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言朱成玉集锦3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父亲的格言朱成玉集锦3篇

《父亲的格言 朱成玉》阅读答案是什么

父亲的格言朱成玉

①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上中学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竞争班长的职务,为了拉拢同学给我投票,我把一些同学请到家里,并说了我的竞争对手很多坏话。被父亲听到了,他当时说了一句话:(A))当你用食指对着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时,你是否注意到你其他的三个手指正指着自己并且以三倍的力量在击你!

②父亲喝茶有个习惯,总是先把茶放到阳光下,让阳光慢慢渗入。他不懂茶道,但这道程序他却从不省略。父亲在上班前经常叮嘱母亲的话就是:把我的茶叶放到阳光下晒晒。晚上,父亲就会泡着那些被阳光晒过的茶,读书,写点感悟人生的字句。对于这个特别嗜好,父亲的解释是:喝了被阳光晒过的茶,感觉心里就有了阳光的味道。

③曾经随父亲去参加过一个远房亲人的葬礼,所有人都对死者的家属说一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父亲却拍着逐渐壮实起来的后生说:你要快点成长,早日扛起家里的重担,大树倒了,就是要给你们这些小树腾地方。

④下雪的时候,我用套子套住了一只鸟。我把它握在手中,如获至宝。父亲看到了,跟我打赌说他会让这黑色的鸟变成彩色的。我不信,就松开了双手。我看到,那只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因为镶上阳光的色彩而变得斑斓。父亲说:(B)再美丽的鸟,失去了自由,被我们握在手里的时候,都是黑色的。

⑤小时候有一次给家里买酱油,店家在找零钱的时候多找了一角钱,在当时,一角钱对一个孩子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它可以换来一大推花花绿绿的糖果。店家找回来的一角钱是5个2分的硬币,我不想把这笔意外之财交给父亲,就把它们藏到了自己的鞋垫里。柔软的鞋垫里突然有这么几个硬币在里面,很不舒服。时间久了,脚被硌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训斥我,只是帮我取出那几个硬币,送还给了店家,父亲对我说:(C)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会歪歪扭扭。

⑥在我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父亲下岗下,又在出苦力干活时被重物砸断了脚,对于我们来说,父亲的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可是父亲依旧快乐着,在给自己削拐杖的时候还哼着歌,丝毫没有被命运击败的迹象。

⑦面对母亲的愁眉苦脸,父亲开导她说:这腿没几天就好了,现在我可以利用这几天好好养身子,身子棒实了,就是本钱哪,到时我再把钱给你翻倍地挣回来。

⑧母亲对父亲的贫嘴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在那里哼着并不好听的歌。

⑨父亲本来就是一副书生的`骨架,再加上受了伤,再不能干重活了。他就买了一头毛驴,拴上一个简易的车棚,穿梭于大街小巷,收一些居民家中的废弃物品。路过垃圾堆时顺便捡点破烂卖钱。父亲的吆喝很有特点,他会编一些诸如酒瓶子,易拉罐,搁在家里是破烂。给我就能把钱换之类的顺口溜,不时牵惹出居民的欢笑。

⑩父亲早出晚归,每个黄昏,我看到的都是他一瘸一拐沉重而疲惫的身影,可是他看到我时又总会在脸上绽放一推灿烂的笑。父亲就是这样,不论生活如何困顿,他总能找到自己快乐的逻辑:(D)穷人吃豆腐和富人吃海鲜一样香,穷人穿棉袄和富人穿貂皮一样暖和,富人花大钱,穷人花小钱,都是一样的活着。

父亲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摩挲着我们的头,很男人地说:(E)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摘自《家庭·月末版》

【第6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的经典格言,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这些格言给我的教益和帮助。(4分)

示例:(A)句格言:教我学会做人。

(B)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句】: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句】:文中父亲的每句格言都感人至深,给人以启迪。请探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句】:读下面一段文字,看看文中哪件事与下面这则材料的内容相同,并写出阅读这两则文字的探究结论。(3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它以为自己也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厮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主人用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悬崖边,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垂直掉了下去,慌乱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句】:文章第②段是写父亲的特别嗜好喝被阳光晒过的茶。试结合自己的观察,仿照此段写法,介绍你父母(或亲朋)一个特别嗜好。(100字左右)(3分)

