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时候的胡同邻居说说集锦9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怀念小时候的胡同邻居说说集锦90句

他们之隔壁的陌生邻居抒情散文

租住的房子位于一个旧民房聚集区,没有整齐的规划,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这些或新或旧的房子恨不得都脸贴着脸。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房东们纷纷在原有楼层上加盖加搭。也是到这里以后,才真正明白,原来资源是可以这么利用的。

隔壁的陌生邻居,其实,是隔壁一栋楼的一家人。因为两栋房子只隔了一米的距离,又恰巧同在一个楼层,便成为了邻居,只闻其声不曾见面的邻居。

这是热闹的一家子,有男主人女主人,有老人也有小孩,但是这么长时间,始终没有听出他们的方言大致属于哪个地区,只是能够大致判断出,这是一家从农村出来讨生活的人。每天晚上煮好一个人的乱七八糟面开始码字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总能听到他们家传过来的女主人刷锅炒菜、男主人给朋友打电话、老奶奶哄小孩的声音。

在记忆中,这就是一个家庭应该有的氛围和声响,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同在一个屋檐下,在目光所及之处,有最亲近的人。

只是,当晚上我开始消耗着闲暇时光的时候,这家人开始安静下来,隔着一米的距离,但是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就像他们不知道我在如何消耗光阴一样,我也不知道,当吃过晚饭,很多这个城市的人刚刚开始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的时候,这些从农村举家来到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度过这样的时光。

他们家再一次热闹起来,是在夜晚十一点多,我开始努力说服自己去睡觉的时候,隔壁原本按着的窗内传出不算亮堂的灯光,然后开始传出炒菜的声音,菜的香气在夜深人静的空气里摇荡。听得出炒菜的人在努力地放低声响,但是当夜空安静下来,近在咫尺的距离,锅碗碰撞的声响还是那么明晰。

每天早上五点中,隔壁家的声音再次传出,略带嘈杂,偶尔伴随着小孩的哭声,还有各种器械碰撞的声音,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然后听到有人关门、走动的声音,进而再次进入安静状态。

最初的那些日子,这些有规律的嘈杂声响,总是适时地将刚刚酝酿的睡意赶跑,又早早将人从梦中惊醒,也曾心存怨念。

后来,终于在他们有规律的声响中知晓,那是他们在忙完白天工地的活儿以后,趁着夜晚出去做点小生意。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工地,晚上便做好了第二天要带走的饭菜,第二天早上五点,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如此循环,没有周末没有假期。

这样的作息,让我想起来那年拍纪录片时候的拍摄对象环卫工阿姨,当我们清早四点多穿过暗夜来到她家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都还在睡梦中,而她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记得那时阿姨说,为了多赚些钱,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除了白天的工作,都会利用晚上和清早的时间,出门赚些外快,而大多数的男人,都是到街上去当临时摩的。当我们对她们的作息表示出震惊的时候,阿姨很不以为然地说过,这就是生活,而她们,早已经习惯这样起早贪黑的日子。

也许,隔壁的陌生邻居,他们所过的生活,也是如此的吧,忙忙碌碌,起早贪黑,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不过是为了孩子有足够的学费、年迈的父母身体不适的时候有钱看病,当年关将至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回家过个舒心团圆的大年,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最简单最真实的期待。

这是让我敬佩的一群人,他们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每一滴汗水,换取每一份分量足够的报酬。每次从窄小的胡同里走过,身边擦肩而过很多刚从工地回来的身影,总是凭添几分亲近之感,就像看到了家乡田野间叔伯的身影。

所以常常庆幸,当初在拒绝朋友合租套房的邀请以后,搬着行李来到这里,最贴近生活的地方,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与闹市喧嚣不一样的风景。

我一直觉得,对于如今心尚浮躁的我们而言,或许这些人,是最好的榜样,一步一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墙壁上的他们仨散文

作者墙上的三个装饰,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在平常时刻总是能给一人一份独特的欣喜,然而将他们禁锢在这里它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散文欣赏:墙壁上的他们仨,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的办公桌紧挨着东边的墙壁,不知不觉间,上面已有三个装饰。

