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文章溢乎格言合集60条
孔子的论语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的论语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第1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第2句】: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第3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4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5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6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第7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8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9句】: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第10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11句】: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12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13句】: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第14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第15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第16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17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18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第19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第20句】: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21句】: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22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23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24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第25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第26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第27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第28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29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30句】:不知生,焉知死。
【第31句】: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第32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第33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第34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第35句】: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第36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第37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38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39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第40句】: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第41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42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43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第44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45句】: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第46句】: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第47句】: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第48句】: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第49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50句】:夫子温、良、恭、俭、让。
【第51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52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53句】: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54句】:三思而后行。
【第55句】:往事已不谏,来者犹可追。
【第56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第57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59句】: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第60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第61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第62句】: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第63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第64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65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66句】: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第67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68句】: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
【第69句】: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第70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71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第72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73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74句】: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第75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第76句】:小人之过也必文。
【第77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第78句】:诗三百,思无邪。
【第79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第80句】: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第81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影响力极为大,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论语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摘 要:本文通过对《论语》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孔子的思想,对其产生的根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不足都做了较为详细地阐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道”是客观根本,“礼”是客观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外化。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道;礼
【第1句】:正确看待孔子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为对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地研究资料,我们必须反复琢磨,力求在《论语》简短精炼的话语中领悟孔子思想的真谛。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在他不断追求、不断靠近万事万物之真理――“仁”的过程中,无形的“仁”也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媒介,而《论语》又是我们探求孔子思想的一个媒介。我认为要以立体的眼光来看待《论语》一书。翻开《论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书中对孔子这个真理追求者的塑造。前一部分是可见的,后一部分是隐形的。孔子这一真理追求者的形象是通过对其心得体会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就像隐藏在二维画面里的三维画面。孔子是实在的,是勇敢的。正确的认识了孔子,我们才能正确的看待《论语》,它是孔子在追求真理――“仁”的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的集成。
【第2句】:《论语》中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围绕着对“仁”的追求而建立起来的。他所谓的“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上表现为对万物之本――“道”的不懈追求。主观上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礼”的提倡。在主观上又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1句】:对自我的认识;【第2句】:与他人的关系。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仁”,而“仁”的核心是“道”,“礼”是无形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
“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孔子通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不断的学习、领悟而得以发现自然之“道”的真面目。自然之“道”是无形的,它通过自然界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所以必须善于观察自然界中极细微的东西,从而悟得自然之真理。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这些心得体会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而得来的。学“道”是孔子学习的核心,通过对“道”的认识,孔子确立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对自我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所以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成为君子。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不断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天“道”的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孔子强调修身养性,君子要“温、良、恭、简、让”,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些品质都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孔子认识到人的不足,贤良的统治者太少了,而普通的老百姓又都是愚人,为此他创立了一套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礼”。他提倡“礼”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幸福生活。“礼”是不得已的补充,是针对少数追求“道”而暂时未得和多数根本就不知道“道”的存在的人而提出的。孔子根据他对“道”的认识,将自然界无形的“道”化为人类社会有形的“礼”。他最终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得“道”,都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行为要符合“礼”,具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是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对君主要“忠”,对朋友要“信”,对百姓要“德”。如此人们才能安分守己,社会才能秩序井然。
【第3句】:“礼”、“法”之辩
孔子提倡的“礼”体现为一种自觉性。他要求人要自觉守“礼”,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我的修养而“克己复礼”。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不自觉怎么办?孔子强调要“知耻”,那对于恬不知耻的人,又怎么办?想古往今来,圣人君子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本心是不愿意学习而更愿意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对此,孔子的解决办法是教育,他寄希望于那极少数具有自觉性的贤人君子,希望通过他们以身作则,通过他们来教育大多数不自觉的人。“儒家秩序建构的思路是依靠圣人人格感化民众,形成以仁道价值为核心的伦理政治秩序。按照儒家的思路,要实现从天下无道向天下有道的转变,只有圣人成为君主或者君主成为圣人,才能施展其超凡的道德感化力量。”[5]可是自觉守“礼”的人不一定就是统治者,不是统治者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相反,多数统治者都不自觉守“礼”,统治者不自觉守“礼”,那么老百姓自然不会自觉守“礼”。更有甚者,他们不自觉守“礼”,却强制老百姓要守“礼”。如此这般,“礼”就变了味了,此“礼”已非孔子之“礼”。“至于孔子提倡正人正己,要求在位者先正其身,虽然包含了对在位者要有所约束,有所节制的意思,但在封建社会里,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实现。”[6]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他周游列国,转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一个理想的君主。再纵观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也是治世短而乱世长。单纯地依靠人的自觉性来守“礼”向“善”,进而不断地接近于“道”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只有通过制定“法”,从外界给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一个外在的约束力,防止人们作恶。一切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一切人一旦违“法”都必须受到惩罚。这样在保证人们不犯错或少犯错的前提下,再鼓励人们守“礼”向“善”,自觉地追求天“道”。
参考文献:
[1] 论语今读.李泽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第4句】:(3).
[2] [3][4]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200【第9句】:(94,70,12).
[5] 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成云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第7句】:(12).
[6] 孔子研究论文集.中华孔子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第87句】:(11).
孔子的论语语录
【第1句】:《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第2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第3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第4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美名远扬,诗经论语堪称国粹,唐诗宋词万古流芳,外邦亦来学中文,我中华儿女怎能不将中国话,行中国书,写中国字,扬中国名。
【第5句】:爱情《论语》:短信传情,不亦悦乎?有爱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机一响,胜过玫瑰千朵,爱你没商量!
【第6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第7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第8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第9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第10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第11句】: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于丹论语心得下载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第12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第13句】: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第14句】: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第15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