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读书格言集锦五篇
冯骥才名言精选
冯骥才名言
【第1句】:我特别担心,三峡建成后,一些景观淹没了,好机会也来了,谁抢在先谁赚钱,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上马,一窝蜂地粗制滥造假名胜。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长江两边会被搞得庸俗不堪。我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出现。
【第2句】:于是,有一种荒唐的说法,把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特色的保护说成一对矛盾。只有舍鱼才能得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说法成了放开手脚、对城市大拆大改的一种理由。同时,在这种说法的背后还有一种潜台词,似乎任何不加文化限定的城市改造都是为民谋利,而执意强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则成了文化人的精神奢侈。
【第3句】: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第4句】: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第5句】: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我们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这种可怕的奇迹!
【第6句】: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第7句】:我同意京剧进入小学,这是教育保护。不要全国都学京剧,这样就又进入样板戏年代了。如果将来小学、中学都学京剧,我认为是愚蠢的。
【第8句】: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第9句】:鞭炮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民俗,谈不到用严禁二字。西班牙人斗牛充满风险,但西班牙人不会禁止这一风俗,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举不胜举。因为风俗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对一种浓郁的表现民情民意的风俗,最好不用禁令。
【第10句】: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第11句】:人们从老街可以找到的往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故而,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感和深切的乡恋;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历史存在,既是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无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这便是老街的意义。
【第12句】:历史离去时,有时也十分有情。它往往把自己生命的一切注入一件遗落下来的细节上。细节常常比整体更具魅力。如果你也有情,就一定会被这珍罕的细节打动,从中想象出它原有的那个鲜活的生命整体来。
【第13句】:在中华大地上,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
【第14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素质化。
【第15句】:文化的交流与科学的交流不同,科学追求同一目标,文化追求多元形态,或者说各自独有的不可替代形象。
【第16句】:死者只对爱他的人重要。
【第17句】:一个成功的商人是虎,一个失败的商人是狼,你和他们中间哪个打交道?
日历冯骥才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历”引出话题,前半部分主要写翻日历时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十分快活,后半部分引出对岁月匆匆的感慨。揭示了人要充实自己的人生日历,要将生命过的有意义这样的主题。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哲理感悟,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有人喜欢收藏字画有人喜欢收藏古董你知道还有人喜欢收藏日历,并且只一页为什么呢?这一页日历对收藏者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学习冯骥才的《日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冯骥才,当代作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倒行逆施刻骨铭心 黯淡无光 侥幸 拍摄 纯粹
4. 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
(1)(第2—3自然段)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2)(第4—6自然段)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3)(第8—9自然段)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4)(第10—15自然段)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5.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6.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7.作业
(1)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2)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教学建议】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1)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2)学生以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3)学生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4)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散文天籁
导语: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冯骥才散文天籁,希望大家喜欢!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天籁》的联想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落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世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的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却感受了高悬头顶的天体的博大与空灵。在这浩无际涯、通体透彻的空间里,任何一块云彩都似乎离你很近,而它们距离宇宙的深处却极远极远;天体中从来没有阴影,云彩的影子全在大地山川上缓缓行走,而真正的博大不都是这样无藏于任何阴暗的吗?
当乌云汇集,你的目光从那尚未闭合的云洞穿过极力望去,一束阳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来,和你的目光金灿灿地相撞,你是否听到这种激动人心的灿烂的金属般的声响?当然,你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还有那涌动的浓雾、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阳,为什么全是毫无声息?而尘世间那些爬行的蝼蚁、翕动的鼻翼、轻微摩擦纸面的笔尖为什么都清晰作响?如果你不甘心自己耳朵的愚蒙,就去倾听天上那些云彩--
它们,被风撕开该有一种声音,彼此相融该有另一种声音,被阳光点燃难道没有一种声音?还有那风狂雨骤后漫天舒卷的云,个个拥着雪白的被子,你能听到这些云彩舒畅的鼾声吗?噢,你听到了!闪电刺入乌云的腹内,你终于听到天公的暴怒;你还说空中的风一定是天体的呼吸,否则为什么时而宁静柔和时而猛烈迅疾? 细密的小雨为了叫你听见它的声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叶子作为碧绿的小鼓,你已经神会到雨声是一种天意!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只要人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
辽阔浩荡的天体,空空洞洞,了无内容,哪来的肃穆与庄严?但在它的笼罩之下,世间最大的阴谋也不过是瞬息即逝的浮尘。人类由于站在地上,才觉得地大而天小;如果飞上太空,地球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物质。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们在宇宙间偶然邂逅,在相对时悄然顾盼,在独处中默然遐想,它们用怎样的语言来相互表达?多么奇异的天体!没有边际,没有中心,没有位置,没有内和外,没有苦与乐,没有生和死,没有昼与夜,没有时间的`含义,没有空间的计量,不管用多巨大的光年数字,也无法计算它的恢宏……想想看,这天体运行中的旋律该是何等的壮美与神奇?
你更加焦渴地仰着头--
不,不是你,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他一直张着双耳,倾听来自宇宙天体深处的声音,并把这声音描述下来。尽管这声音并非真实的天籁,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却叫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动。从这清明空远的音响里,我们终于悟到了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永恒!
