少几个不受怀疑而得善终的人物。就这一点而言,他比知进而不知退的贾谊要高明得多。王安石另有《贾生》诗一首,就指出了贾谊缺乏高蹈出世的旷达胸怀。可知这二句诗虽写贾谊,其实未尝离开张良,而且正是顺次写来,由功成写到身退,全诗便神完气足。
咏史之作贵在能有高度概括史实和捕捉典型事件的本领。王安石这里选取了张良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用极精炼的语言写出,如在灭秦和楚汉之争中,张良屡建奇功。然此诗中仅取了固陵议封韩、彭之事,正因为这一战至关重要,直接引出了垓下之战,为汉高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又如写招四皓事,略去种种细节,只写四皓之初征不至而用良计得招至,抓住了要害,突出了张良的作用。
咏史之作往往融入诗人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重新理解和评判,此诗也不例外。诗人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受史书的拘限,如“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一句就是对史书记载的否定,写固陵出奇谋而说“解鞍聊出口”,述太子招商山四皓则云“为我立弃商山芝”,都是凭着想象,用夸张笔墨写出。唯其如此,这篇诗作的意义就超过了一般史实的复述。诗中分明寓有在当日纷扰的政治斗争中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结合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屡遭毁谤,最后终于辞官归隐的经历,则诗中对贾谊才薄的叹息与对张良高蹈出世的颂扬,正表达了他自己的深切感慨与立身大节,把咏史和抒怀巧妙结合。
至于此诗的音调高朗,语言畅达,起承绾合妥帖有序,都很明显,毋庸赘述。
张良奇遇的原文及翻译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良奇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
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阅读题目:
【第1句】: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第2句】: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第3句】: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参考答案:
【第1句】:C (qiang)
【第2句】: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错)
【第3句】:翻译:
(1)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2)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
(3)(张良)看那册书,认为它很奇特,于是经常诵读它。
《史记·留侯张良者》原文及翻译
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留侯张良者》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 “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 。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 “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日: 。为我画计.一留侯日: “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 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 “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 “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节选自《史记》
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
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更换太子。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张良文言文翻译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小编为你整理了张良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第1句】: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日:为我画计。一留侯日:“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t*四人皆日:“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第2句】: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
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更换太子。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