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基金会格言5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诺贝尔基金会格言50句

科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导语: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科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首先感谢瑞典古斯塔夫国王和西尔维娅王后陛下,感谢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尔丁先生,感谢诺贝尔的所有评委和现场的来宾以及所有关心和关注诺贝尔奖的朋友们!更要感谢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

我本人获得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感谢两位和我一同获得这一殊荣的同行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先生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先生!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在这里,我不确定,去年没来(此处有掌声)。我的莫言老弟获得是文学奖。我看了好多遍他的“获奖感言”,他说的很好,他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的是中国故事。

关键是,他会讲故事,而我不会。

我获得的是医学奖,但是今天,我却要谈点文学。因为按着我的祖国的秩序或者惯例,在我的祖国,我获得这一殊荣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祖国、黨和人民。我本人年老色衰,话已经说出去了,正如你们已经看到的一样,我也不能再重新感谢一次。因为随着电波儿,我的“获奖感言”我的祖国和人民已经看到了。

其实我自己,来不来参加这个庆典活动和发表“获奖感言”我是颇犹豫的。如果我说的不够好,感谢的人不太对,我可能会有一点小麻烦。当然,回去还是没有问题的(此处有掌声)。

我年岁大了,人老了,不想动了。我深知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非常可观,因此,我还是来了。我来了之后才知道:你来,或者不来,奖金都在那里,一分不少(掌声)。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今天穿的是一身紫色的晚礼服,当然,我也穿了蓝色,其实,我更喜欢黄色(此处有掌声)!

我已经耄耋之年,没什么可顾及的了,但是我依然需要“坚持原则”,时刻不忘维护黨和国家的利益,此处省略500字(此处掌声热烈)。

我说要谈点文学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要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掌声),是因为这些天以来我都在琢磨,怎么来发表这次至关重要的演讲。如果谈点纯文学,我的这句话应该使用“思考”两个字而不是“琢磨”。用【“思考”怎么来发表这次至关重要的演讲】似乎显得更加文雅一点儿。

我的这份演讲稿儿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来回折腾了好多次。可是我又一想,既然是演讲,不应该是按着稿子读,像你们外国人一样,站在这里唾沫横飞滔滔不绝,那才叫演讲。

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我获奖不是我一个人,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在工作中,你们把所有的荣誉都给了我,但是我不能吃独食。吃独食,你们懂吗?

所以啊,后来我就想,我把讲稿写好了我背下来,背的滚瓜烂熟,我暗自坚定信心,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人。

我身体不太好,不能讲太长时间。但请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还能坚持。感谢诺奖的评委会,感谢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CCAV和铁岭TV,感谢你们给我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无尚荣光的时刻。

不久前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网上写你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姐不在乎什么院士不院士的。其实这个“姐”还真说错了,姐是真在乎。

亲爱的朋友们,尊敬的各位来宾,我是中国人,我就是一个中国的小老百姓,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其实我还是更在乎我们的院士头衔,那在中国可是一顶最珍贵的帽子。可是数十年下来,我还是一个三无科学家。

今天,我能来到这里,我已经感觉到非常地荣幸,因为不是所有的获奖嘉宾都能来到这里(此处掌声长达5分钟)。

亲爱的各位朋友,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刚才你们鼓掌时间太长,我所幸坐下来享受一会儿,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对我个人的鼓励和认可最长时间的一次掌声(又一次热烈掌声)。

其实以前,也有掌声,但是那是规定动作,因为在人手一张的讲稿里都写着鼓掌的时间和长度(又一次最最热烈的掌声)。而且,最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我是鼓掌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享受掌声。

说真的,我感觉好极了。

我再一次真心实意地感谢在座的诸位,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此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

说真的,我很幸运,那些年,我还能待在实验室,说实在的,条件很苦,但是再苦再累我要坚持下来了,因为必定比牛棚好得多(此处掌声长达10分钟)。

中国有个鬼故事是唐僧西天取经,这是一个中国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神话故事,我想诸位可能也都有所耳闻。说的是唐生师徒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观音如来他们故意而且是人为设置的障碍。我的研究,青蒿素的发明和西天取经也差不了多少,而且经历的时间比唐僧取经还长。

同样是站在这个讲台上,去年的莫言据说讲的不错。但是我,注定要让你们失望了。真的,亲爱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很期待,但是诺奖不能和政治挂钩,我真没有太猛的嗑儿讲给你们。

大家看了吗?诺奖的主席在朝我笑,或者是在嘲笑我?我想不会的,我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有什么好嘲笑的呢?既然你们请我来,就应该允许我随便说什么吧,是吧海尔丁先生?您说呢尊敬的古斯塔夫国王陛下?

好吧亲爱的朋友们,我很感谢诸位的友好,我很感谢你们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对我的尊重和尊敬。

我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懂得尊重也懂得被尊重。很对不起大家,让你们听一个中国老太太唠唠叨叨这么久。我脑子有点蒙,以致讲到后来我完全没按稿子讲。但是我回忆不出来我应该没说错什么话。如果我真的说错了,或者是龙颜大怒回去有困难的话(此处掌声如雷)。回不去就回不去吧。

我奉献了一辈子,这是我得到最多的一次,包括奖金掌声好尊重!感谢你们,感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感谢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感谢他100多年前就给我存下了46万美元(此处应该有掌声)。

是时候该为我自己考虑了,我来的这几天,大会工作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很感谢,我看你们这里空气环境都不错,我想要知道的是,我的那点奖金在瑞典能买房吗?

感谢大家!谢谢诺奖组委会,谢谢古斯塔夫国王和西尔维娅王后陛下,谢谢海尔丁主席!再一次感谢黨感谢国家感谢祖国人民。我能有今天的荣誉,都是党和祖国培养的结果,再次感谢!

关于屠呦呦的相关介绍: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2024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24年1月9日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科学家。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屠呦呦作文600字

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

她就是2024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24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第1句】:屠呦呦从电视里得知自己获奖

钱江晚报记者5日晚电话连线屠呦呦,得知她是“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对于能够得奖,屠呦呦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十一期间因身体不太好在家休息,没有出去玩。

【第2句】:从研究取得成果到获奖间隔整整44年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24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第3句】:名字取自诗经,恰与“蒿”有关

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而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第4句】: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1901-202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有11位女性获奖。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第5句】:多个诺贝尔医学奖与疟疾相关

在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曾有多次奖项与疟疾相关。

1902年,英国研究者罗纳德·罗斯凭借对疟疾传播机理的发现摘走了第二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07年,法国医学家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他对原生动物的研究与发现,使他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奥地利医学家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DDT的杀虫功效,这种物质可以杀灭疟疾载体蚊子。

2024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