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尽管如是,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
冯骥才散文的精选读后感范文
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一
冯骥才先生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大家,他阅历丰富,观察细致,笔锋细腻,描写人物事情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其作品读后给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
他笔下的人物刻画细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描写贴近生活实际,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深刻,如44-45页,索天响论功夫的语言描写,夸夸其谈,以语言唬人的功夫算是练到了极致;二是外貌描写细致,看了之后给人一种较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如194页对莲心出场的外貌描写,可以说精细到了极致;三是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赋予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和描写,使文章整体上读起来有血有肉,活泼生动,引人入胜。比如,炮打双灯中的牛宝,人虽然穷,但是他对爱情的向往胜过所有,为了心仪的人,他甚至置生命于不顾,表现出了对爱情的真诚、热烈、真挚的追求,最后终于感动了春枝,有情人终成眷属。牛宝争取爱情的故事曲折跌宕,充满了韧劲,不怕世俗的恶言风语。他的身体虽然残了,但是能够抱得美人归,心理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的,正如作者所说:苦乐唯有自知。而佟忍安的说莲论史,更是无懈可击,无人能比。
神鞭中则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诸如傻二的实在低调厚道,真诚待人,是令人欣赏的。他虽然有功夫,但是从来不用功夫去欺负人,都是把那一条神鞭用在打抱不平、爱国救国上面,这是一条充满了正能量的神鞭。而从爱国救亡运动中,傻二也在不断地成长,他最终认识到神鞭救不了中国,于是练成了神枪手,做了最完美的转变。这篇小说中的天津人的卫嘴子性格让作者描绘的淋漓尽致,想必,读过这本书后,即便是从来没有来过天津的人也会对天津人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死崔的落井下石、戴奎一的借梯子下楼顾全颜面落荒而逃;索天响的虚啦吧唧,有名无实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十分丰富,动作描写细致,人物表现出的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品。如果从这部小说的来龙去脉看,作者对古代妇女缠足的研究是极为专一和破费功夫的,这就叫做功底。实际上,作者研究三寸金莲,既是对历史的一种贡献,也是对文化的一种纪念。如今三寸金莲随着历史的变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今人能够以小说的行驶去了解那段三寸金莲的历史,就更加容易趣味性的去感知、接受、评价那段历史。特别是三寸金莲给古代的妇女造成了深深地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烙在了大少奶奶香莲的心上,她自己生逢那样一个时代,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但是她对于缠足的痛苦和可怕是畏惧的,是痛恨的,是逃避的。正是这一心结,她不愿再把自己经受的痛苦传给女儿,于是在女儿缠足的前日她默默地将女儿托付他人远走他乡,最后世事弄人,自己竟然和亲生女儿在台上比足,但是心里却有了着落。这实际上表现的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冲突,落后文化与自由精神的博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谁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进步,缠足的开放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表现了妇女的解放,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佟家内部赛足的场景描写上,作者是下了一番大的功夫的,从香莲的穿着、动作、神情等方面做了最为细致的描写,特别是一系列叠加排比的词语表现场面更加地生动传神。如“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如烟如酒”“迷了醉了呆了死了”“谈东谈西,似笑不笑,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等等。而足部尺度一览表(营造尺),更说明了作者的考究功夫之深。佟忍安一生假画卖人,最后被雇员以假画欺骗气死,也是一种因果报应的体现,作者隐隐地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楼顶歌手、胡子、高女人矮丈夫、抬头婆低头汉、雪夜来客、老夫老妻等等精选的小小说,内容虽短,但是短小精悍,叙事明理,意味深长,读之令人心潮澎湃,不仅会深深地产生对楼顶歌手的怜悯,对胡子一生的伤感,对高女人强悍的悲叹,对矮丈夫逆来顺受的忿恨,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人物描写性格特征明显,言行刻画深刻,非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文章给人一种,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深刻,百读不厌的感觉。
而这本书中收录的俗世奇人的短小篇章,则充分地展示了天津地境的风俗文化,酒婆有种北方女人的豪放,蓝眼有天津卫人颜面最重的卫嘴子特征,泥人张是天津人手工艺作者的代表,苏七块医术高超规矩严明,好嘴杨吧心灵手巧机智聪明成就了天津名吃,张大力力大无穷颇有侠客风气,李金鏊重义不重利,刷子李技艺高超绝伦,这些人物都表现了天津地皮有能人,民间文化丰厚的内涵。大家熟知的杨柳青的年画也是最为典型的民间艺术的代表,麻花则是天津饮食的代表。
他的散文确实具有一种发散的气质。作者的人到哪里,心就到哪里,就会对当地的文化有一种喜悦的接受。而作者的景物描写则不是严格地按照文章的套路来的,他采用的是一种边走边看边书法感谢边写作的方式,心随人走,笔随心动,文随心出,不拘一格,这种写作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让我接受。可以说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它丰富的写作资粮,如《马年的滋味》、《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等篇章回忆了作者的心历路程,他的希腊之行、奥地利之行、斯洛文尼亚之行、蒙古之行、山西之旅、四川之行都给他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各地的丰富的风土人情也给人丰富的心理感受,让人有种忍不住写下来记下来的冲动,所以一片好的文章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萨尔茨堡的性格》、《古希腊的石头》、《离我太远了,皮兰》,《羌去何处》、《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等作品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全书,如饮甘露,甘甜清冽,回味悠长。作者的语言功夫甚是了得,如“歌声粘在玻璃上”中“粘”字何其传神。“歌声与夕阳一同把我们后窗遮阳的窗帘照得雪亮,歌声中最高亢的含着那种金属质感的磁性的声音混在一束强烈的阳光里,穿过窗帘上一个破洞,雪亮的直射进来。”“照”、“穿”、“射”几个动词赋予了歌声更强烈的生命。他用词的考究是每一个写作的人学习的榜样,对我有着深深地启示,感谢作者的馈赠。
作家的丰富的心灵创作是来源于多彩的生活的,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更重要,只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丰富的生活阅历才是作家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二
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孝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
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