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语录 你是我的全世界【100句文案】
一、我的世界你不懂非主流语录繁体
1、这篇《鲁迅祭》是木心回国后唯一公开发表的单篇文章,还没有收进木心的文集。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木心在文章里再次强调鲁迅了不起,鲁迅是一个卓越的文体家,不仅是一个文体家,而且是一个“卓越的文体家”。
2、出于对人物口语的描写需要,以通用语码为主干,不同语码各有使用领域。叙述为通用语码,根据人物特点,对话时更换为方言或口语。基本上是整句甚至整段的更换。香港的一些文学作品,常有如此安排。例如集子里的例子(粤语词句以底线表示):
3、一片调侃中,有人感叹:幸好夏天快完了,很快就不用看到这些爆款了。
4、天鹅谈飞行术,麻雀说哪有这么多的讲究
5、尤其是夹用方言词句,在汉语其他方言里也比较常见。语码混合可能有三种样态:
6、至于港式中文的形态,《面面观》作者指出:“港式中文主要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是在通用中文基础上,为了表达的需要,夹用少量粤语、英语、文言语句;此外还包括并不夹用粤语、英语、文言语句,而明显受英语表述影响的中文书面语。”(《港式中文面面观》)
7、全港No.1最多人睇嘅[看的]报章(《头条日报》报头)
8、那么,木心是怎么做到这样既玄妙又家常的表达,是单凭感性吗?他是用柔软的手抚摸这一切吗?通读他所有的作品,我觉得他根本不是。他受了极强的哲学训练,而且不是中国传统哲学,是德国式哲学。
9、但是,我还是要试着概括一下木心写了什么。我觉得他写的是他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他是怎么写的?他像情郎和辩士一样写。正如他夫子自道:“能够用中国古文化给予我的双眼去看世界是快乐的,因为一只是辩士的眼,一只是情郎的眼”。
10、只不过,自从太妹们齐刷刷地穿上大腿袜之后,我就再也不敢萌绝对领域了,怕被她们身上“就是干”的杀气给灼伤。
11、木心对茅盾晚年写回忆录(题目叫《我走过的道路》)表示了很大的不满。何必写这些东西。这也提醒我们,木心在出国前是看了茅盾的回忆录的。当时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木心是认真读了的,否则他不会作出这样的判断。所以他对茅盾的结论是:
12、再搭配好其他单品和吊到飞起的表情,一张完美的自拍get√,配文都帮你想好了——
13、希望若干年以后,墓碑上只刻着二维码,路过的人们扫一扫,一生的故事都出来了,爱过谁,恨过谁,还牵挂着谁……
14、蔡基刚:科技论文国内期刊首发环境的现状与思考
15、都不用去翻买家秀,大街上肉眼可见,“全员恶人”的产业链正在以病毒传播的速度蔓延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角落里,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举国时尚。
16、游汝杰:汉语研究的当代观和全球观
17、而微博上最流行的烧脑填空题,也不再是“对象在你俩吵架后关注了前任你信不信是手滑”,而是“如果让你穿全员恶人你会怎么办?”
18、木心讲过这样的话,鲁迅、茅盾、徐悲鸿这些人都是从小乡镇游到大都市。“游到”这个词很有意思,木心有些词是非常特别的。而且木心还告诉我们,周氏兄弟的古文根底很好,但不愿意正面接受传统,老是写打油诗。
19、由于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由于背景不同带来的人们心理因素差异,而产生的适合本地社会区域的词语。
20、我们用初中三年去盼望高中三年,我们用高中三年去憧憬大学四年,而用大学四年去怀念中学六年,最终我们用一生去祭奠我们的青春!
