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校训格言100条
校徽-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2003年改为“昌大”,2024年改回“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2]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学生36936人,各类研究生13621人,国(境)外学生902人。
发展历史
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何焕奎任首任校长。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成立,1949年5月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并入江西工专、农专、水专、体育师范专科,由中南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经费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拨。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首先分出,独立设置江西农学院,并入南昌农专、江西兽专,院址迁南昌县莲塘。同年,南昌大学工学院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
1952年底,中南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会议,南昌大学由党组书记、秘书长魏东明带队,工学院副院长王修寀、总务长戴鸣钟、副教务长谷霁光以及会计科科长欧阳侃随同前往。这次会议由中南教育部副部长徐懋庸主持,中南局宣传部部长赵毅敏作政治报告,主要讲过渡时期总路线。然后讨论院系调整方案,提出取消湖南、广西、南昌三大学校校名,在湖南、广西、江西三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
这次会议后,南昌大学即进入紧张的院系调整阶段,成立了中南区高等院校院
系调整委员会南昌分会,吕良、刘乾才、魏东明等14人为委员。按照调整方案,南昌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科、电机工程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科并入新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科并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化学系,文法学院文史系、俄文系科并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并入中山大学;经济系并入新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系和师范部教育科、生物科并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同时,以体育专修科和师范部体育科为基础成立中南体育学院,院址暂设南昌大学原址。1955年迁武汉。院系调整期间,邵式平省长请示中央同意,一是将原拟成立江西师专改为江西师范学院,二是保留生物科。
1958年,江西工学院和江西大学成立,1962年江西师院生物系并入江西大学,
1965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均初具规模,江西大学设7个系、12个专业和瑞金分校;江西工学院设4个系、9个专业,
1985年江西工学院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大学和江西共青垦殖场联合创办了江西大学共青学院。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南昌大学,同年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授予单位。
1997年,南昌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2年12月29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奠基。
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协议,南昌大学实行省部共建。
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正式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5]
2008年10月6日,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南昌大学毕业生实习简历范文
【第2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校徽
【第3句】:南昌大学校徽
【第4句】:集美大学校徽
【第5句】: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第6句】:中国农业大学校徽
【第7句】:上海财经大学校徽
【第8句】:西南交通大学校徽
【第9句】:兰州大学校徽
【第10句】:浙江师范大学校徽
南昌大学校徽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2003年改为“昌大”,2024年改回“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学生36936人,各类研究生13621人,国(境)外学生902人。
发展历史
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何焕奎任首任校长。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成立,1949年5月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并入江西工专、农专、水专、体育师范专科,由中南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经费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拨。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首先分出,独立设置江西农学院,并入南昌农专、江西兽专,院址迁南昌县莲塘。同年,南昌大学工学院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
1952年底,中南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会议,南昌大学由党组书记、秘书长魏东明带队,工学院副院长王修寀、总务长戴鸣钟、副教务长谷霁光以及会计科科长欧阳侃随同前往。这次会议由中南教育部副部长徐懋庸主持,中南局宣传部部长赵毅敏作政治报告,主要讲过渡时期总路线。然后讨论院系调整方案,提出取消湖南、广西、南昌三大学校校名,在湖南、广西、江西三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
这次会议后,南昌大学即进入紧张的院系调整阶段,成立了中南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昌分会,吕良、刘乾才、魏东明等14人为委员。按照调整方案,南昌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科、电机工程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科并入新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化学工程系科并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化学系,文法学院文史系、俄文系科并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并入中山大学;经济系并入新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系和师范部教育科、生物科并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同时,以体育专修科和师范部体育科为基础成立中南体育学院,院址暂设南昌大学原址。1955年迁武汉。院系调整期间,邵式平省长请示中央同意,一是将原拟成立江西师专改为江西师范学院,二是保留生物科。
1958年,江西工学院和江西大学成立,1962年江西师院生物系并入江西大学,
1965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均初具规模,江西大学设7个系、12个专业和瑞金分校;江西工学院设4个系、9个专业,
1985年江西工学院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大学和江西共青垦殖场联合创办了江西大学共青学院。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南昌大学,同年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授予单位。
1997年,南昌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2年12月29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奠基。
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协议,南昌大学实行省部共建。
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正式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2008年10月6日,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
学校文化
文化标志
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校徽
新徽标主体色为蓝色,蓝色套边类似蓝色青花瓷盘,富有江西特征。圆环中是一棵樟树,茂密的枝干表示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象征昌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树人”的教学风范。樟树是江西省的省树。“南昌大学”校名由赵朴初题写。
校徽同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校徽相似,皆由树为主体。
校名
“南昌大学”校名由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的赵朴初先生题写。
校歌
作词:王易
改编:周明
作曲:遥远
赣水之滨西山麓,蓬勃朝气迎晨曦,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
扬六艺,张四维;励志节,戒荒嬉。重科学,笃日新;图自强,养大气。
求知力行期有为,崇德尚能兴华夏。继往开来,开来兮,责在斯!
前湖之风
南昌大学“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学校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品位,更好地培育创新拔尖人才而开办的。
“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作为南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的'校训;传承“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思想;坚持开放性、高雅性、定期性、互动性、群众性的原则。
“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南昌大学唯一的定时定点的学术讲堂。讲坛主要面向全校师生,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前来演讲,并致力于建立长期性、定期性、全方位、开放式的演讲人才库。讲坛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辅,每期进行全程录象和视情况进行现场直播并定期整理,汇编出版《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校园文化丛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校徽-河北大学
【第2句】: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第3句】:北京理工大学校徽展示
【第4句】:北京人文大学校徽
【第5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标志
【第6句】:甘肃联合大学校徽
【第7句】:河北大学校徽
【第8句】: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第9句】:青岛大学校徽
【第10句】:上海财经大学校徽
西南学校校徽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大”,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位列国家“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与重庆市共建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西南大学由原教育部直属西南师范大学与原农业部直属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均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农学相关系科分别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此后,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相继并入。
据2024年7月学校网显示,西南大学占地面积9600余亩,由北碚校区、荣昌校区、西塔学院等组成;其中,北碚本部占地面积8000余亩,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馆藏图书462万余册;拥有37个学院(部)、教学单位,[3] 10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万余人,专任教师2921人。
此外,西南大学还是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7所高校之一,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办学历史
1906年4月18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8]
1914年(民国二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1916年(民国四年),学校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同年秋迁回原址;1917年(民国五年)秋,迁住巴县文庙;1920年(民国八年),再次迁回原址。
1928年(民国十五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刘湘决定将西南大学停办,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1930年(民国十八年),甘绩镛将旧校址出卖,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1931年(民国十九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同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8] [9]
1932年(民国二十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1933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10] 7月,四川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
1935年(民国二十三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期间,学校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
1934年(民国二十二年)末-1935年(民国二十三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
1936年(民国二十四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0]
1940年(民国二十八年)8月,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10]
1946年(民国三十四年)5月,学校由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迁回石马岗。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相关系科)和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西南师范学院。同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相关系科)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农学相关系科)以及1910年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为西南农学院。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11-13]
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
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14]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今之西南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西南大学校徽
【第2句】:西南交通大学校徽图片
【第3句】:简历封面模板之西南师范大学
【第4句】:西南大学简历封面模板
【第5句】:西南交大求职简历表格
【第6句】:西南联合大学校徽
【第7句】:西南交通大学校徽
【第8句】:西南农业大学校徽
【第9句】:西南政法大学校徽
【第10句】:西南民族大学校徽
校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