一个是从荒草丛中摘的六颗狗尾草,一个是一位可爱的男生送给我的蓝色满天星干花,另一个啊,是两颗四叶草,其中一颗是五叶的呢。

从夏到秋,六颗狗尾草已完全枯黄,我甚至想不起最初他们青色的模样。蓝色的满天星还是那样神采奕奕,四叶草还是绿色。他们三个,静静地紧贴着雪白的'墙壁,都曾来自大地却无奈委身于这一隅的命运让他们看起来仿若一家人,而我,也习惯了他们像家人一样的陪伴。

每天来到办公室,我首先会看到堆满了作业的桌子,这时总会不自觉发出轻轻的叹息,当我坐下来,把包放在右手边的时候,无意中的一瞥总是令我浅浅一笑。是他们三个呃,分离了一整夜,正和我问早安呢。我当然回以我温柔的笑以掩盖犹带倦意的面容,像我最初遇见他们时的那份欣喜和欢愉,淡淡的,又很轻盈。

像这样的问候,还有备课间隙的发呆时刻,下课回来喝水时,以及下班回去时我不露痕迹的离别致意。我是个爱笑的人,笑点又比较低,常常是爽朗甚至哈哈不羁的。唯独面对他们仨时,我的笑变得很温柔。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还包含着几分囚禁他们的歉疚。

遇见,就要采摘回来么?站在生物链顶层的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冠之以趣味或审美,这实在是无懈可击。就像他们对我的问安,不也是我一个人的假想么?若说这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啊,苏子早有言在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然我们总是禁不住纳为己有的冲动与渴望,而这种渴望与冲动多半缘于某种缺乏或缺失。

类似与某种忠诚的陪伴,还有“宠物”这样以爱的名义的囚禁。虽然站在更高的人文角度,爱是相互的倾心,人与动物的相伴也是两颗心灵的互相温暖。那么,他们仨和我的陪伴,也是四颗心灵的互相温暖吧。

然而这些都是我一个人的揣测,想要知道真相需要我问一问他们。可他们仨总如初见般安静地美丽着,从不给我只语片言。

千里之隔的思念的散文

提笔回忆从前,好像一张白纸,我的青春里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事,可能是本身循规蹈矩的性格使然,但是那张白纸分明已经布满了褶皱。

初中,是我学校寄宿生活的开始。千万不要随意进行脑补,因为我的校园生活里没有电视里演绎的可怕的校园暴力,更多的只是朴素可爱的人儿。恋家,是我那段岁月里流露得最极致的情绪。那时,我还没有手机,都是通过公共电话与家里去的联系,10块钱一张的电话卡,是我向家里人传达自己信息的唯一媒介。那时,每周末的傍晚,我的眼泪都会在夕阳的照耀下,四处流淌。

“妈,我到学校了……”接踵而来的是自己无法抑制的哽咽。

“呜呜……我不想在这里,我想回家!!”抽气的声音中透出一种坚定其实现在想来,可以对着自己最爱的人肆无忌惮地哭泣,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妈妈也只是在电话那头,轻声细雨的安慰:

“不要哭,你看在过几天你就又可以回来了,到时候妈妈给你做你最喜欢的酸甜排骨啊。乖……”我的母亲,在那时用自己最大的耐性,听着我任性的话语,感受我不管不顾的哭泣,直到我自己含泪挂掉电话为止。

那时的我对所谓寄宿生活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厌恶。记得初到学校之时,军训期间,整整一个星期,我没有跟班上同学讲过任何一句话,当然,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会一如既往地哭,至今,我也十分对当时表现出来的毅力感到十分艳羡。这样的情况引起了父母的高度警觉,接下来便是班主任找我谈话,对我进行心里开导,那时托老师的福,我知道了以后我与父母的离别时间会更长,现在还不算什么。自此,我开始愈加珍惜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打电话回家的频率逐次增多:

“妈,我跟你说,今天数学老师上课又骂人了,好凶的!”

“今天食堂阿姨小气死了,明明菜那么难吃,还给那么少,真不知道她这样藏着掖着是什么意思!!”

“体育老师让我们跑八百米了,你知道吗?那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十万里漫漫长征路啊!!”

“……”

这种电话交流,虽然琐碎,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温情。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妈妈就在那边听,时不时柔声提点建议,最多的还是嘱咐我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每次电话交流,看着天边燃烧的火烧云,总会感觉那些温热都通过空气留到了我的心里。

时光慢慢的过去,我逐渐适应了离家的生活,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与同学相处极好,变得愈发的开朗,但是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相应逐次减少。到现在,我依旧在外求学,过去的联系家里的公共电话已然变成了随身携带的手机,四四方方的.电话卡换成了小小一块的手机卡,然而父母打电话给我的主动性显著提高。而自己的耐性却渐渐冷却:

“喂,什么事?”