二、非主流语录 你是我的全世界
1、这种在个人外表和文字交流上的创新,跟我们国内的杀马特、非主流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五颜六色的头发和充斥着奇怪符号的火星文。
2、《基本法》第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言。”
3、香港有许多人是从使用简体字的内地去的,也有从通行简体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来香港工作的。因此港府的这个类似“繁简由之”的政策,无疑是一个好办法。“繁简由之”是由澳门的程祥徽先生最先提出的想法。但实行最早最力的却是香港《语文建设通讯》。
4、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
5、“我还是认为人该在文学中赤裸到如实地记录恶念邪思,明明有这样的东西怎能说没有呢。”
6、由于他的某些诗被写成了歌,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个大众流行作家,但是要知道,那只是他非常小的一部分——即使那些部分,表面的清浅之下也仍有磅礴的潜流。他自己似乎预感到这个东西,他有俳句说:
7、香港的三类中文,不都是实际语言的反映吗?粤式中文有粤语口语作为基础,通用中文有官话口语作为基础,而港式中文是二者的混合,香港人口语里经常就是这样几种语码混合着的,不能说没有语言基础吧。作者指出:
8、别让我看见你,不然我见你一次,就喜欢你一次。
9、社区词范围的再认识
10、记得当时我回答说:“我唔玩[我不玩],又点知潮流兴乜呢[又怎样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呢]?至少我一路玩[起码我可以一边儿玩儿],一路可以了解下个游戏点解咁受欢迎啊[一边儿了解一下这个游戏为什么这样受欢迎呀]!”(《你在捕捉什么呢?》)
11、对于鲁迅的杂文,他只用了几个字:
12、不想在公共场合看到这衣服扎堆的,是这些潮人的亲友和无辜的路人↓↓
13、语言态势还表现在语言接受方。如果社区里都不懂英语,英语就没有社区地位。如果某个方言区普通话崛起并超过方言的使用,那方言文就必将消失。以上海话传教文本来说,就只能在160年前产生。随着上海迅速成为中国以至国际的大都会,以前的乡人转变为市民,识字率普遍提高,为统一号令使用的官话已经普遍接受,那么原先的那种方言传教文本就失去了使用基础,不可能再流行,最后终于消失。而香港与上海不同,“粤语在口语交流上很有地位,除了有教学语言的地位,还在政府、立法、司法机关作为交流语言”(《多元语言社会与港式中文》),而且还是政府对香港居民发布施政措施的语言。因此粤式中文还有一些存在空间。
14、在前一阵社会人风潮的带动下,不学个一口金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网上冲过浪。
15、时间还在继续,记忆也在不断更新,希望自己今后每一天的遇见,压缩到回忆中都是沉甸且有意义的……
16、女生的穿法就更多元一点,长裤短裙都OK,最时髦的莫过于一件oversize加大码盖住屁股,再穿条超短裤,画龙点睛的是帆布鞋要踩下鞋跟变拖鞋↓↓
17、中文例句语序混乱不堪,难以理解,对比英文可知,显然是因为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
18、历史上,英国并非不想从语言上割断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关系,但是长达150年的时间也未能让香港变成只流通英语而不流通粤语的地方。可见香港与广东的血脉相连的关系,不是想割断就割断的。
19、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憋总说你不想要。
20、如果爱不起.或不能深爱..
