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正无私造短句五篇
公平正义的名言警句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小编收集了公平正义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第1句】: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丹•笛福
【第2句】: 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 ——无名氏
【第3句】: 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 ——阿拉伯
【第4句】: 公其心,万善出 ——明•方孝孺
【第5句】: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唐•杨炯
【第6句】: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汉•班固
【第7句】: 一碗水端平
【第8句】: 手抹桌子一字平
【第9句】: 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第10句】: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 ——唐•姚崇
【第11句】: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管子
【第12句】: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列子
【第13句】: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
【第14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第15句】: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清•王夫之
【第16句】: 天下为公,亿兆已任 ——魏书
【第17句】: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晋•傅玄
【第18句】: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 ——淮南子
【第19句】: 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第20句】: 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 ——享•乔治
【第21句】: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孟德斯鸠
【第22句】: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 ——拿破仑
【第23句】: 有公心,必有公道 ——晋•杨泉
【第24句】: 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 ——邓析子
【第25句】: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唐•张九龄
【第26句】: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宋•朱熹
【第27句】: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明•刘基
【第28句】: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宋•释惟白
【第29句】: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吕氏春秋
【第30句】: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汉•韩婴
【第31句】: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
【第32句】: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柏拉图
【第33句】: 力量来自公正 ——林肯
【第34句】: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明•吕坤
【第35句】: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 ——比奇科默
【第36句】: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 ——唐•张蕴古
【第37句】: 公者明,……无私者正 ——黄帝经
【第38句】: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第39句】: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 ——兰多
【第40句】: 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 ——明•薛宣
【第41句】: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 ——明•薛宣
【第42句】: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宋•朱熹
【第43句】: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
【第44句】: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
【第45句】: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 ——艺文类聚
孝的名言警句
导语: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孝的名言警句,欢迎查阅,谢谢!
孝的名言警句
【第1句】: 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第2句】: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第3句】: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第4句】: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第5句】: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第6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7句】: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8句】: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第9句】: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第10句】: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第11句】: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第12句】: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第13句】: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第14句】: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第15句】: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第16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第17句】: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第18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第19句】: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第20句】: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第21句】: 长幼有序。——孟子
【第22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第23句】: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第24句】: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25句】: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26句】: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第27句】: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28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29句】: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第30句】: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离s娄上》。
【第31句】: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第32句】: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第33句】: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
【第34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的名言警句
【第1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之后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2句】:巧言令色,鲜亦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第3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第4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第5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6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第7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第8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温习、巩固)旧的知识,(并且)能够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9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
【第10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东西你懂得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第11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选拔、推举;直:正直的`人;错:同措,放置、安排;枉:不正直不正派的人。鲁哀公问道:“如何做人民才会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了;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的位置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
【第12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13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第14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第15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16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第17句】: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第18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19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0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第21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22句】: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第23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24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第25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26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第27句】: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28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29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3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31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32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33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34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35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36句】: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3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3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39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第40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第41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42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第43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44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第45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46句】: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第47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第48句】: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49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50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1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52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第53句】:食不语,寝不言。
【第54句】:寝不尸,居不容。
【第55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56句】:未知生,焉知死?
失败的名言警句
【第1句】: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美]爱默生
【第2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第3句】:人要经过一番苦难才能成才。——芬兰谚语
【第4句】:人生在世必遇患难。——《旧约·约伯记》
【第5句】: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第6句】: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朝鲜谚语
【第7句】: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第8句】: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第9句】: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第10句】: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第11句】: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
【第12句】: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第13句】: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关于战胜挫折和失败的名人名言
【第14句】: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
【第15句】: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夏衍
【第16句】: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古罗马]塞内加《论天意》
【第17句】: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
【第18句】: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
【第19句】: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第20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21句】: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
【第22句】: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
【第23句】: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第24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第25句】:铁是愈炼愈硬的。——[前苏联]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第26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第27句】: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第28句】: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第29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巴尔扎克
【第30句】: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法]伏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