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身残志坚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著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称颂。
贝多芬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音乐家,贝多芬出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不仅贫困,而且父母关系不好,这样造成了贝多芬孤僻的性格。除了家庭的悲惨以外,作为一名爱好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不幸应该就是听不见声音了。虽然耳聋了,但是却让贝多芬更加热爱音乐了,作曲的时候,贝多芬将细木棍咬住,借助木棍来感受钢琴的震动,著名的《命运交响曲》也是在这种情景下创造出来的。
华罗庚的一生中只有一个初中文凭,但是他喜欢学习,自己用了5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华罗庚更是因为伤寒而导致了左腿残疾。华罗庚20岁的时候,一篇论文就让整个数学界震惊了,并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清华大学,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还自学了英文、法文等外语,并且发表多篇论文。而华罗庚的著名作品《堆垒素数论》是在昆明郊外的小阁楼里完成的。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保尔柯察金最著名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