三、我的世界你不懂非主流繁体字
1、而且很有趣,仅仅只是句法模式的借用或替换,不涉及词汇。这后一种很像上海曾经流行的洋泾浜语(pidgin),但不同的是,这似乎是一种局部“逆向”的洋泾浜现象。上海洋泾浜虽然没有明确的语法,但大体以汉语的句法模式作为框架,配以英语词汇为砖石。而香港出现的这类中文,恰恰相反,把英语句法格式混杂其间,将汉语(含粤语)词汇当做了砖石。例如:
2、甲类,出于对人物口语的描写需要,以通用语码为主干,不同语码各有使用领域。叙述时为通用语码,根据人物特点,对话时更换为方言或口语。基本上是整句甚至整段的更换。香港的一些文学作品,常有如此安排。例如《面面观》里的例子(粤语词句加底线表示):
3、三是木心,木心把什么纳入进来?他把“情”纳入进来,多情和无情是他判断和叙事的一个基点。
4、(3)《亨利实录》,“洋上赵吟松刊刻印订”。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蒋严老师提供,谨致谢意。
5、上文的特点是叙述部分是通用文(明清时代的通用语体),穿插的诗词以及个别语词是文言,对话则是按人物身份与成长地选择语言。《九尾龟》其他章回也莫不如此。章秋谷是明代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人士,府治在今天的南京市,操通用语(下江官话,与今天的普通话大致相当);花彩云和花云香都是苏州人,也曾在上海居住,说的是姑苏吴方言。其中许多苏州话对话,对笔者而言应该没有问题,但在阅读时,也要适应一阵子,因为与笔者习惯的书面表达太不一样,不能实时与大脑中储存的字符印象联系起来,从而延迟了理解。对北部吴方言区的人来说,用现成汉字表达姑苏吴方言也是相当陌生。因此,这种文字表达很难流行,始终都是断断续续的细细支流。
6、(2)古汉语语素参与构成词,如:差人[警察]、差馆[警署]、差饷[原义警捐]。
7、从左到右依次为:小宝、林少华、李静、陈子善、孙郁
8、1:俄肆ィ厼渎卜懂的ღ痠2:峩Ч祢dǔ不小董魡吢酸 3:我是珎读丆小董的心痠 4:我⒋你读ィ不慬旳鈊痠 注:希望能帮到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继续来询问我.
9、回想陪伴自己一起度过那段青葱岁月的人,除了感激,就只剩感激了,回忆里的人和现实的自己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回忆过往,再聊回现实,真的就像做了一趟时光机,一晃眼我们都这么大了,当初羞涩的讨论着谁会最先谈恋爱,如今除了我都有了男朋友,我竟不自觉的露出了妈妈般慈祥的微笑,心中竟有种自家少女初长成的欣慰……想来也是好笑,七年前的自己可是一个看着言情小说期待大学恋爱的二货少女,那个时候的自己哪里能知道过了那么多年自己还是单身,而且对于许多事情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时候除了学习,真的对未来一无所知,不会知道彼此会有那么久的失联,也根本不会知道六七年后的我们会在成都相聚。一切的一切在回顾的时候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
10、比如有一篇叫做《疯树》,他突然对大自然的四季产生了强烈的惊异。他以一个画家的口吻说,大自然的颜料也是恒定有限的,在春天小心翼翼地嫩绿,到夏天怕颜料用尽,是深一点的绿,到秋天,发现颜料还多,于是就挥霍,把该用的颜色全用在叶子上他说,这就像中年之恋,是一场疯狂的恋爱,到冬天一切万物萧索。我的复述太没有他的神韵了。我的印象是:他会突然像外星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对四季的颜色变化产生极大的惊讶。
11、哎呀,看着看着我也是醉了,楼主你要非主流的句子作甚
12、从见面的相互拥抱,到谈及彼此外观上的变化,到不熟悉彼此的声音和说话的方式,再到慢慢分享自己的生活,再到慢慢在彼此身上找到原来的熟悉感,然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当你们再次相聚,你们就还会变成初中手拉手上厕所时青涩的样子。旧友重聚永远不会少的就是回忆往事,当你们开始回忆,那尘封多年的潘多拉记忆宝盒就像被施了咒语,一瞬间所有的记忆都从里面蹭蹭蹭的蹦了出来,特别是对我这种记忆不好的人来说,原本脑子里有一张初中教室的座位图,我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是亮的,其他的部分全都是黑的,在听到他们一点一点回忆的以前的时候,伴随着我的:哦!对,还有他,的这种惊呼,脑子里座位图上的人开始一个一个亮了起来,那种感觉真的挺奇妙的,就像自己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过去的一切。
