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描写车夫的句子聚集200句
老舍《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形象及小说艺术成就
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旧中国农村破产后进城贫民的典型形象。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买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标,“足壮与诚实”是他安身之本。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和平年代完全可以实现,可在那个时代,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先是大兵、再是侦探,从经济上两次剥夺了他辛苦积累的全部;还有虎妞,从感情和精神上也不放过他。好不容易有个恩人,却也是个文弱的书生;有个知心的女孩吧,却也无情地被社会给吞噬了……一切的一切,都似乎与祥子那个善良的愿望作对。所有的路一条又一条全被堵死,祥子只有堕落了,堕落得和这个社会一样的黑。
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祥子的目标只是个人目标,也只愿通过个人奋斗达到这个目标: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不得哥儿们”,这就使他很难从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来思考自己的出路。他自以为“有了车就有了一切”,就像农民认为有了地便有了一切一样,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与人争辩、不与人接触,是他忍让苟且的表现。这种性格,导致他面对纷繁的社会缺少明智的认识,这就决定了他或许能够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压力,但面对外来的力量,却是既缺乏挑战的勇气,也缺乏应对的智谋。所以,在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了堕落:虎口逃生,偷了三匹骆驼,可以说是他堕落的开始;为了挣钱他开始抢生意,这也是他以前从来不屑干的;面对虎妞的性引诱,他也没能坚守住自己的防线;面对善良的小福子,他也没有勇敢地负起责任来,尤其是得知她的死讯后,也没能反省一下自己……他从来没有想到生活中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变故!所有这些都使他最终完全屈服于命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这不能说没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骆驼祥子》中也不乏对祥子这类下层贫民性格的批判,这与“五四”以来“批判国民性弱点”“唤醒民众”这一文学大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本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艺术成就
人力车夫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创作对象。胡适、刘半农、鲁迅等都写到过人力车夫,但他们都是从一个知识分子评判者的角度描写他们的生活,赞美他们的品格。老舍则放弃了评判者这一居高临下的姿态,真正深入到了祥子实实在在的生活,深入到了祥子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通过祥子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透过祥子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使得车夫们的生活变得立体而细致,典型人物也具有了心灵深度。祥子来自农村,带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固执和愚钝。随着故事的展开,祥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淳朴木讷一步步变得粗鄙不堪。因为有着大量细致而立体的生活细节刻画,有丰富细腻的内心描写,他的堕落过程就更让人觉得是真实而必然的。这也是其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与其他作品人物塑造不一样的是,《骆驼祥子》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祥子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但心中却有秆秤,心理描写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这种性格。然而,老舍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局限于直接的剖析,写出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而是结合着情节的发展,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刻画他的心理变化:或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现,或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来揭示,或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话语来反映,或借助景物的变化来衬托。这样的'心理描写,既切近了人物性格,又联系了情节发展,从而给人展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味儿”语言可以说是老舍最具标志性的特色。老舍最善于从北京口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语言,形成幽默、洗练、优雅,略带“雅谑”的“京味儿”语言。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
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安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的“斯文”“雅谑”的“京味儿”,是从悠久历史与文明中所孕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智慧与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老舍来自平民,他对学习中国民间通俗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写了鼓词、戏曲、掌握了许多民间语言艺术精华。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常用字。认识621个字、相当于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通读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地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省俭,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跑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地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个路边小水桶都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骆驼祥子》中对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旧中国农村破产后进城贫民的典型形象。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买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标,“足壮与诚实”是他安身之本。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和平年代完全可以实现,可在那个时代,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先是大兵、再是侦探,从经济上两次剥夺了他辛苦积累的全部;还有虎妞,从感情和精神上也不放过他。好不容易有个恩人,却也是个文弱的书生;有个知心的女孩吧,却也无情地被社会给吞噬了……一切的一切,都似乎与祥子那个善良的愿望作对。所有的路一条又一条全被堵死,祥子只有堕落了,堕落得和这个社会一样的黑。
