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语故事在线听《朝三暮四》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儿童成语故事在线听《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成语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每个成语故事背后,

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

今天,和小编一起,

学习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了解历史,学习知识。

01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点开小喇叭,收听音频故事

成语故事《051朝三暮四》 音频: 进度条 00:00 01:41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绘本)

02

成语解释

朝三暮四,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这则成语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成语寓意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03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猕猴,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猕猴)公”。

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此时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谢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04

更多成语故事推荐

成语故事《矮子看戏》

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成语故事《暗渡陈仓》

成语故事《暗箭伤人》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拔山举鼎》

成语故事《百川归海》

成语故事《百发百中》

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败军之将》

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成语故事《包藏祸心》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杯水车薪》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成语故事《逼上梁山》成语故事《比肩接踵》

成语故事《闭门造车》

成语故事《筚路蓝缕》

成语故事《别开生面》

成语故事《宾至而归》

成语故事《兵不血刃》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成语故事《病入膏肓》

成语故事《伯乐识马》

成语故事《博士买驴》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不敢越雷池一步》

成语故事《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不可多得》

成语故事《不可救药》

成语故事《不求甚解》

成语故事《不屈不挠》

成语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语故事《不甚了了》

成语故事《不学无术》

成语故事《不遗余力》

成语故事《不知所云》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

成语故事《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成语故事《沧海一粟》

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成语故事《巢毁卵破》

☊每天更新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