【第6句】:示例:C、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D、不贪不义之财E、正确面对困难F、坚信未来(意近即可)点拨:仔细分析一下各则名言所蕴含的道理,再用简明语言概括一下。

【第7句】:示例:父亲乐观、豁达、正直、睿智,因势利导教育儿子,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他人,引导孩子向上、向善,笑对生活,正视困难,坚信未来,是一位优秀的导师。(意近即可)点拨:从文中寻找父亲的言行,从其言行中归纳出父亲的性格特点。

【第8句】:一是叙述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非常精要、典型;二是每句格言都是在自然的叙述中导出的,富于理趣,易懂易记,朴实感人。(意近即可)点拨:从叙写方式,表达效果及含义方面综合分析。

【第9句】:示例:①环境造人②目标影响人的成长③要因材施教④置之死地而后生(意近即可)点拨:面对一组材料,要分析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找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即可。

【第10句】:与文章第③段所叙事例大体相同。示例:父亲爱喝点小酒,而且爱喝亲自酿的酒。每当稻子熟了,收获完稻子后第一件事就是亲手酿酒。他把家里的秕谷和一些中等的谷子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洗净、醺蒸,当酒液从竹管淌下,滴入土酒罐中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边细细地品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自家的酒好!我酿的酒好喝!父亲到了晚年依然如此。我劝他不必如此辛劳,买点酒喝喝就行了。父亲却说:不,不,喝自已酿的酒踏实!点拨:仿写一段文字,应力求形式上的大体相似,重在叙述内容是否能体现人物个性。

《风筝的心 朱成玉》阅读答案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云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 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

③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④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

⑤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⑥ 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⑦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⑧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 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⑨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 ,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 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

?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 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 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 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第13句】:本文围绕“风筝”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4分)

【第14句】:“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一句中两个“春天”的含义是什么?(4分)

【第15句】:作者在文 中第⑧节提到自己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第16句】:从修辞和表达效果方面,赏析下面一句话。(3分)

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第17句】:文章结尾说:“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第13句】:1)看孩子们在小巷里放风筝,风筝飞不起来。(2分)

2)我做了风筝,带孩子们去广场放风筝。(2分)

【第14句】:第一个春天指季节(2分)

第二个春天指快乐生活(或幸福、愉快、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第15句】:1)对儿时自由自在、愉快生活的怀念;(2分)

2)和现在的孩子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在孩子生活环境的不满。(2分)

【第16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风筝以人的生命,写出了这里的风筝没有起飞的空间,同时含蓄的表现出人们整天因琐事而忙碌,没有闲情逸致去放风筝这些社会现实。(2分)

【第17句】:例:生活中一些东西并没有丢失,比如:风筝、沙包、弹弓、玻璃球等,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1分)丢失的是人们沉静、优雅的心情,如果能够拥有一份悠闲与清雅,那么快乐会重新回到身边。(2分)

《向日葵》阅读答案朱成玉

阅读理解一开始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向日葵》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向日葵

朱成玉

墙高得挡住了风,挡住了季节,挡住了一颗向上生长的心。

一个晒太阳的囚犯,闪着光秃秃的脑袋,呆呆地注视着刚刚粉刷过的墙皮,好像在阅读一张旧广告。

洁白的墙上什么也没有,除了他光秃秃的影子。他却在孜孜不倦地读,似乎读出了整个世界。

囚犯每天出来放风的时候,都会呆呆地注视那面墙。士兵向监狱长报告,说他有轻生之念。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监狱长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打消囚犯的轻生之念。他请艺术家们来演出,请心理学家给他讲故事,他还精心伪造了一封已经与囚犯离了婚的妻子的来信,信中写满了温柔,可这个小把戏最终也被囚犯看出了破绽。“不知道是谁拿我寻开心,”囚犯说,“你看写信的这个日子。”监狱长看见信的落款写着“4月1日”,不禁骂起自己的粗心来,怎么选了个“愚人节”写这封信?