“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先挂了!”

“诶呀,我都知道了,我还有事要忙,先挂了!”

“……”

昔日的可爱孩童逐渐独立,对于父母的依赖也不在如同往日,但是父母对那孩子的关心却一如既往。一天天,一月月 一年年,他们辛勤劳作只为你,慢慢的他们的双鬓爬上了岁月的灰尘,如今,彼此相隔千里,换成他们绞尽脑汁,想出诸多话题与孩子交流,其实只是为了多听听你的声音。电话,使人们千里相隔也依旧可以互诉衷肠,为人子女,切莫辜负了这项科技的初衷,抽点时间,暂时放下手中干不完的活,拿出最大的耐心,好好地听听那些爱的唠叨,那你就发现那是这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祖孙之隔散文

中午,我在小区旁边的饭馆咥了一碗面,然后慢悠悠的,晒着太阳往回走。这个时候,我听见一声呵斥道:“你别抱他,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以后你也别抱!”

我侧头看看,是一个我认识的人,在一个小区。他的表情略显尴尬,不知道他注意到我没有。他母亲推着婴儿车,表情也尴尬。跟在他母亲旁边的,一定是他的父亲。听到他的呵斥,他媳妇连忙抱过孩子,走在了前面。

她的母亲尴尬的说了一句:“今这个天还不错。”他老公应和道:“嗯。”我其实也是尴尬的,因为我想到要打招呼,但我没有。我内心活动是复杂的。想上去打招呼,因为认识,甚至可以劝说一下。不想上去,听到那样的呵斥不舒服,又不了解情况。上去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就向前走了。

他到我家里聊过两次话,所以认识。我知道,他父母不常来,他们住在陕北榆林。肯定是专门来看孙子或者孙女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解的。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但我觉得此生不会那样呵斥自己的母亲,或者媳妇的母亲。那种感觉,就觉得很刺耳,心里发毛。

更何况我的母亲,是非常要强。你要是那样说她,她会难过好几天的。所以我一路上,就在思考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不让自己的母亲抱孩子。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个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色就是神情,脸色。难就是难易的难。所以综合起来,什么是孝呢?就是对待父母的态度,脸色最难。有事了帮忙,有吃的了,父母先吃,这不是孝的根本。

孝的根本是“色难”。相学上有句话叫:“相由心生。”所以“色难”,可以理解为“心难”。所以孝顺父母的根本,就不言而喻了,要做到和颜悦色,打心底里敬爱双亲。

这个跟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一致的。他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就是说家里狗啊,牛马啊都能养活,如果没有敬重,和养这些动物有区别吗?

你也许和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是有子女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独生子女,相对比,70后,80后农村的孩子,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甚至我认识一个亲戚,他家四个男娃。老太太给老二带孩子,老大还委屈。说我也忙,怎么就给老二带。其实很多父母,只要有精力的,还是愿意给儿女带孙子孙女的。老人的心都是向下长的,晚年了,就看着儿女成群,子孙绕膝高兴。

而不乐意让父母带孩子的.,也不是说不孝。可能是家庭关系,可能是教育观点不同,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但一定要和颜悦色的跟老人家说这件事。倘若摆出脸子,甚至像我看到那样的呵斥,是万不可取的。

祖孙之间的爱,不应该有隔阂,隔阂更不应该是父母。我们终将老去,你今天呵斥自己的父母,你孩子将来也会呵斥你。因为他觉得你脾气不好,会带坏孩子。你的心里会是咋样的?

我时常能想起我的奶奶,她去世6年了。我母亲严厉,我奶奶慈祥。每当我母亲打我的时候,我奶奶就站出来保护。我母亲因此会和奶奶吵几句。但她们都是爱我的。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我奶奶总是说:“善人头上有铁锅,能遮风挡雨。”“世界上还是好人多。”“遇到讨饭的,一定要多少给点。”我奶奶也讨过饭,她对世人和世界的怜悯,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所以她们的话,真真切切的影响了我。我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奶奶的爱,我的世界会缺少多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