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描写景物的句子聚集60句
满江红的诗句
《满江红.暮春》原文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悉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暮春》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满江红.暮春》赏析
词写闺中怀人。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这位年轻的妇女于暮春时节看到:风雨无情,落红狼藉,艳红的花瓣随水流去,渐渐地浓阴匝地了。"又过了、清明寒食",一个"又"字暗示离别时间之久。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周礼"司烜氏》:"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二月禁火为周的旧制。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选饧大麦粥"。又,相传晋文帝(重耳)为悼念介之推抱木焚死,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连用两个"一番",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因此而有下二句春光逐渐远去的描写。再用美丽的刺桐花每年都在这"寒无力"的时节落尽而示春残。"年年",应"又"字,正见年复一年,景色、闲愁,无不一如过去的暮春。总之韶光易逝,青春难驻,那么人何以堪呢?看似纯写景,实际"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王夫之《古诗选评》卷九)。只是字面上并未说破,而可于风雨送春,狼藉残红,刺桐花尽等一片撩乱的.景物中见之。
下片径直抒情。"庭院静"四个三字句直倾衷愫:落寞的庭院里一片寂静,我枉自陷入苦苦的忆念;相思之情向谁倾诉,闲愁万种也无人理会。虽愁云惨雾,哀怨无穷,但顿挫有力,诵之则金声玉振,这正是辛弃疾写情的不同处。于是再进一层:"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既欲诉无人,又怕莺燕窥知心事。这是经过一番心理活动后而产生的畏惧("怕"),那么她曾经想过一些什么呢?含蓄蕴藉,令人寻味无穷。如此,只能把刻骨的相思深埋心底了。但人的心绪难以宁静,不由地又生出:"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尺素",指书信。古乐。
《满江红》陆游
陆游所写的《满江红》是一番怎样情感的'流露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陆游翻译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满江红
宋代:陆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个人资料: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的其他诗句
杂兴
造物乘除理固然,许将穷悴博顽坚。
骥衰伏枥心千里,龟冷榰床寿百年。
好事时供沽酒费,拥途争笑插花颠。
渔村宿愿虽偿尽,犹恨僧房欠昼眠。
春晚出游
禹吾无间圣所叹,治水殆与天同功。
三千年事一炊顷,窆石嵯峨烟霭中。
村老留饮
乘兴出游眺,初不言所之。
家人固难求,我亦不自知。
投杖却人扶,疾步莫能追。
荒寒野庙壖,枯涸沤菅池。
过门争邀留,具食不容辞。
浊醪小瓮酿,香饭别甑炊。
瓦盆进豚肩,石臼捣花餈。
新冬不易见,醉倒理亦宜。
举手谢主人,外强中实衰。
一觞可以起,它日更为期。
山园杂咏
残春终日在林亭,散发披衣醉复醒。
科斗已成蛙合合,樱桃初结子青青。
鱼游沧海宁濡沫,禽慕雕笼即翦翎。
薄晚东风吹小雨,笑携长鑱伴畦丁。
满江红 文天祥
满江红,此调唐人名《上江虹》,以后改今名。那么诗人文天祥的《满江红》大家是否学习了呢?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作者: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风。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赏析】
刘熙载在《 艺概 》中评价文天祥词 :“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 。“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 ,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 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 ,即《雨霖铃》曲 ,“听行宫 ”两句 ,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 , 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 “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 ,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 、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词牌简介】
满江红,此调唐人名《上江虹》,以后改今名。《词谱》以柳永“暮雨初秋”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本调尚有异名作《念良游》、《伤春曲》。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着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诗歌也成为千古名句。200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爱国古诗:满江红·写怀
满江红·写怀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