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范文五篇
英雄事迹指敢于正面抗击邪恶,及英勇献身,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郊的梅岭,在这青松翠柏之间,安放着一位烈士仅存于世上的九块遗骨,这位烈士就是方志敏。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县人,出生于1899年8月。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主要创建者。2009年9月,方志敏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图一 方志敏
邓小平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在狱中文稿中曾多次谈到共产主义信仰,并初心不移、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坚定的信仰是方志敏崇高革命精神和坚强革命意志的坚实基础,铸就了这位英雄气壮山河的不凡一生。
1924年,方志敏经赵醒侬介绍,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初,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管阶级敌人怎样咒骂共产党,但共产党终究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它有完整的革命理论、革命纲领和最高尚的理想,它有严密的党的组织与铁的纪律,它有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它有广大经过选择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党员群众,并且它还有得到全党诚心爱戴的领袖。”
他还记下誓言:“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从入党的第一天起,方志敏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无论个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过。
图二 方志敏
1935年1月底,陷于绝境的方志敏不幸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看守所,并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方志敏还在狱中写道:“心平气静地等候着那一刻儿的到来,等候着那一颗子弹,或是一刀!”他强调:“我们必须准备口号,临刑时,要高声的呼,用劲的呼,以表示我们的不屈!”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没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为艰难。方志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是因为决不能“抛弃自己原来的主义信仰,撕毁自己从前的斗争历史”。
第二篇: 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
方志敏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干净担当。今天,回顾方志敏的一生,学习方志敏的优秀品格,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担当意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对党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方志敏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忠诚的内涵、谱写了忠诚的壮歌。方志敏对理想信念坚定执着,是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加入中国共产党,方志敏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在革命斗争中,他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誓言。革命处于低潮时,他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次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面对生死抉择,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在就义前的最后日子里,他对未来中国充满期盼:“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方志敏忠诚于党的事业,积极践行“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他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听党指挥,认为“不执行党的决议和指示,而消极怠工,那简直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而是冒牌党员”。在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他“除了吃饭走路,全部时间,都是开会演说,与群众谈话写文件,总要弄到非常疲倦不能再挨下去的时候,才去睡觉”。即使被俘入狱,方志敏依然斗志昂扬。他说,“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他在狱中仍然笔耕不辍,为的是把“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用笔写出来贡献给党。 清正廉洁。方志敏的一生集中展示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崇高品格。他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方志敏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指望发一笔意外之财,搜遍他全身,结果除了一支笔和一块旧表外,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方志敏在对待公与私、革命与亲情上泾渭分明、毫不含糊。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为此,国民党政府及军阀将他视为心腹大患,把他的家烧、劫十余次,以致他和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为改善生活,方志敏的婶婶曾带着他的母亲,走了几十里山路找到方志敏,希望他能拿点钱给母亲做条裤子,再帮婶婶们买点盐。方志敏看到饥寒交迫的母亲和婶婶,声泪俱下,他告诉母亲:“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人的饭钿才七分呢。”当方志敏的婶婶向他讨盐钱时,他回答说:“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后来,方志敏的妻子不幸被捕,妻兄向方志敏要四百大洋的保释费,方志敏听后摇头拒绝了。他说,政府的钱来得不易,可以做许多事,还是另想办法。 敢于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救民族于危难的历史重任,方志敏等无数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曲铁肩担道义的历史颂歌。方志敏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他从当地实际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波浪式地发展政权,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在党的建设上,方志敏强调,“十百倍地加强政治工作”“发展党内布尔什维克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自我批评”。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他提出要多想办法,“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方志敏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他在狱中认真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既指出了客观原因,又毫不讳言自己的过失,不推卸自己的责任。比如,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谈到横峰年关暴动,指出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领导者的幼稚和缺乏斗争经验”,他说,“这种错误,当然都是我的错误”。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谈及皖南行动中没有及时打击“没有时间进行工作”的观点时,方志敏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并特意用括弧注明“是要由我负责”六个字。在《狱中纪实》中,方志敏写道:这次,因我领导的错误与军事指挥的无能,致遭失败,被俘入狱。这些文字,体现了方志敏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担当光明磊落的胸怀。 历史无言,精神意志不朽;时光荏苒,英雄浩气长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方志敏畅想的未来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弘扬方志敏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质,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三篇: 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这是1935年方志敏从容走上南昌市下沙窝的刑场前,留下的最著名的一篇爱国檄文《可爱的中国》。《国防时空》特别节目《永远的丰碑》,本集为您讲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的英雄事迹。
方志敏,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与当时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不同,方志敏没有走攻打城市的道路。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部主任龙平平这样评价道:他是在农村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应该说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比较早的模式,这是一个创造。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狱中所写《清贫》一文中的名句。当时赣东北苏区的财政状况非常好,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有数百万元,然而他自己每天的菜金,却只有四分钱。
方志敏将军的女儿方梅回忆道:我父亲讲,我手上是有钱,但这个钱是公家的、是老百姓的、是革命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当时中央做出决策,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初,方志敏率领的红军组成北上抗日先潜队,被7倍的敌人包围,连番血战后,方志敏在怀玉山被俘。
方志敏被俘后,国民党兵如获至宝,以为终于抓到了一个大官,可以发一笔大财,可是他们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结果方志敏身上,他除了一支钢笔,一支怀表以外,身无分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部主任龙平平说。
1935年8月,在度过了半年的囚禁生活后,方志敏从容地走上了南昌市下沙窝的刑场。牺牲前他留下了众多的爱国檄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可爱的中国》。
第四篇: 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
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以身殉国,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同志将其与文天祥并列,甚至在多年后,毛主席登山远眺时,依然忍不住怀念他,称他死的伟大,是一位既有勇气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革命先烈方志敏,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36岁时不幸牺牲。
方志敏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携手自己的妻子一同为了追逐理想和光明而奋斗。他与妻子十分恩爱,育有5个子女,而他在牺牲后,留下的4儿1女,如今过得怎么样了呢?
