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心:3个儿童的故事,告诉我们语言康复的重要性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南京中心:3个儿童的故事,告诉我们语言康复的重要性

“宝宝,跟妈妈学,我要吃苹果。”

“哦要ci彭果。”

“都教了这么多遍了,怎么还是说不好,真是气死我了。”

随着小宝贝们牙牙学语开始,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们的说话发音操起了心。这期间有的小朋友语言学习速度很快,已经可以勉强跟爸爸妈妈们交流了,可有的小朋友却越来越难以正常交流。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就说明小朋友们可能发生语言障碍了。

下面,我们就用3个故事告诉大家语言障碍发生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做法又是错误的。

第一个故事:口吃“突然发生”,但并未重视

前几年微博上有位南京的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是一个有着十五年口吃经历的人,因为口吃,他不敢跟人交谈,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朋友,自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做一些很少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除此之外,他最多的时间就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在网络上和人交流,因为他觉得网络是他唯一能够与人正常交流的通道。

但是,当有人问到他为什么不去试着改变一下口吃的时候,这位网友沉默了好几天才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家人认为口吃是一种绝症,所以从未想过在我小的时候带我去正规的机构矫正。

这位网友的故事现在已经被太多的口吃家庭的经历所掩盖了,但是,他的故事却告诉了很多人一个道理:口吃包括以及其他的语言问题,如果在小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那就要及时重视,必要的语言康复很可能会拯救一个孩子的未来。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第二个故事:语言发育迟缓,其实可以改变

这是一个发生在南京中心的真实的故事。

小超今年5岁半,去年从南京中心结课,后半年就要上小学了。说起小超的语言问题,不仅全家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就是南京中心的老师们,那也是记忆深刻。

跟一般语迟儿童不同,小超这个孩子刚到南京中心的时候不吵也不闹,搬个小板凳只要没人说话他就能一直坐着,孩子的妈妈还说:“我都担心我们家孩子的声带是不是坏了,不然怎么一直不说话呢。”

其实小超不说话的原因跟声带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

在小超断奶后没多久,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孩子,于是小超就只能跟双方的老人一起住了。老人溺爱孩子,对小孙子的照顾可以说是周到有加,但是这种太周到的照顾反而让孩子的语言系统没有得到好的成长。

结果孩子的身体是越来越健康了,可这语言能力见不到一点儿增长,三岁多的小孩了,说起话还是跟一岁多的孩子一样。

去年小超的爸妈回到南京,见到孩子的这种情况,二话不说就赶紧带着小朋友到了我们机构的南京中心。随着年底小超结课,这小家伙不仅变成了个话痨,还特别活跃,搞得老人还以为换了个孙子呢。

第三个故事:矫正了,但又没有完全矫正

生活中,有类似于第一个故事中完全接受过语言矫正康复的人,也有第二个故事中及时带着孩子接受语言矫正的人。但是,你们知道还有矫正到一半说自己要回家矫正的人吗?

我们机构就有过这么几个例子,我们今天就来说其中的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大舌头的儿童,小朋友刚到我们机构的时候说话、发音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我要吃东西”在他嘴里能变成“哦ya ci东黑”。在这个小朋友的嘴中,类似的表达数不胜数。

本来类似这位小朋友的语言问题需要从基础字音进行独立的纠正,再从具体的语言逻辑、语言流畅性中着手。但是,在字音基础的课程上完后,小朋友的妈妈说什么也不要继续上课,他们准备带孩子回去自己练。

然后的结果呢?小朋友在机构恢复的语言能力在家庭的练习中变得越来越差,最后甚至变得还不如原先的语言能力。

直到这时,一家人才后悔不休,但小朋友反复的语言情况已经很难恢复到先前那么清楚的水平了。

最后说明

语言康复是一门科学的系统性方法,大多数家庭缺乏与之相关的能力,以为自己能帮孩子纠正,但最后带来的结果却是问题的加重。所以,还是建议家长们为孩子挑选一个合适、专业、正规的语言机构。