13、发型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齐刘海的锅盖头,重点是短,整个只能遮住天灵盖的最佳。
14、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2009
15、广义地说,这三类中文也隐隐约约在中国许多地区存在着,而且程度大大不同于香港。以苏沪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来说,当地通行的书面中文是与北京、香港的通用中文大体一致,三地完全可以通行无碍,无须举例。吴语中文,就像闽语中文一样,在强势的中央政权与科举制度下,不可能存在。只有在出于实用需要的外力影响下,才可能产生方言语体的书面文本。最典型的就是西方教会为传教而产生的传教文本。闽语如此,吴语也不能例外。例如一份标明“上海土白”的《亨利实录》(1856年,咸丰六年刊印)(③)。
16、今天是2024年10月4号,中秋节。参加了实习生的第二次聚会,和初中的旧友吃了饭。经历了一场新记忆和旧回忆的碰撞,有种很微妙的感觉,明明自己的生活在不停的向前赶,发生着许多你记忆里没有的东西,但是每当遇到旧友,你就会暂时忘却现在,记起你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
17、无论男女,谁穿上这一身,不说是时尚的弄潮儿,说抓住了潮流的尾巴还是不夸张的,只有一个问题会带来些许烦恼:走路上容易撞衫。
18、四字潮T、黑白格纹裤,再踩上一双莆田AJ或者巳黎世家,走在路上感觉自带BGM和复古滤镜,空中还会飘来墨镜金链大雪茄,整个画面只有一句旁白——
19、英文成了地球村里最为流通的语言。要稳住香港作为世界大都会的地位,英文是香港与世界各国交流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三是英文和中文都是香港社会的正式语文。英文作为正式语文并未贬低中文的地位。相反,按上述第九条的叙述,中文的地位高于英文的地位,这是《基本法》中文表达高超的地方。
20、当年的暴走族都老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热爱着摩托,怀念着当年的引擎轰鸣和年少的自己。
四、我的世界你不懂非主流文字
1、如此念念不忘,是你不够诚恳,还是我一如既往,只是怎么想就该怎么说,还是说的越多就越假惺惺忍不住怀疑世界,为什么不冷不热,不干不净,说不出来,又想不明白很高兴认识你,在我活的丑陋不堪的那段日子,也感谢你不断的强迫我在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自内心花开了不知道是第几遍,我却只是偶尔的听见你说你很想念风吹思念,才知深浅,而现在只有我一人在阳光下消遣我也只是偶尔路过,却看见了那人手中最美的烟火
2、《面面观》作者还指出:“社区词语,主要指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所流行的词语。海外华人社区范围很广,比如东南亚华人社区、美国华人社区、欧洲华人社区等。”(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
3、“难释的怅憾是:虚度了黄金写作期,自己未必有所遗恨,至少在回忆录中滔滔泛泛而不见一言及此义者”。
4、(3)集群效应:多语人很多。多语人分散在许多地区,每个社区只有少数几个,那就毫无意义。多语人形成多语人社群,就会互相影响并形成“势”,一种要表达多语人语言诉求的“势”。这样的社群就可能左右语文的历史。假如某个粤方言社群有一大半人都会英语,就有可能随时会表现一下,或显示自己的能耐,或表示国际通用的习惯说法。假如某个方言社群里大部分人都会普通话,那方言中文就必然逐渐式微。假如某方言社群所操方言距离通用语较远,就存在书面表达本方言的可能。这些应该就是混合书面语出现的基础,不可小视。集群效应里还存有语言与心理因素,但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现象。
5、现行的简化字版的同音归并确实有些过分,并引起繁简转换时的尴尬。例如作者在《繁简转换得当交流更加顺畅》一文中指出的例子:
6、“《子夜》时期,成则成矣,到头来远几步看,那是一大宗概念的附著物。”
7、“三百里”成了“三百裏”