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祥子的目标只是个人目标,也只愿通过个人奋斗达到这个目标: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不得哥儿们”,这就使他很难从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来思考自己的出路。他自以为“有了车就有了一切”,就像农民认为有了地便有了一切一样,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与人争辩、不与人接触,是他忍让苟且的`表现。这种性格,导致他面对纷繁的社会缺少明智的认识,这就决定了他或许能够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压力,但面对外来的力量,却是既缺乏挑战的勇气,也缺乏应对的智谋。所以,在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了堕落:虎口逃生,偷了三匹骆驼,可以说是他堕落的开始;为了挣钱他开始抢生意,这也是他以前从来不屑干的;面对虎妞的性引诱,他也没能坚守住自己的防线;面对善良的小福子,他也没有勇敢地负起责任来,尤其是得知她的死讯后,也没能反省一下自己……他从来没有想到生活中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变故!所有这些都使他最终完全屈服于命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这不能说没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骆驼祥子》中也不乏对祥子这类下层贫民性格的批判,这与“五四”以来“批判国民性弱点”“唤醒民众”这一文学大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本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人力车夫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创作对象。胡适、刘半农、鲁迅等都写到过人力车夫,但他们都是从一个知识分子评判者的角度描写他们的生活,赞美他们的品格。老舍则放弃了评判者这一居高临下的姿态,真正深入到了祥子实实在在的生活,深入到了祥子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通过祥子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透过祥子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使得车夫们的生活变得立体而细致,典型人物也具有了心灵深度。祥子来自农村,带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固执和愚钝。随着故事的展开,祥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淳朴木讷一步步变得粗鄙不堪。因为有着大量细致而立体的生活细节刻画,有丰富细腻的内心描写,他的堕落过程就更让人觉得是真实而必然的。这也是其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与其他作品人物塑造不一样的是,《骆驼祥子》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祥子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但心中却有秆秤,心理描写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这种性格。然而,老舍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局限于直接的剖析,写出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而是结合着情节的发展,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刻画他的心理变化:或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现,或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来揭示,或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话语来反映,或借助景物的变化来衬托。这样的心理描写,既切近了人物性格,又联系了情节发展,从而给人展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味儿”语言可以说是老舍最具标志性的特色。老舍最善于从北京口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语言,形成幽默、洗练、优雅,略带“雅谑”的“京味儿”语言。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
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安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的“斯文”“雅谑”的“京味儿”,是从悠久历史与文明中所孕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智慧与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老舍来自平民,他对学习中国民间通俗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写了鼓词、戏曲、掌握了许多民间语言艺术精华。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常用字。认识621个字、相当于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通读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地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省俭,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跑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地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个路边小水桶都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人性解析
《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人性解析摘 要:《骆驼祥子》以祥子的奋斗、挣扎和蜕变为主要线索,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罪恶行径,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广阔的社会图景。这部悲剧小说不仅揭露了黑暗的社会,而且传达出老舍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有善良、奉献、坚持的美好一面,同时也有贪婪、欺骗和自私的丑陋一面,呈现了人性的多重性。
关键词:《骆驼祥子》;人性;悲剧
多年来,海内外学者研究《骆驼祥子》都是围绕对旧社会的批判,通过展现当时国民的精神弱点来突出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价值,以它“笔尖滴出血和泪”的浓重深沉的悲剧性,以它凝聚着的社会思考和历史文化思考,产生着对人世的穿透心灵的震撼。”[1]其实就在这本揭露时代和社会悲剧的小说中,老舍先生通过刻画出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批判旧社会的同时,也将他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化入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在文中,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为了生存、为了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有人仍然坚持自我,保持美好,而这一切都被处于当时社会的老舍先生一一见证。
