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许广汉眼里原来是这样的(二)
阳光普照|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许广汉眼里原来是这样的(二)
系列一,是剧情简介。
阿豪
阿豪为什么自杀的问题,我想了很久。
我身边也有很多从小到大就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被允许犯错的。一次考不好,偷拿零钱,不叠被子,没有大问题。
我想如果阿豪小时候考不及格,他的父亲会怎么样,也许会说,抓紧时间,把握方向。即使一次考不好,下次你会考好的。
父母也会这样跟我们说,甚至更严重,伤自尊的话都说过,选择自杀的孩子也是少之又少。所以父亲给予的压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种可能是对弟弟的亏欠。
阿豪跳楼那天,又去少管所看了弟弟阿豪一次,说只是想看看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豪跳楼之前和所有人都有道别,包括郭晓真,小玉,琴姐。
和阿文道别的情景也许是我看漏了,但是没有。
从小阿豪就是光芒四射的太阳,晒得弟弟阿和没有容身之处,继而缺爱,学坏。
对所有人,阿豪都展现自己最好最温暖的一面。在阿和入少管所之后,阿豪都没有去看他,也许是想躲避弟弟,不再对他造成伤害。
但我的想法依旧是,阿豪不会因为亏欠而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次换来弟弟的重生。
最后一种可能性,结合阿豪眼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说,阿豪孤独抑郁,不被理解。
就像地球一样,人生而就是有光明和黑暗两种状态的,只是黑暗的那一面,爱你的人也无法接受。
儿时的阿豪抗争过,或许是被老师口中的礼教束缚,也许是父母的冥顽不灵,面对这些,阿豪只能无声的呐喊。
阿豪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更多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心里的那些声音。没人理解,可以找朋友,谈恋爱,但是阿豪放弃了这些做法,所以猜测已经有抑郁症。
阿豪和郭晓真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以为在看台偶。但是也只是截图罢了,听阿豪说话,虽然有礼貌,但是阴郁压抑。
补习班结束,阿豪追上郭晓真,不是想交朋友,也不是想谈恋爱。
阿豪想把自己压抑了许久的想法都倾诉出来,为自己的死亡做序曲。阿豪在期盼着,自己过世之后,大家也许可以也愿意理解自己。
用死亡这种极端决绝的方式,敲醒这些人。
我不是只有你们想的这样。
阿和
看电影海报,哥哥阿豪高大阳光,弟弟阿和瘦小阴沉。
初看阿和这个人物,我觉得他可笑愚蠢,自己选择了小混混的人生,又怪得了谁。
后来我才体会到不被爱的人生是怎样的。
电影的英文翻译是《A Sun》,与a son,一个儿子同音。
阿豪还在的时候,阿文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明年准备上医学院。在阿文真的只剩一个儿子的时候,还是不正眼瞧阿和。
阿和并非十恶不赦,只是年纪太小,选错了路。
进了少管所之后,琴姐第一次来看阿和,阿和撒娇似的让琴姐帮他买铁蛋。
这部电影最折腾我的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脑补他们在这个故事之前经历了什么,阿和是怎样听着旁人夸耀哥哥,贬损自己。阿和在学校又受了什么样的欺负。阿和小时候看书的时候,也许心里想着,我怎么样都不会比哥哥好。
阿和在少管所受着“爱、仁、义、孝”的教育,他本性就不坏。
从少管所出来后,阿和谨小慎微,为了赚钱什么苦都能吃。
阿和只是一个失足少年,对父亲有敬畏,对母亲撒娇,崇拜羡慕哥哥。
可是家里没有人愿意和他对话,更没有人了解他,于是阿和在外面有了兄弟。
从结尾来看,母亲琴姐坐在阿和自行车后面,时而驶入阳光,时而驶入树荫。生活由光明转入阴影,又从阴影转入光明,周而复始。
阿文杀了菜头,用鲜血和牢狱之灾换来阿文的一小片光明。
阴影正在前方。
菜头
我看到有人说,最可怜的是菜头,菜头没有父母,奶奶还被赶到老人院,没人照顾。菜头当时砍了黑轮的手,是为了帮阿和出气,他对阿和够好。
像菜头这种人,想要变好,只有两种选择,读书和变坏,可菜头不是范仲淹。
菜头从少管所出来,要挟阿和为自己做事,但并没有真正伤害阿和,也许就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
他不后悔帮阿和,因为阿和是他的兄弟。
最后阿文有机会把菜头撞死,也是因为菜头顾及阿和会被老板骂。
他还是不像他演的那么坏。
阿文
我看了网上的一些影评,基本没有看到有人说,有阿文这样的父亲,阿豪才会自杀,阿和才会一蹶不振,都是这个做父亲的问题。
这部电影神奇之处就在于大部分观众也许不是亲历者,但是多少从一些情节里感同身受。
阿文这个父亲角色多少有一些我们自己父亲的影子,不善言辞,忠厚老实。
阿文始终不明白阿豪为什么要自杀,自己一点都不了解阿豪,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不了解,自己没能为阿豪做什么,阿豪才会自杀。
所以在小儿子又一次深陷泥潭时,阿文主动去找菜头商量,后来又杀了菜头。
阿豪的离开,他不能阻止。
这一次,至少阿文想做一些什么。
在同琴姐的自白中,阿文不断地重复,“可是你也知道我只是一个驾校的训练员。”
我一直在想,如果阿豪没有死,阿文看到电视上的枪击案,会不会抽出时间尾随阿和,会不会为了阿和杀了菜头。
我不了解他,但我觉得他不会。
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了,再烂我都要他平安。
前提是只有一个儿子。
家
我算是想清楚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电影难了,《阳光普照》在描写生活,没有鲜明的主题,毛毛细雨给人心上一刀。
我之前想用的标题是,传统中国家庭的恶往往裹着爱的糖衣。写完之后觉得文不对题。
陈家四口,体现了传统中国家庭的诸多问题。
中国式父母对待孩子往往居高临下,冷嘲热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不愿意与孩子沟通,出了事全部都是孩子的错。教育孩子的时候,鲜有父母愿意和孩子谈心,多数还伴随打骂。
琴姐知道自己家问题很大,却还是让小玉生下孩子,包括我跟我妈交流的时候,她也说,你怎么这么残忍啊。
长辈对晚辈的降生总是期待的,往往不计成本后果。父亲在少管所,母亲才十五岁,家庭氛围不好,这个孩子生下来也不会很幸福,难保不走上父亲阿和的老路。
但是他们觉得自己有爱啊。
整个电影主角一直在说,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一家人缺乏沟通了解,却要因为是一家人而生活在一起。家人就是不断的亏欠对方,不断的犯错,用爱再为对方疗伤。
希望“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避风港,而不是狂风暴雨。
今天又是求订阅的一天。
系列一,剧情解说可以移驾我的公众号,corrine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