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央美儿童美术:最简单的故事、最纯粹的画风打动孩子心灵的秘密
多一些在故事里养大的孩子
01
小央美四新校区筹备之初,我们就决定要在一楼的公共空间设置一个舞台活动区。这个区域,一方面用来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分享好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让孩子上台讲故事,作为舞台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
这样的决定和构思,源于我们对四新校区的定位:不是单纯地开设美术课堂,更是全方位浸润、滋养孩子的审美品位,展示自己、提升自我,必然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想用这个空间,将社区里3-8岁的孩子以故事会、8-16岁的孩子以读书会的方式链接起来,让他们有更多主动参与、主动展示的机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生活。毕竟,美源于生活,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对举办故事会的执念,源于我在睿宝成长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某种程度上,我想把睿宝在故事中汲取的滋养,分享给身边的父母,让我们有更多在故事里养大的孩子。
02
小鹦鹉变身“故事小王”
睿宝今年6岁,正在上学前班,今年9月,他就要进入小学一年级了。仔细想来,对于进入小学学段,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焦虑的。
同龄孩子中,睿宝个头很高,最多的高出别人一个多头,走在路上经常会有热心的奶奶贴上来问:“吃了什么好吃的?怎么长这么高啊?”
每到这时候,睿宝都很得意:“我就是不挑食,什么都吃!”
对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的提问,睿宝都能应答如流,对同龄或者比自己小的小朋友,睿宝还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让他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玩伴,不怯场。
睿宝讲的故事,有些是我们讲给他听的,有些是从故事机里听来的,有些是他自己看书理解的,还有一些完全是天马行空想出来的。
给他一个主角、一个主题,他就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来。
什么“小赛罗上学记”“小猴子爱调皮”,什么“奥特曼历险记”“爸爸小时候”“哥哥爱玩游戏”……等等,只要一点线索,他就能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去编,有些故事情节我们想不到,他却能随意搭配组合。
不由地感慨:孩子的创意思维,真的跟大人不在同一个频道,大人喜欢的,并不见得就能打动他们。
其实,四岁以前的睿宝并不是这样的,男孩子语言能力发育较晚,与口齿伶俐的同龄女孩子比起来,他更像一个笨嘴拙舌的小鹦鹉。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讲不清规则,偶尔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
上幼儿园后,这样的状态更加明显。老师讲的故事他记不住,看图说话也往往一句话就结束了,远远达不到老师期望的状态。
作为“佛系父母”,我们也没有把睿宝送去“特别训练”,上个小主持人培训班什么的。但内心期待孩子成长进步的愿望是存在的,所以跟睿爸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试过让他练习自我介绍,先教他说几遍,再重复,再纠正,感觉没几遍就没有兴趣了。
试过让他跟大点的孩子玩,加强表述能力,感觉跟着大孩子疯跑很开心,表达什么的就没有太在意。
想过让他每天跟我背一首唐诗,死记硬背倒是可以,但不懂用法不知其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担心磨灭了孩子的兴趣。
……
晃晃悠悠,反反复复,就磨蹭到了四岁多。
有一天,睿爸带着睿宝去小米之家买插线板,竟然意外扛回来一个米兔故事机。
原本想着故事机更适合低幼的孩子,睿宝都四岁多了,对睿爸的这个决定,一开始我并不是很支持。
往往无心插柳,却收获绿树成荫。
从米兔开始,睿宝就爱上了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他用米兔搜索各种主题的故事,多听几遍然后记下;
他翻开绘本仔细阅读,不认字但天马行空编故事,“脑补”各种故事情节;
他用听到的词语和看到的画面创造新故事,把身边的各种事——买玩具、挨打、被罚、受表扬、游戏、探险,等等都加进故事里,再讲给我们听,渐渐变成了他自称的“故事小王”。
这些变化细碎极了,但日积月累,终于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五岁的一天,睿爸和睿宝躺在床上商量给妈妈送一个什么惊喜作为新年礼物。商量了半天,后来发给我一段语音,是睿宝讲的故事《向日葵大街的房子》。
听到稚嫩的童音绘声绘色讲述这个故事时,我是惊讶的:7分钟的故事,他能不需要提示就自己讲完,逻辑正确,还会转换语气和音色,故意换种声音展现角色的差异。虽然讲述中还有很多不足,有错音,有磕巴,把“新婚夫妇”说成“新婚姑父”,却丝毫不影响我听完整个故事。
我仔细搜寻了一遍家里的书单,确定并没有这样一本书,那他是怎么会讲的呢?