8、更有趣的是,木心在《文学回忆录》的另一个地方还讲了一段话,告诫那些听讲的年轻朋友,写作时有些问题必须注意。木心说:
9、(2)心理认可:以上诸项因素形成的多语多文现象必然在人的心理上烙下印记,产生相应的反应。如果由个人的心理诉求扩大至群体,形成集体心理或集体意识,就很难阻止或改变。香港百多年来,通用中文始终是主流,说明香港人民在心理上一直认同自己是汉民族的一部分。任何社会问题、语言问题最后都会归结到心理,表现为心理反应,表现为心理的认可与否。个人或集体的心理与社会又是互相影响的。心理会加强社会问题的强度,而社会反过来也会促使个人/集体心理认可度的演化。
10、这种情况在采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似乎很难出现。它们可以存在两种语码,一种通用语码,一种方言语码,也可以出现语码混合或替换,但很难出现与通用书面语体并行的另一种方言书面语体。汉字基于表意与形声的造字方式而具有超表音的能力,即同一个汉字符号可以联系或对应多种方言甚至外国语同义语素的语音。因此,在香港就可以存在通用中文和粤语中文这样的书面形式。
11、丙类,无所谓主干语码,或主干语码随意更换,多种语码混杂。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两种语码掌握得都不好的情况下,因此会出现无意识更换主干语码,随遇而安、临时应付的情况。估计非原住人员会发生这种情况。例如从内地刚到的非方言语区人员,一旦与香港当地人交涉时,可能时而以粤方言为主干,时而以英语为主干,时而又以普通话为主干,而且其中还夹杂另一种语码,勉强交流。除了记录写实性的作品,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于正式的书面写作。
12、粤语在口语交流上很有地位,除了有教学语言的地位,还在政府、立法、司法机关作为交流语言。
13、通读小琳的这部集子,又重点多次学习了其中的几篇,我这个外行才有了点感触,于是拉拉杂杂写了这些,显然已经超过“序”的长度和写法,应该就此打住。感谢小琳让我学习新课程;又感谢她的宽容,让我放开咧咧。以上是读后感,也算是交出的一篇读书笔记。敬请著者批改,并冀同行指正。
14、这些词语除了G类外,对其他华人圈而言,显然仅限于日本使用,应当算是社区词。其中D类是最大量的,几乎所有的日本汉字词都可以改成汉语读音而使用,而且比较随意,很不稳定,大都根据个人习惯和场景而定。以上这些日语词在需要时也可立即替换为汉语词。这说明海外华人圈里语码混合或借用的临时性和实用性,大大不同于香港社区词。同时也说明汉字的超表音特点,可以书写不同语种,对应的却是不同语言的语词读音。这种情况也是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华人圈看不到的,因为这些国家统统使用拼音文字,不大允许字母有很大差异的另外读法。
15、A~F类日语词最后往何处去?有多大可能进入中国语言生活?
16、因此,港式中文也无法证明汉字具有创造新语言的神奇功能。热爱汉字当然是好事,重视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的功能也是正当的态度,但凭空造出一种功能来抬高汉字,这才是又一种过犹不及,乃学问者之大忌。
17、多语人社群与多语码现象
18、感觉人与人之间有无共同话题是决定想不想和你交心的前提,彼此讲话彼此都不能够理解真的好累,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参与不进来,还是各自安好吧
19、“茅盾的文学起点扎实,中途认真努力过来,与另外的颓壁断垣相较,就俨然一座丰碑”。
20、木心的归纳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五、非主流你的世界我不懂字体
1、D.可对应汉语词的日语汉字词,如:市役所[市政府或及其办公处],别科[预科],文化祭[文化节],家族滞在[家属居留]。
2、《语言战略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于2024年1月正式创刊。该刊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学术支持,商务印书馆主办出版。主编李宇明教授,执行主编郭熙教授。
3、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他跟鲁迅,鲁迅比他大46岁;他跟茅盾,茅盾比他大30多岁;跟张爱玲,张爱玲比她大7岁,两个是前辈,一个是同辈,他怎么看待这些人?这些人在文学上的起步比他早,成就也不小,有的还是大师,他怎么样来讨论这些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他必须面对这些人,他不能视而不见。