【第1句】:人性的本质――对欲望的执着
在《骆驼祥子》这本长篇小说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欲望所驱使,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那种超脱、淡泊的人格,这也是老舍先生对人性进行冷静的拷问之后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来自乡村的.、老实憨厚的祥子,还是小说中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刘四爷,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团属于自己的欲望之火,祥子进入城市之后,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刘四爷是车厂的老板,总是想着车子的成本和收入,希望从车夫中剥削到更多;虎妞则对性欲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总想着把体格健壮的祥子“据为己有”,还有二强子、阮明等等。老舍先生对人性的欲望有着极强的感受力和认识力,人们的每一个举动,他都能将他隐藏在背后的真正目的给予以揭示,同时认为在某些正义热情的举动背后往往还有更多更长远的利益,正是应了中国“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古语。小说中的刘四爷是车厂主,“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忽,水里活力他都热心地帮忙”,他虚情假意地帮助别人,只为让自己在车夫中留下一个讲情义的“字号”,好让他们更加痴心地留在车厂,更好地听他的摆弄,从而为自己更好的剥削蒙上一块遮羞布。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有欲望,只是这种欲望或大或小而已,而对欲望的不断追求和没有得到满足的痛苦,则容易让人迷失,小说中祥子执着于自己的愿望,最终“三起三落”的失败让他完全蜕变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坠入了无尽的深渊。
【第2句】:人性的光辉――善良与奉献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美好的品质,只是有的人保留的多,而有的人少而已。小说《骆驼祥子》描绘的是一幅黑暗的旧社会的画卷,在其中刻画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里面有一些人,虽然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依旧保留着那份人性的美好,其中以祥子最为典型。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自然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老舍先生用质朴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简洁、传神。“他确实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初到城市的祥子几乎是完美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善良、淳朴、勤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城市中创立新的生活,“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知足、不争,拉车从不和别人抢生意,有的时候甚至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祥子没有染上城市里的恶习,同时又总是为别人想着。为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的梦想,祥子永远不让自己闲着,“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一个单纯老实的人,他的梦想很简单,手段更是简单,祥子一直老实本分、脚踏实地,哪怕过程再艰辛,也从未见过祥子用其他不道德的方法,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而这更是突出了祥子的单纯和善良,因为在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罪恶的土壤。
【第3句】:人性的阴暗――自私与贪婪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社会本性。”[2]每一个人起初都有美好的本性,可是在生活,在所处的社会中,他会慢慢地蜕变。小说中最具“中国典型”的小生产者则是和祥子一样的靠出卖自己的力气为生的车夫,他们胆小,对不公的待遇束手无策,甚至乐呵呵地让别人来剥削自己。小说中的刘四爷则是当时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忽忽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刘老爷子的贪婪与自私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都算计在内,虎妞和刘四爷,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将车厂管理地紧紧有条,以至于“虎妞是那么有用,他实在不愿她出嫁”。这种牺牲自己的女儿来满足自己一己私利的父亲在当时那个社会却是常见不鲜的现象。而最让我们痛心的莫过于当时整个中国国民性的衰退。为了看枪毙阮明的场景,“妇女们赶着打扮;老人们早早的就出去,唯恐腿脚慢,落在后面;连上学的小孩子们也想逃半天学,去见识见识”,本来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对于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没有一丝的同情,反倒更愿意用那人的更加不幸来衬托自己的稍微幸运,来满足自己的那种病态的满足和自豪感,人性的丑恶在这时彻底显露。夏志清先生认为:“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老舍先生正是看到了中国国民性的丑陋,才将其化为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每一个人认清自己的丑恶,既是对当时国民性的无情嘲讽和深深忧患,也是对改变社会现状的大声呼唤。
老舍先生谈创作时就提到,文学“最要紧的,是对人的认识”,强调文学的目的是“使人们明白什么是人”。《骆驼祥子》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祥子悲剧的人生、黑暗的社会,还包含了更多,在这之中,人性的欲望,善良的品质,怯懦、贪婪、自私的人性阴暗面都可以被找到。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将这一切展现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将每一个人的故事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面,深度的来看,也是老舍先生对人性的把握。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性永远如此,只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人性的光辉闪耀得更多,人性的阴暗和丑恶暴露得更少,而在祥子生活的年代暴露的更多而已。老舍先生凭借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刻的思想、厚实的文化素养,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多面,足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李荣.祥子悲剧的多棱透视[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2] 王海明.人性是什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