就在监狱长一筹莫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靠近墙根的地方长出一棵向日葵来,那是高墙内唯一的绿色。监狱长奇怪地发现,那个囚犯不再盯着那面高墙看了,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这棵向日葵。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监狱长忽然又看到了希望,他叫人把那棵向日葵用一个围栏围了起来。

向日葵一天天地长高,监狱长在囚犯的眼神中看到了一棵小的向日葵。

监狱长的心暂时平静了一些,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让人无论如何也要看护好那棵向日葵。

一天深夜,狂风伴着骤雨席卷而来,电线全被吹断了。在这之前,上级曾来电命令,严密看管狱中囚犯,以防他们越狱。果然不出所料,这个有着轻生之念的囚犯趁混乱之机,带上几根早已准备好的绳子,向墙外爬去。由于匆忙,绳子没有系牢,他重重地摔了下来,却摔在一个人的身上。

那个人就是监狱长,他被砸得不轻。原来,他怕大风把那棵向日葵吹倒,怕骤雨将一颗向上生长的.心熄灭,所以用身体护着那棵向日葵,碰巧将这个要越狱逃跑的家伙逮个正着。

“你护着这棵向日葵干吗?”囚犯自认倒霉,并有些不解地问道。

“因为它给你带来过希望,不是吗?”监狱长说道,“迟早有一天,它会高过这面墙的。”

第二天,监狱长并没有向上级汇报囚犯越狱这件事,只是简简单单地汇报说,一切正常。

监狱长领着囚犯的孩子来看他,囚犯不敢相信一个犯人的孩子竟然有人来关爱。监狱长在囚犯入狱那天起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并给了孩子全方位的照顾。“你看,孩子期末考试考了个双百呢!”囚犯握着试卷的双手在抖,一滴泪在纸上迅速洇开了,形状竟像一个展开笑脸的葵花。

向日葵又长高了,需要仰望了!

一天,监狱长拎了一瓶酒来找他,“庆祝一下,”监狱长说,“向日葵终于高过那面墙了!”

囚犯真正快乐起来了。向日葵长高了,他的心也一点点靠近了太阳。

监狱长在向日葵生长的地方刨出了一小块地,然后发给监狱里的囚犯们每人一粒葵花籽。他让他们种下一个希望,让向日葵和他们的心一起生长,一起品咂出快乐的滋味。

囚犯出狱那天,监狱长在身后送他。监狱长生得矮,但给人一种很敦实的感觉。可是阳光却将他的影子抻得很长,像一株顽强的植物,像那棵向日葵,高过墙的向日葵。

曾经的囚犯冲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转身走掉的时候,那个向日葵的影子却像穿了鞋子一般跟着他走,走进阳光中来,走到生活中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第1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刚刚粉刷过的墙上什么也没有,但囚犯却在孜孜不倦地读,“似乎读出了整个世界”,这说明囚犯仍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B.“监狱长在囚犯的眼神中看到了一棵小的向日葵”的意思是,监狱长发现了囚犯心中微小的希望,说明监狱长的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C.“迟早有一天,它会高过这面墙的”,监狱长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是向日葵最终会高过这面墙,二是囚犯最终会获得新生。

D.从全文看,囚犯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冷漠绝望—自卑仇视—萌发希望—感动快乐—充满希望”的变化过程。

E.小说语言含蓄,如“监狱长生得矮……可是阳光却将他的影子抻得很长,像一株顽强的植物”的描写就暗含对监狱长的赞美。

【第2句】:监狱长具有哪些性格特征?体现在哪些事上?

【第3句】:请结合文本,探析“向日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1句】:CE

【第2句】:监狱长的性格特征:善良,富有爱心。事件:①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打消囚犯的轻生之念。②利用向日葵感化囚犯。③没有向上级汇报囚犯越狱。④把囚犯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并给予全方位的照顾。

【第3句】: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通过向日葵串连起来。②通过向日葵的生长变化体现囚犯的变化。这样情景交融,不仅很好地体现了人物情感,而且使人物生动形象。③富有象征意义。在文中,向日葵既指现实存在的一种植物,又象征囚犯靠近光明的心,象征着希望。

朱成玉《灯笼》阅读答案

导语:通过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朱成玉《灯笼》阅读答案,供各位参考。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本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出其余两件事。

答:(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

(3)

2.简要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答:

(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答: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灯笼很费时间和精力,①段中,父亲却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这句话表明父亲根本不会靠它来赚钱。

B.③段中,作者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这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并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

C.⑦段中的加点词语“犹豫”“斩钉截铁”,写出了父亲内心经历了从不情愿到痛下决心的漫长挣扎过程,因为他也希望自家能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年。

D.⑨段中的画线句通过描写那些赋予了灵魂的灯笼,赞美了父亲的好灵魂。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灯笼也必然会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自己。

参考答案:

1.(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意思对即可)

2.文中的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