4、四个繁体字或是A4纸大小印在正中央,或是初号字体缩在左胸上,核心要求是中文上头要有英文翻译“outrage”,而且必须全体大写,让人晃眼一看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5、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两大册里面,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木心多次提到鲁迅,不是一次两次,是很多次。别的评论家评鲁迅都是长篇大论,木心不是这样。
6、这样组织文章很特别,你可以说他只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也可以说他写了二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两种说法都没有错。那篇纪念文章就是《飘零的隐士》,最初发表时题为《一生常对水精盘》,还是我率先介绍给内地读者的。这篇文章的引子像语录一样,有几句话很精辟:
7、根据书中的描写,总的看来,语码混合或语码借用是比较随意的,有明显的临时应付的性质。正如作者所言:
8、如果香港还像以前那样,是一个被管治的殖民形态,那它只能选择侧重于香港交际,以及以英联邦为主的国际交际,大中华交际则只能作为一种传统的平衡方。至于与中国内地的交际充其量也只是点缀。
9、潮到极致就是土,土成一片就不是全员恶人,而是全员恶心人了。
10、脚上穿着“以暴制暴”,仿佛下一秒就要跟另一帮古惑仔群殴↓↓
11、男生的穿法比较单多是配除了牛仔之外的深色裤子,很多人一起穿着就像是去打群架,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全都是狠人”↓↓
12、“应是黄金创作期,他搁笔不动,直到日薄西山,才匆匆赶制回忆录,可谓殚精竭力,实则是文学之余事,他所本该写,本能写的绝不是这样一部烦琐的自然主义的流水账,文学毕竟不是私人间的叙家常,叙得再缜致也不过是一家之常而已。”
13、(1)现代汉语通用语语素构成词,如:综援[综合性援助]、班房[教室,译自classroom]、公屋[租给收入低者的公共住屋]、居屋[供中间阶层购买的住房]、丁屋[限于男丁继承的房屋]、笼屋[香港最差的居所,仅一张床,四周用网笼住]、木板隔间房[用板间隔开出租的小屋,卫生设备共享]、夹心阶层[中间阶层]。
14、秋谷笑道:“言重之至,我早知云香有病,我决不来多事的。”
15、有好多话好想对你说,有好多事好想跟你做,但现在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我爱你不止在明年,我们还有好多年。《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是由周依然、施柏宇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24年2月1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周依然饰演的建筑设计师“安易”与施柏宇饰演的钢琴家“高昂”互相感知彼此情绪、知觉而交流的异地男女间的爱情故事。
16、“昔鲁迅将‘海派’和‘京派’做了对比,精当处颇多阐发,然则这样的南北之分刚柔之别,未免小看小言了海派,海派是大的,是上海的都市性格,先地灵而人杰,后人杰而地灵,上海是暴起的,早熟的,英气勃勃的,其俊爽豪迈可与世界各大都会格争雄长;但上海所缺的是一无文化渊源,二无上流社会,故在诱胁之下,㗳然面颜尽失,再回头,历史契机骎骎而过,要写海派,只能写成‘上海无海派’。”
17、他们立志沟通大中华,统一文字,其志可嘉!作为特区的香港如果能设立一些和谐体试验点(如班级、出版物),促进方案优化完善,为统一大中华汉字贡献“特”力,则将利泽万民,功垂千秋。
18、这样穿的“小学鸡”太多,以至于有些路人得了“全员恶人后遗症”,只要看到印有汉字的T就会想到3件99的全员恶人,然后在脑中浮现出一张张熊猫头表情包。
19、你眼瞎吗?撞我心口上了。
20、記得當時我回答說:“我唔玩(我不玩),又點知潮流興乜呢(又怎樣知道現在流行什麼呢)?至少我一路玩(起碼我可以一邊兒玩兒),一路可以瞭解下個遊戲點解咁受歡迎啊(一邊兒瞭解一下這個遊戲為什麼這樣受歡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