生于农村,心怀热血投身革命
1899年,方志敏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因为父母开明,方志敏在8岁时就进入私塾学习,然而他仅仅读了4年,为了帮助家庭务农,最后不得不选择辍学。
辍学之后的方志敏虽然一直留在家乡,但心中十分渴望能够继续学习。在他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之下,他终于进入了县立高等小学,在这里继续他的学习之旅。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发展,身在学校的方志敏接触到了新的革命思想,在学校时,方志敏领导同学们进行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因为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被校方开除。而这也为他日后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奠定了基础。
1922年,带着一腔热血的方志敏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旁听。在上海的这段时光,方志敏过得十分充实,他先是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谋事》,并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
这次上海之旅,让方志敏接触到了更新的思想,也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在这里,他结识了陈独秀,翟秋白等著名中国领导人,在其思想的影响之下,他决定回到家乡南昌继续进行革命事业。他在回乡后,创立了活动据点,并开始宣扬马克思主义。
1924年,心怀一腔热血的方志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此后十几年,他都与共产党紧紧相连。
夫妻共同奋斗,最终为了革命奉献生命
方志敏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缪敏。两人经历相同,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不久便走到了一起。在相识后不久,两人就决定结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婚后的方志敏和缪敏十分恩爱,两人携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因为心怀理想,方志敏在党内的活动十分积极,当时局势动荡,他希望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用先进的革命思想来拯救中华民族。
1930年,方志敏领导地方组织发展革命根据地,在他的领导下,多次粉碎了国民党的恶意围剿,国民党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日本入侵,面对民族危亡,方志敏又高举抗日大旗,为了整个民族而奔波。
1934年,方志敏和粟裕率领的抗日先遣队遭到了国民党的围剿,在被敌军包围后,方志敏等主要成员被俘。被俘后,国民党软硬兼施,希望能让方志敏背叛组织,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方志敏面不改色,毫不动摇。
1年后,计无可施的国民党最终决定秘密处决方志敏,而这一年,不幸牺牲的方志敏只有36岁。在方志敏牺牲后不久,他的妻子缪敏也因同僚背叛,被抓入狱,在狱中度过了3年的艰苦岁月后,最终被解救出狱。
5个孩子经历风雨,如今安度余生
方志敏和其妻子去世后,留下了4儿1女。这5个孩子分别是方松,方柏,方明,方兰和女儿方梅。虽然这5个孩子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父亲坚忍不拔品格的影响之下,他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有4位都在和平年代安度余生。
方松是方志敏的长子,在解放前他就因病去世。次子方柏后来又改名为方英,在父亲的教导下,他自幼读书刻苦认真,因为对机械的热爱,他成为了洪都机械厂的一名工程师。他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婚后育有3个子女,其子女也都有着很不错的发展,如今方英已经离世。
三儿子方明,和自己二哥一样,响应祖国的号召,成了一名工程师。为了提升自我,他还来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包曼工业大学进行深造。在方志敏的5个孩子中,方明的学习是最好的。方明在退休后,成为了南昌政协的驻会常委,投身政府工作。
方明平日里为人十分低调简朴,他也育有5个子女。方明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成功,如今已经选择"归隐"的他,享受着子女环绕的天伦之乐。
方兰是方志敏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在方志敏去世之后他才出生。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也因为同僚背叛而被敌人逮捕。从没有见过父亲的他又失去了母亲的关怀,如此艰难的环境,在哥哥姐姐的照料下,他也健康成长起来。
后来步入了和平年代,方兰将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悉心照料,和哥哥一样,他的一生也低调简朴。最终在2024年,年少时经历坎坷的他在享受了一个安稳的晚年后离世。
方梅是方志敏唯一的女儿,父亲去世时,她只有3岁。她在17岁时就读江西烈士子女学校,5年的学习之后她参加工作。在退休之后,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父亲的事迹,感受父亲的革命精神,她将父亲的故事和资料整理成书,出版了许多关于父亲的传记,她也希望能用父亲的英雄故事,来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已经感受不到曾经的枪林弹雨。但正是有无数像方志敏这样的英雄们前仆后继,我们才有了如今的安稳盛世。
方志敏的5位子女,有的早早离世,有的经历了风雨,如今享受着安稳的晚年。他们有着一位英雄父亲,但他们从未将其大肆宣扬,而是低调简朴,平平淡淡走完这一生。
虽然不像父亲一样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们也默默为祖国奉献,用一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篇: 方志明敏的故事英雄事迹500字
方志敏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地写道:“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方志敏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7年3月赴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并与邵式平、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底,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如今,光明前途已成为现实,方志敏的不朽名句,仍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