睿宝得意地告诉我:“是我听来的。”
后来,睿宝就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不知不觉中,他通过故事让自己表达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纠正了一些行为方面的小毛病。
看到爸爸妈妈朋友家的小朋友吃饭不认真,他给小朋友讲《妹妹不挑食》;
睿爸工作太忙,他给睿爸讲《安娜的生日》,也许在他心里只是觉得睿爸的忙碌跟安娜爸爸的忙碌很相似,却让睿爸心生愧疚;
他能一字不差地记住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这个拗口的名字,也能绘声绘色讲述这个迟到大王的故事;
他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会联想到波特太太和她的大蛇克里克塔,表达对老师的爱意……
故事听得多,就更爱看书,更爱跟我们探讨故事。
每天上学路上,我们都轮番讲故事,他讲一个我讲一个。
他从故事里体会主人公的快乐悲伤,也通过故事感同身受,滋养同理心、同情心。当他有小情绪时,也会讲一个故事表达他的想法。
甚至很多艰涩的成语,一连串的表达,他都会努力模仿,并积极向我们发问,了解成语的意思,知道成语背后的故事。
两年多的日子,通过故事的滋养,睿宝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他把这些又融入到他讲的故事中,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
睿宝更喜欢我们给他讲故事,有互动,有情景带入,每次听到开心处,他都能乐得呵呵笑。遗憾的是,我们都忙,很多时候都用故事机替代。
比起单纯的训导,讲故事的方式让他更容易接受,创作故事的方式给了他更多参与感和表达感,如今,这些浸润在故事里获得的知识和力量,让睿宝自信、活泼,拥有与人交流及应变的技巧。随着他识字越来越多,阅读已经成为他越来越热衷的习惯。
2023年12月,日本知名绘本作家宫西达也到武汉巡回签售,与小朋友们面对面交流。当我告诉睿宝这个消息时,他激动地跳起来:“太好了!我要去,我要去问问宫西达也叔叔,他怎么能把故事写得这么有趣?”
排着长队跟着拥挤的人流去参加签售活动,睿宝耐心地走完了所有流程,等待宫西达也签名并与他合影。在这个过程中,他反复念叨的都是那些有关霸王龙的有趣的故事:记得很清楚,表达也很准确。
03
教育初心,用故事滋养孩子
最简单的故事、最纯粹的画风,或许就是宫西达也打动孩子心灵的秘密,把简单的故事讲好,用故事滋养孩子,孩子的领悟力真的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我们想做一件简单但有意义的事:
针对3-8岁的孩子,长期举办故事会,让他们聚在一起听故事,更让他们开口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他们能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来反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针对8-16岁的孩子,定期举办读书会,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设定一个主题,讨论对一本书的认识,在交流与反馈中加强理解,引导思考,对于成长期知识量成倍增长的青少年,也定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孩子对于故事的渴望是天生的,这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本能反应。这样的渴望,理应得到响应,理应被保护,理应得到最好的引导与珍视。多给孩子们的童年一个故事,他们将拥有更多一份撬动未来的力量。
正好,校长家里的小点点两岁半,作为睿宝的重要“听众”,她已经和睿宝一起站上小舞台成为小央美舞台活动区的首批体验官,听故事、讲故事,我们会让她的童年过得像故事一样丰富多彩。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想要为孩子提供这样的舞台空间。这是小央美四新校区的心愿,宝贝,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